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探路人 李光宇 ——————
《主題“搞懂文化有什麼用”音頻腳本》
本音頻腳本基於《文化學》,《文化學》原書鏈接地址(蘋果美國書店 Apple Books): http://books.apple.com/us/book/id6443895108
版權聲明:
本作品《文化學音頻腳本》由李光宇(Guangyu LI)創作。作為《文化學音頻腳本》的作者,我在此聲明,允許任何人複製、分發、展示和分享本腳本的內容,但必須注明出處(給出署名並提供本作品的鏈接),不得用於商業用途,且不得對作品進行演繹(不得修改、改編或創作基於本作品的新作品)。
該聲明基於 Creative Commons 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禁止演繹 4.0 國際 (CC BY-NC-ND 4.0) 許可協議。
作者:李光宇 Guangyu Li
日期:2025年8月8日
音頻腳本全文:
大家好!我是文化探路人,今天我來講講、搞懂文化到底有什麼用。
很多年前,我拜訪一位小老闆,進他辦公室正巧看到,他從座椅背後的保險櫃里拿出鈔票給員工,這讓我意識到:他既是老闆,也是出納。
這種現象在當時的深圳其實非常普遍。那時深圳信用程度不太高,小企業管理也不嚴,放手交由出納掌管現金,極易滋生貪污。因此,許多老闆尤其是小老闆,普遍親自掌管現金。
這與文化有何關係呢?
從文化的角度看,老闆親自掌管現金這種現象既體現老闆個人文化,也反映社會流行文化;而“老闆座椅背後放保險櫃”這種佈局是一種文化產物。
表面上看,這是管錢問題,實質上卻是信任問題。那時侯流行一種說法叫:“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也讓人感覺很舒服,但事實上,這種無條件信任的觀念往往讓監督缺位,結果是貪污情況屢見不鮮。
我也是老闆,對內部貪污零容忍。我認為,信任不能放任。為瞭解決信任問題,那時我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觀點“信任不能代替監督,只有充分監督,才能長久信任”。
這與文化有什麼關係呢?
從文化的角度看,“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一種社會流行文化;“信任不能代替監督,只有充分監督,才能長久信任”是我個人價值觀,在我們公司就是老闆文化。顯然,如何看待信任,老闆文化與流行文化不一致,這時要讓老闆文化變成企業文化就很難。
為了把“信任不能代替監督,只有充分監督,才能長久信任”變成企業文化,我把它確立為公司官方價值觀,貫徹於員工培訓之中。
例如:模擬監督。因為大家都比較熟了,不好意思彼此監督,訓練模擬監督之後,實際監督就變得比較自然。
再如:讓監督和被監督角色分享體會。因為每個人都可能既是監督角色又是被監督角色,從兩個互相對立角色分享體會,更容易讓大家理解、接受。
在培訓教育的同時,不忘建立制度。例如:倉庫大門裝兩把鎖,兩人各管一把;保險櫃由一人管鑰匙,一人管密碼。通過制度把監督日常化,久而久之,“監督”就變成一種習慣,在不知道不覺中形成企業文化。
這就是典型的“文化與制度混合管理模式”。
講了這麼多,搞懂文化到底有什麼用呢?
我總結為兩句話:
1、知道如何透過現象看文化;
2、知道如何利用文化管理人。
好,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AI播送尚有錯誤,以此腳本為準)
文化探路人 李光宇 ——————
《主題“文化與哲學”音頻腳本》
本音頻腳本基於《文化學》,《文化學》原書鏈接地址(蘋果美國書店 Apple Books): http://books.apple.com/us/book/id6443895108
版權聲明:
本作品《文化學音頻腳本》由李光宇(Guangyu LI)創作。作為《文化學音頻腳本》的作者,我在此聲明,允許任何人複製、分發、展示和分享本腳本的內容,但必須注明出處(給出署名並提供本作品的鏈接),不得用於商業用途,且不得對作品進行演繹(不得修改、改編或創作基於本作品的新作品)。
該聲明基於 Creative Commons 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禁止演繹 4.0 國際 (CC BY-NC-ND 4.0) 許可協議。
作者:李光宇 Guangyu Li
日期:2025年8月8日
音頻腳本全文:
大家好,我是文化探路人。離開學校很多年以後,談起數學、物理、生物、心理學等學科,我頭腦中都有比較具體的印象,知道它們是說什麼的,但一談起哲學,我頭腦一片空白,完全不知道哲學是什麼。於是,我找來關於哲學的一些初級讀物,粗略瀏覽了一遍,但卻思考了很長一段時間。今天我主要講講“哲學是怎麼一回事”,順便講講“文化與哲學有什麼關係”。我在這裡並不給哲學下定義,而是談談哲學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希望聽了我的學習體會之後,你就能建立起哲學概念,今後再涉及哲學話題,你就心中有數。必須強調這僅僅是我的學習體會。
哲學是什麼東西呢?
