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厚章第三十八
恭聞未有天人之先。其至誠無妄者謂之道。受命於天。全之於性。得之於心。謂之於德。至公無私。生理常存者。謂之仁。有分別。有果決。當行則行者。謂之義。天秩之品節。人事之儀則。有文有質。恭謹謙讓者。謂之禮。此五者。乃是治國齊家之達道。修身立命之本始也。修之者則吉。悖之者則凶。但道之不行於天下。不明於天下。天下之民。不蒙至治之澤。皆因世衰道微。人心不古。故治亂不一。聖人維持輔翼。因其勢而無所不盡其力。欲挽回上古之風。故寧處其厚。不處其薄。寜居其實。不居其華。不得不以權衡參合大道也。
此章經旨。是太上訓人。返樸還淳之義。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上古上德之君。天德昭明。蘊之於心。及之於物。萬善全備。而不自知其德。是以謂之上德。雖不自有其德。德之本體。日日常新。德之妙理。時時具足。日用長行之際。無不是德。君臣父子之間。無不是德。故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德不自有。其德無窮。德不自知。其德至大也。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下德者。不能圓滿具足。不能自然無為。譬如以私仁小慧。行有為之事。以人之見聞為心。不以不見不聞為心也。以人之名譽立意。不以無名無譽立意。此便是不失德。卻不知不失其德。其德必不溥。其德必不大。於人必有益有損。有得有失。益之得之者。稱我為有德之人。失之損之者。又怒我為無德之人。故曰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切思德者。心之理也。此理從大道流出。從性中發現。是為自然之天理。人人本具。各各完全。果能充而用之。於天地萬物。無處不是我之德也。但因世人。私慾太甚。天理滅絕。以致天德錮蔽。其德不有矣。若上德自然無為。不惠而自惠。不仁而自仁。譬如春風時雨。及於萬物。而萬物尚且不知。更何得失之患乎。學道者。能明此德。可以為上德之人矣。
黃秀萍分享南海古佛及濟公活佛教導心路歷程
白陽修士如何修行修道與悟道至明心見性
黃秀萍 Youtube按下〈訂閱〉即可每周聽到最新課程內容
黃秀萍的圖檔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AeoL7taNN/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