想聽具實務性、知識性和趣味性的基督教廣播節目?「維真會客室」是你會喜歡的節目。這個節目是由美國洛杉磯正道福音神學院小花老師主持的談話性節目。初期內容,會搭配維真音樂事工(https://www.facebook.com/regentministry/),邀請基督教音樂敬拜帶領者和詩歌創作者來談音樂敬拜的相關題目。每集節目約30分鐘。以後還會規劃更多與教會實務相關議題的節目。
節目主持人簡介:
小花老師是舊約教授,過去曾任電視節目執行製作、廣播新聞節目主持人、並報導文學雜誌的資深撰述。如需進一步瞭解,請到正道福音神學的學院網頁:https://www.les.edu/blog/portfolio-item/dr-daisy-tsai-zh/
歡迎您關心或為我們禱告。
如果有興趣參與這個事工,請與我們聯絡:
電郵:regentministry@gmail.com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regentministry/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regentministry
Website:https://www.regentministry.org/
維真事工奉獻資訊:
郵寄支票
支票抬頭請寫: Regent Ministry
地址:12429 195th Street, Cerritos CA 90703
Paypal
https://paypal.me/regentministry
Zelle
regentministry@gmail.com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想聽具實務性、知識性和趣味性的基督教廣播節目?「維真會客室」是你會喜歡的節目。這個節目是由美國洛杉磯正道福音神學院小花老師主持的談話性節目。初期內容,會搭配維真音樂事工(https://www.facebook.com/regentministry/),邀請基督教音樂敬拜帶領者和詩歌創作者來談音樂敬拜的相關題目。每集節目約30分鐘。以後還會規劃更多與教會實務相關議題的節目。
節目主持人簡介:
小花老師是舊約教授,過去曾任電視節目執行製作、廣播新聞節目主持人、並報導文學雜誌的資深撰述。如需進一步瞭解,請到正道福音神學的學院網頁:https://www.les.edu/blog/portfolio-item/dr-daisy-tsai-zh/
歡迎您關心或為我們禱告。
如果有興趣參與這個事工,請與我們聯絡:
電郵:regentministry@gmail.com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regentministry/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regentministry
Website:https://www.regentministry.org/
維真事工奉獻資訊:
郵寄支票
支票抬頭請寫: Regent Ministry
地址:12429 195th Street, Cerritos CA 90703
Paypal
https://paypal.me/regentministry
Zelle
regentministry@gmail.com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維真會客室播客第七集:提升教會音樂敬拜能力與素質不該是可有可無
四十年來,信徒揚棄詩歌本、成為一群多數不看譜也不記詞的會眾,這是他們的選擇或是教會的主導?
蔡玉玲教授
當然是教會的主導。我們被帶成教會音樂的樂盲和文盲。
在八零年代興起的美國創新教會,吸引了大批人,特別是年輕人願意進入教會。他們當時的理念,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以「人」為中心,看重人的需要,於是連主日音樂敬拜也都跟著「轉型」成看重人的感受與需要。
他們的目標是要去贏得1946-1964年間出生的嬰兒潮新生代(Baby Boomers,大約就是當時我這一代的年輕人)。1980年代,這些人是青壯年,如果教會無法吸引他們進來,教會將成為冬眠教會(Hibernating Church),這是他們當時的看法。
目的很好、方法很多,也真的創造了一頁榮景,成千上萬的年輕人就這樣湧入教會。
教會過去四十年最大的迷思是:以為這樣的詩歌內容和音樂方式可以吸引年輕人歸主。但是,這個模式發展四十年來,手段卻變成目的了。吸引人來教會是一回事,教會的主日敬拜變成是以「人」為中心的敬拜,這當然是錯的。敬拜永遠都應當以「神」為中心。
這整個四十年,考慮人的需要,以各樣用意良好的手段與方法吸引人來教會都沒關係,問題是把敬拜變成以「人」為中心,詩歌常以「我」為主詞。「祂」和「祢」的對神稱頌,漸漸消失殆盡。為了吸引人,有些講道是在製造舞台效果勝過好好解經講道,有些把經文晾在一邊,讓笑話與流行話題,勝過神話語的吸引力,令人錯愕。
難怪我們今天可以覺得:「我」何必這麼麻煩學看譜、學唱歌?「我」需要學習詩歌中的神學?「我」可以跟著屏幕讀詞跟唱或上Youtube學唱不就好了?
我們被教導成不需要去學更好的詩歌創作和演唱來獻給神。奕明牧師說:「我們可以通俗,但不要媚俗。」就是這樣。終久,教會就是在走向淺薄媚俗,而不是提升更美好的敬拜與事奉。
在維真播客第七集中,我們正是邀請奕明牧師、三位主領Jay、Carol 和Charley牧師一起對談:教會的會眾唱詩能力與素質是教會可以有方法去努力和提升的,絕不是可有可無。在過去四十年,我們是被教導和引導成不看譜、沒有機會好好學唱歌,揚棄詩班的美好傳統。
奕明牧師在這一集中,更清楚闡明他所謂的四十年與四百年的對比,以下是一些他的談話摘要:
「四百年是指西方音樂發展的四百年,樂譜系統是整個跟著這個發展一起成長的。格雷果聖歌(Gregorian chant)的教會音樂也曾經發展到非常多聲部(最高四十部),甚至已經聽不清楚歌詞了,當時也有人認為已經走入死胡同了,不再為歌詞服務了。宗教改革之後,教會開始以母語唱自己的詩歌,音樂上也有主旋律和主調的東西進來。巴赫發現會眾是不會看譜、也沒有辦法唱複雜的東西,他就用了一個定旋律(cantus firmus)的主旋律,比如用某些格雷果聖歌或較通俗的旋律,讓會眾唱,詩班和管風琴就去負責比較複雜的部分,這些就是我所謂的四百年慢慢去建立的傳統。」
所謂的四十年拆掉,第一就是詩歌本不再被使用、看譜這件事不再被重視;詩班被裁撤。某種程度,我們成為教會的音樂文盲。這是可惜的。
現代音樂所謂的創新,那些和聲和節奏在三、四百年前早就已經存在了。許多都是重複和模仿,卻要騙我說是在創新,這是我比較不能接受的。我認為創新是要站在傳統巨人的肩膀上去創新,傳統不是可以隨意丟棄的,傳統是創新的養分。從傳統去拿東西,可以做出更好的東西,才能叫做創新。拿著創新當招牌,但是卻揚棄傳統。」
(完整文章請至維真網頁www.regentministry.org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