大家都知道,哲學是各門學科之母。
這是什麼意思呢?
哲學是人們探索人類難題尚未入門階段。探索難題入門之前叫哲學,入門之後(不再叫哲學)而叫學科。
換句話說,各門學科前身都叫哲學,如物理學、心理學、美學前身都叫哲學。這就是“哲學是各門學科之母”的意思。
為建立學科做出貢獻的人都是真正原創哲學家,如牛頓、愛因斯坦。人類進行哲學探索,大部分並不都會成為學科。為解決人類難題探路,進行基礎性、關鍵性和系統性的研究工作都是一種哲學探索,如諾貝爾獎得主進行的研究工作,還如哲學博士(Ph.D)進行的研究工作。
為什麼很多學科的博士學位都被稱作哲學博士(Ph.D)呢?
其實就是因為獲得哲學博士(Ph.D)學位的人,本該探索或已經探索過全世界70億人還沒有解決了的難題。
什麼是哲學問題呢?
哲學問題都是人類還沒搞清楚的難題。哲學問題不是個別人的難題,而是人類的難題。例如,人是從哪裡來的?人生的價值是什麼?但哲學問題並非都是這類宏大議題,小孩子不斷追問的問題,最終往往都要歸入哲學問題。
什麼是哲學思考呢?
哲學思考就是創新思考,創新思考往往都會挑戰常識。哲學的本質是創新,但不是普通創新,而是打破人類常識的創新。例如,“每個人的文化勢力不等”是一種常識,似乎毋庸置疑,但《文化學》認為“文化勢力人人相等”,這就是一種反常識的哲學思考。
用一句話來說,凡是對未知的探索或對常識的反思都是一種哲學思考。
文化是一種哲學嗎?文化不是哲學,但文化理論目前是哲學。
這是什麼意思呢?
從概念上看,文化與哲學完全不是一回事,但目前文化理論尚處於哲學探索階段,還沒有任何文化理論成為公認的文化學科。
我寫的《文化學》只是一種假說,但我希望這本《文化學》能為未來公認的文化學科有所貢獻。到底能不能有所貢獻、能有多大貢獻,要由歷史來檢驗。這也是我自稱“文化探路人”的初衷。希望得到大家認可是我探索文化的原動力,也是我人生追求的最大價值。
好,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AI播送尚有錯誤,以此腳本為準)
文化探路人 李光宇 ——————
《主題“文化與知識”音頻腳本》
本音頻腳本基於《文化學》,《文化學》原書鏈接地址(蘋果美國書店 Apple Books): http://books.apple.com/us/book/id6443895108
版權聲明:
本作品《文化學音頻腳本》由李光宇(Guangyu LI)創作。作為《文化學音頻腳本》的作者,我在此聲明,允許任何人複製、分發、展示和分享本腳本的內容,但必須注明出處(給出署名並提供本作品的鏈接),不得用於商業用途,且不得對作品進行演繹(不得修改、改編或創作基於本作品的新作品)。
該聲明基於 Creative Commons 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禁止演繹 4.0 國際 (CC BY-NC-ND 4.0) 許可協議。
作者:李光宇 Guangyu Li
日期:2025年8月8日
音頻腳本全文:
大家好!我是“文化探路人”,今天想和大家談談一個重要話題:文化與知識的關係。
一、什麼是知識?
