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演化心理學:人類心智是被天擇設計來「受苦」的奴隸演化心理學為佛陀的「苦」(Dukkha)提供了一個現代且殘酷的科學基礎,即人類心智從根本上來說就是有缺陷的設計。• 大腦設計的目的不是享樂或真理: 天擇(自然選擇)設計我們的大腦,最終目的只有一項:讓基因能產生下一代。因此,我們天生就是要受苦,而非享樂。大腦的許多功能,其中一項就是用來迷惑或誤導我們,如同《駭客任務》中的母體一樣,將我們奴役於演化編程之中。
• 快樂是「瞬間即逝」的演化設計: 天擇為了確保基因能大量繁殖,將愉悅感設計成不能永遠持續。一旦愉悅感消退,隨之而來的不滿足(苦)就會驅使我們追求下一個甜甜圈、下一次升遷。
• 大腦會做出「過度承諾」的騙局: 我們傾向於高估追求事物所能帶來的快樂。科學研究發現,多巴胺(與期待愉悅相關)在期待獎勵時達到高峰,而當我們真正獲得獎勵時,多巴胺卻會驟降。這在生物化學上承認了之前的過度承諾,證明了我們對滿足感的期望是一種隱微的幻想或錯覺。
2. 模組化心智與「無我」:意識自我並非 CEO演化心理學用「模組化心智」理論,為佛教**「無我」**的概念提供了新穎的詮釋進路,指出我們並不是自己以為的那個「自我」。
• 心智是沒有 CEO 的自由放任系統: 我們的內心有許多特化的模組(次自我),它們會評估情況並做出反應。人的行為啟動並非取決於某個意識的 CEO,而是取決於模組間的競爭,以及應付外在環境並有利於物競天擇的運算法則。我們多數的行為和決定是在潛意識層面完成的。
• 感受是思緒的「推進力」: 模組的啟動和運作與感受密切相關。有論點認為,思緒之所以能脫穎而出進入意識,是因為它附帶著最強烈的感受。這種感受就是思緒的「推進力」。
• 意識只是公關代理人: 現代心理學實驗強力證明,意識自我有能力說服自己是發號施令者,但事實並非如此。我們的大腦會為自己的行為編造一套連貫且討人喜歡的故事(例如:為了去喝汽水才起身走路),這使我們在社會中看似理性連貫,有助於基因傳播。意識自我更像是大腦的公關代理人,而不是決策者或 CEO。
3. 靜坐開悟:服用紅色藥丸反抗天擇如果演化心理學揭示了我們活在一個由天擇創造的「母體」之中,那麼佛陀的靜坐(正念)就是一條可操作的道路,讓我們得以掙脫錯覺,實現「解脫」。
• 開悟是獲得「宇宙的觀點」: 開悟(啟蒙)的最終目標是達到
*「不從任何視角出發的觀點」,或稱之為「宇宙的觀點」*。這種觀點超越了個體、甚至物種的角度,從而拒絕了天擇內建在我們身上最核心的價值:自我特殊性。這種對自我特殊性的拒絕,使人更接近客觀的道德真理,因為「不可能每個人都比其他所有人更重要」。
• 客觀觀察能拿掉「痛的痛」: 靜坐是一種反覆訓練,讓人們以清晰、從容、不帶評判的方式,客觀觀察感受和思緒。當我們訓練自己這樣做時,我們削弱了感受的控制力,從而打破了模組通過感受對我們的強化。這種觀察甚至能讓劇烈的疼痛(如牙痛)變得不那麼不愉快,因為它消解了「你」與「疼痛」之間的連結,體驗到*「你」未必要擁有它*。
• 空性(無色)源於情感的消融: 佛教的「空」或「無色」教義,即事物缺乏固有本質,可以理解為深度靜坐削弱了我們對事物的情感反應。我們對事物「本質」的感知是由情感塑造的(例如:約翰.甘迺迪的捲尺具備的本質感,源自人們對其的特殊情感)。當靜坐能消除我們對事物的「渴愛」(對愉悅的貪、對不愉悅的瞋),情感判斷隨之消失,事物便會呈現出*「只有能被看到的性質,而沒有本質」*的狀態,這就是對「空」的經驗性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