我提出定義:知識是人類公認的、關於認識和經驗的總結。
知識是一種總結,是回顧與概括的思考結論,當然也就是一種價值觀。知識本質上是價值觀,但不僅是某個人的價值觀,而是獲得普遍公認的價值觀,是人類價值觀之結晶。
價值觀是一種文化形態,因此,知識也是一種文化形態,但它不是單個人的文化(有可能源自單個人的文化),而是人類文化之結晶。
結晶也是一種產物,因此,我將知識歸入文化產物,這更能突出知識作為人類認識世界長河中的節點、里程碑。文化與知識之間關係,就像水與冰,冰的本質是水,但形態上與水不同。
二、知識源自文化
1、歷史知識源自文化。關於歷史的記錄和認識(如聖誕節的起源和象徵意義)都是前人回顧和概括的總結(總會帶有作者的文化烙印),未被人類公認時,僅是作者個人文化;被人類公認後,就成知識——人類文化之結晶。
2、科學知識源自文化。當初“相對論”未被人類公認時,“相對論”僅是愛因斯坦個人文化;後來“相對論”被人類公認後,“相對論”就成知識——人類文化之結晶。
三、知識涉及文化知識內容既可能涉及文化,也可能涉及制度,還可能涉及數學、物理、天文或地理,等等。人類對文化、制度、數學、物理、天文和地理的共識,都是一種知識。
例1:“大腦支配身體”是一種常識(無須專門學習的知識),這是《文化學》的公理。
例2:“市場經濟是人們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是關於經濟制度與財富關係的知識。
例3:“1+1=2”是數學知識。
四、知識影響文化知識源自(前人)文化,又會影響(後人)文化。
後人的思考需要前人的知識。知識水平高低和豐富程度直接影響思考結論。思考同一事,知識不同的人會形成不同的思考結論,而思考結論就是價值觀,因此知識會影響價值觀。價值觀是文化的本質,影響價值觀就影響文化。知識對形成什麼樣的文化會起到很大的影響作用。
五、知識的階段性。知識是人類文化之結晶,但未必是真理。
以前(某個階段)的知識,後來可能會被判定為錯誤知識。例如,從前人們曾經認為“太陽繞著地球轉”是一種知識,現在人們公認“地球繞著太陽轉”才是知識,而“太陽繞著地球轉”是一種錯誤知識。
六、文化與知識互相轉變
文化轉成知識:文化一旦被人類普遍認可就成新知識;
知識轉成文化:知識一旦被新人消化吸收就成新文化。
七、總結:
知識是人類文化之結晶:
從知識來源上看:知識源自文化;
從知識內容上看:知識是混雜物。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AI播送尚有錯誤,以此腳本為準)
文化探路人 李光宇 ——————
《主題“文化與傳播”音頻腳本》
本音頻腳本基於《文化學》,《文化學》原書鏈接地址(蘋果美國書店 Apple Books): http://books.apple.com/us/book/id6443895108
版權聲明:
本作品《文化學音頻腳本》由李光宇(Guangyu LI)創作。作為《文化學音頻腳本》的作者,我在此聲明,允許任何人複製、分發、展示和分享本腳本的內容,但必須注明出處(給出署名並提供本作品的鏈接),不得用於商業用途,且不得對作品進行演繹(不得修改、改編或創作基於本作品的新作品)。
該聲明基於 Creative Commons 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禁止演繹 4.0 國際 (CC BY-NC-ND 4.0) 許可協議。
作者:李光宇 Guangyu Li
日期:2025年8月8日
音頻腳本全文:
大家好!我是“文化探路人”,今天想和大家談談一個重要話題:文化與傳播的關係。
一、傳播概念。
什麼是傳播?我提出定義:傳播是信息傳送過程。
傳播的內容是“信息”,可以是新聞、知識,也可以是文化或制度。文化與傳播本來不是一回事,但反映文化的信息會被從一個地方傳播到其他地方去,這就把文化與傳播緊密聯繫起來,導致一些人把文化與傳播混為一談。
例如,有人常將出版社、印刷廠、動漫公司等誤歸為文化產業,其實應當將它們歸為傳播產業。
必須強調:傳播的內容並非只有文化,傳播文化只是傳播功能之一。
二、傳播媒體。
“傳播媒體”(簡稱“傳媒”)是“具有記載和傳播信息功能的物理介質”,既不是文化也不是制度,而是文化產物和/或制度產物,但可以記載和傳播文化、制度和知識等。反過來看,文化產物都是傳媒,如書籍、影視、建築和文物古蹟。
1、書籍是一種傳媒。
書籍實體是文化產物(或制度產物),而非文化。書籍內容會包含文化信息,也會包含制度、知識信息等。例如,《論語》實體書是物不是人,當然也就不是文化,但《論語》內容比較集中地表達了儒家文化。
2、建築物是一種傳媒。
建築物也具有存儲、傳播信息功能,這些功能既能體現在建築物式樣風格上,也能隱含在建築物使用功能中。
3、影視播放系統是一種傳媒。
播放軟硬件都是物理系統(是產品不是文化),包括影視的錄制、存儲、傳輸、接收和播放系統。播放內容有各種體裁,如新聞、故事、文學、藝術等,各種體裁會包含文化,因此,影視播放系統也就會傳播文化。
4、文物古蹟是一種傳媒。
文物古蹟是一種歷史遺產,可以傳播前人的生活方式,包括前人的知識、文化和制度等綜合情況。文物古蹟所包含的信息,很多都是隱含著的,往往需要分析才能知道。
三、傳播渠道。
傳播的兩種渠道:
1、人際傳播(也稱“直接傳播”),是一種“人到人”模式傳播:在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一個人的信息直接傳輸給其他人。今天這個時代,儘管媒體傳播已經非常發達,但由於人是群體動物,總還是要直接相互交往,在交往過程中必然會進行人際傳播。例如:父母與子女、師生、同學、朋友、員工之間,尤其是新老員工之間,都會不經意地傳播文化。必須強調:文盲也可以傳播文化。在沒有文字的年代,所有人都是文盲,文化全靠文盲人際傳播。由此可知,傳播文化並非所謂“文人”的專利,文盲也可以傳播文化!
2、媒體傳播(也稱“間接傳播”),是一種“人到媒體、再到人”模式傳播:一個人的信息先傳輸給媒體、再由媒體傳輸給其他人。雖然人與人交往可以直接傳播信息,但直接傳播效率比較低。高效傳播離不開傳媒。
理解了人際傳播和媒體傳播,就可以糾正一種誤解。有人曾在研討會上說:“你們(指在場外國人)沒讀過《論語》,不瞭解中國文化”。其實,這種說法不準確:外國人既可以通過與中國人交往,直接瞭解中國文化;也可以通過媒體,間接瞭解中國文化,並非一定要讀懂《論語》才能瞭解中國文化,何況大多數中國人也並未讀過《論語》呢?
四、文化、藝術、傳媒和傳播關係。
用一個比喻來說,文化就像“物品”,藝術就像紙盒等“包裝材料”,傳媒就像“運輸工具”(如網絡、報刊、影視)。傳播文化的基本步驟:
第一步:企業家、政治家或獨立媒體製造或選擇“文化物品”;
第二步:藝術家對“文化物品”進行美化包裝;
第三步:工程師用“運輸工具”將“文化物品”從一個地方傳播到其它地方去。
五、總結:文化和傳播緊密相關,但概念並不相同。
文化是內容;傳播是過程;藝術是包裝;傳媒是工具。理解這四者關係,就能更清楚地認識文化如何被分享、被傳遞。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AI播送尚有錯誤,以此腳本為準)
文化探路人 李光宇 ——————
《主題“文化與藝術”音頻腳本》
本音頻腳本基於《文化學》,《文化學》原書鏈接地址(蘋果美國書店 Apple Books): http://books.apple.com/us/book/id6443895108
版權聲明:
本作品《文化學音頻腳本》由李光宇(Guangyu LI)創作。作為《文化學音頻腳本》的作者,我在此聲明,允許任何人複製、分發、展示和分享本腳本的內容,但必須注明出處(給出署名並提供本作品的鏈接),不得用於商業用途,且不得對作品進行演繹(不得修改、改編或創作基於本作品的新作品)。
該聲明基於 Creative Commons 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禁止演繹 4.0 國際 (CC BY-NC-ND 4.0) 許可協議。
作者:李光宇 Guangyu Li
日期:2025年8月8日
音頻腳本全文:
大家好!我是“文化探路人”,今天想和大家談談一個重要話題:文化與藝術的關係。
一、什麼是藝術概念
我提出藝術定義:
藝術是作者借助現實或故事表達自己文化的創作形式。
在此,“創作”源於現實(加工或包裝現實)但不是現實,包含演繹、虛構或融入情感。
1、藝術形式。
包括:文學、繪畫、雕塑、建築、音樂、舞蹈、戲劇、電影、曲藝等。
2、藝術內容。
源於社會現實或虛構故事,這些內容通常蘊含文化與制度。至於哪些是現實;哪些是故事,觀眾未必能分辨出來,但作者應當非常清楚。
3、藝術作用。
藝術具有“加工”和“包裝”功能。人們常說“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高於”並非“優於”,而是“拔高”,即通過突出、誇張、典型化等方式,使生活顯得更突出、更誇張、更典型。“拔高”好像加工或包裝,生活經過藝術加工或包裝之後,更令人好笑、更令人感動,或者,更令人激憤、更令人憎惡。
必須強調:生活本身包含文化與制度,藝術處理的對象往往也就是文化與制度。
二、什麼是藝術作品
我提出藝術作品定義:
藝術作品是經過藝術處理(加工或包裝)的成品。
藝術與作品的關係:
1、從概念上看:藝術是抽象概念,作品是抽象概念的具體呈現。
2、從內容上看:藝術與作品內容都可能包含文化與制度。
3、從產物上看:藝術與作品都是一種文化產物。
4、從形態上看:藝術是意識形態;作品是物質形態。
三、文化與藝術關係
1、藝術與文化概念上沒有交集 文化是人們的一種“思想 + 行動”,以自然而然的習慣表現出來。 藝術是作者的一種“現實 + 想象”,以刻意創作的作品表達出來。
2、藝術與文化現象有密切關係 藝術既表達藝術創作人的文化;也反映藝術中人物的文化。
3、藝術與藝術作者文化之關聯藝術創作本身是作者運用文化的過程。在作品完成前,一切創意仍屬大腦活動形態,是作者價值觀的獨自產物,屬於“萌芽狀態的文化產物”。一旦形成作品,則成為“成熟狀態的文化產物”。可見,藝術概念是萌芽狀態的文化產物;藝術作品是成熟狀態的文化產物。因此,藝術是一種文化產物形態,反映作者文化。
4、藝術與藝術人物文化之關聯藝術“高於”文化。正如常言:“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套用這句話:“藝術源於文化而高於文化”。藝術“加工”文化。從加工角度看,藝術與文化關係,如同炒菜:藝術是調料;文化是食材。文化(食材)經過藝術(調料)加工,才更具風味、更能吸引人。藝術“包裝”文化。從包裝角度看,藝術對文化關係,如同商品:藝術是包裝材料;文化是物品,文化(物品)經過藝術(包裝材料)裝潢,才更美觀、更能吸引人。
文化與藝術除了本質不同之外,還有一個顯著區別:
文化沒有作者;藝術必有作者。
藝術家深諳藝術魅力,善於將其所倡導的文化寓於藝術之中,調動情感、引人接受。其實,激發情感是手段,借藝術之力宣傳文化才是目的。
作為政治家或企業家,唯有釐清文化與藝術之關係,方能更高效地宣傳文化。
作為社會公眾或企業員工,唯有看清藝術背後的真實目的,獨立思考,方能掌握自身命運。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AI播送尚有錯誤,以此腳本為準)
文化探路人 李光宇 ——————
《主題“文化與制度”音頻腳本》
本音頻腳本基於《文化學》,《文化學》原書鏈接地址(蘋果美國書店 Apple Books): http://books.apple.com/us/book/id6443895108
版權聲明:
本作品《文化學音頻腳本》由李光宇(Guangyu LI)創作。作為《文化學音頻腳本》的作者,我在此聲明,允許任何人複製、分發、展示和分享本腳本的內容,但必須注明出處(給出署名並提供本作品的鏈接),不得用於商業用途,且不得對作品進行演繹(不得修改、改編或創作基於本作品的新作品)。
該聲明基於 Creative Commons 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禁止演繹 4.0 國際 (CC BY-NC-ND 4.0) 許可協議。
作者:李光宇 Guangyu Li
日期:2025年8月8日
音頻腳本全文:
大家好!我是“文化探路人”,今天想和大家談談一個重要話題:文化與制度的關係。
制度的來源多種多樣,但本質都一樣。我是企業老闆,對制度有著老闆角色的切身體會,因此,我就從企業制度說起。
在我們公司,制度條文不論由誰提出,最終都由我拍板決定。我將個人文化融入制度中,制度自然反映我個人文化。表面上看,制度體現公司特性;深層來看,制度體現我的個性。事實上,所有企業都一樣:制度是老闆文化產物。
必須強調:制度內容中體現的文化是“老闆文化”;制度環境中反映的文化是“群眾文化”。日常所說的“企業文化”,其實是指“員工文化”,而非“老闆文化”。
一、制度的基本概念
什麼是制度?
我提出定義:制度是官方人依據自己價值觀制定的規則。
制度是規則(不是行動);遵守規則的行動稱為“工作”。工作本身是制度的直接產物;工作產物是制度的間接產物。
“工作”與“習慣”相對:
“工作”是“規則性動作”也稱“規定動作”;“習慣”是“一貫性動作”也稱“自選動作”。
二、文化與制度關係
1、文化與制度概念主體不同
文化主體是自由人,體現的是自由人價值觀;制度主體是官方人,體現的是官方人價值觀。雖然自由人與官方人的載體都是自然人,但官方人並非普通自然人,獨裁體制官方人是官方實際控制人;民主體制官方人是投下贊成票的表決人。
2、文化與制度表現形態不同
文化是人體形態:大腦活動形態和身體活動形態。文化不能離開人體,雖然描寫文化的信息可以離開人體,但信息內容也不能離開人體。
制度是規則形態:既可以是記錄在介質上(人體外)的信息形態,也可以是記憶在大腦里(人體內)的信息形態。兩者形態不同,實質相同。
3、文化與制度形成機制不同
文化形成機制:文化通過人體內部“大腦支配身體”機制自然形成。制度形成機制:制度通過人體外部“上級指派下級”機制制定形成。
4、文化與制度具有相似功能
文化與制度都具有規範作用:文化依靠勢力規範人(約束人或鼓勵人);制度依靠權力規範人(限制人或激勵人)。
5、文化與制度作用機制不同
企業落實官方人價值觀,只有兩種途徑:統一文化和建立制度。文化屬“潛規則”(不具強制性),違者會受輿論譴責;制度屬“明規則”(具有強制性),違者須受官方處罰。
6、辨別文化與制度重要方法
可從定義出發,逐步分析,最終判定。制度通常更易識別,宜優先判定制度及其產物。
為提高判定高效,我提出以下兩條判定定理:
制度判定定理:規則即為制度,違者須受處罰。
制度產物判定定理:違者須受處罰的行動即為制度產物。
此處的“規則”特指“明規則”,非指“潛規則”。此處的“行動”指“言行活動”,既可能是習慣,也可能是工作。若是習慣,也就是文化;若是工作,那就是制度產物,而不是制度。
強調區分:規則肯定就是制度;行動肯定不是制度。
注意:社會現象未必“非黑即白”:不是制度,未必是文化;不是文化,未必是制度。有時兩者皆非,但卻可能是它們的產物。因此,判斷務必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還需指出:文化與制度都可以通過文字或口頭形式表達。
例1:公司明文規定“上班場合不准打私人電話”。根據常識,違者至少會被口頭批評,因此,這是一項制度。
例2:老闆口頭通告“開會遲到者,當場罰站1分鐘”。這雖為口頭髮布,但仍具處罰性,因此也屬於制度。在企業中,類似這種非正式的口頭制度比比皆是。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AI播送尚有錯誤,以此腳本為準)
文化探路人 李光宇 ——————
《主題“文化與產物”音頻腳本》
本音頻腳本基於《文化學》,《文化學》原書鏈接地址(蘋果美國書店 Apple Books): http://books.apple.com/us/book/id6443895108
版權聲明:
本作品《文化學音頻腳本》由李光宇(Guangyu LI)創作。作為《文化學音頻腳本》的作者,我在此聲明,允許任何人複製、分發、展示和分享本腳本的內容,但必須注明出處(給出署名並提供本作品的鏈接),不得用於商業用途,且不得對作品進行演繹(不得修改、改編或創作基於本作品的新作品)。
該聲明基於 Creative Commons 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禁止演繹 4.0 國際 (CC BY-NC-ND 4.0) 許可協議。
作者:李光宇 Guangyu Li
日期:2025年8月8日
音頻腳本全文:
大家好!我是“文化探路人”,今天想和大家談談一個重要話題:文化與產物的關係。
什麼是文化產物?我提出定義:文化產物是運用文化所得結果。
定義中“運用文化”的兩種情形:
1、運用文化的兩類主體:“製造人”與“使用人”。
製造人在製造產物過程中會運用文化,我稱這種文化為“製造文化”;使用人在選擇產物過程中也會運用文化,我稱這種文化為“使用文化”。
2、運用文化的兩類結果:“習慣產物”和“偏好產物”。
“習慣產物”是“製造文化”的產物,反映製造人的文化習慣。“偏好產物”是“使用文化”的產物,反映使用人的文化偏好。
例1:隨地亂扔垃圾是一種文化習慣,由此產生隨處所見垃圾是(習慣類)文化產物。
例2:傢具本來是製造人的(習慣類)文化產物,它反映製造人在製造過程中的文化習慣,但買來放到家裡之後,就成使用人的(偏好類)文化產物,它反映使用人在選擇過程中的文化偏好。
例3:“君子協定”是一種文化產物,簽訂人既是製造人也是使用人。
一、制度是一種文化產物
制度條文中的價值表達,是文字形式的言行定式(即使只寫一次也具有穩定性),也是一種習慣形式(就像口頭形式一樣),其實也就是文化。
從制度中抽出來看,這種文化就是官方人文化(如老闆文化),但從制度整體來看,這種文化作為制度內容,已具有強制性,不再是文化,而是文化產物。
實際上,制度是運用文化所得產物。把官方人價值觀寫入制度條文中之後,官方人價值觀就體現為官方人文化(如老闆文化),而體現這種文化的制度,就是文化產物。
在這一過程中,官方人運用了文化,並使之融入制度:文化成為制度的核心部分——沒有文化,就沒有制度;有了文化,才有制度。因此,制度是一種文化產物。
二、實體形態非實體形態
文化產物可以分為實體形態與非實體形態。
例如,髮型的核心不是“發”而是“型”,“型”是行動產物,屬於實體形態的文化產物。
再如,企業制度是運用老闆文化所得產物,屬於非實體形態的文化產物。
三、文化與產物因果關係
文化是“因”,產物是“果”。同時觀察到文化與產物,就會比較容易地理解它們之間的因果邏輯。
舉一個我親身經歷的例子:
有一年中秋節,我去深圳蓮花山賞月。晚上八九點時,山上人山人海。大家在草地上,打牌、遊戲、聊天。突然下起大雨,大家倉皇跑走,卻在草地上留下了報紙、果皮等大量垃圾。當時我既看到了“製造垃圾”這種文化現象,又看到了“遍地垃圾”這種文化產物。
這一經歷啓發我:
1、通過文化預測產物。
既然文化是因;產物是果,那今後只要知道文化,就可以預測它將產生的文化產物。例如,若深圳的環保文化仍未改善,那未來不論在蓮花山公園還是在大梅沙海灘,只要聚集大量遊人,極有可能再次出現大量垃圾——缺乏環保文化的產物。
2、通過產物反推文化。
既然產物是果;文化是因,那今後只要知道文化產物,就可以反推其根源的文化。其實,文化產物通常帶有文化烙印,能像傳媒一樣反映文化,因此,可以把文化產物看作文化傳媒。例如,看到深圳蓮花山草地遍地垃圾,就可以合理推斷——曾有大量缺乏環保文化的遊人聚集於此。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AI播送尚有錯誤,以此腳本為準)
文化探路人 李光宇 ——————
《主題“文化與文明”音頻腳本》
本音頻腳本基於《文化學》,《文化學》原書鏈接地址(蘋果美國書店 Apple Books): http://books.apple.com/us/book/id6443895108
版權聲明:
本作品《文化學音頻腳本》由李光宇(Guangyu LI)創作。作為《文化學音頻腳本》的作者,我在此聲明,允許任何人複製、分發、展示和分享本腳本的內容,但必須注明出處(給出署名並提供本作品的鏈接),不得用於商業用途,且不得對作品進行演繹(不得修改、改編或創作基於本作品的新作品)。
該聲明基於 Creative Commons 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禁止演繹 4.0 國際 (CC BY-NC-ND 4.0) 許可協議。
作者:李光宇 Guangyu Li
日期:2025年8月8日
音頻腳本全文:
大家好!我是文化探路人,今天想和大家談談一個重要話題:文化與文明。
一、什麼是文明?
我提出以下定義:文明是社會進步狀態。
文化是一種人體活動形態,注重人本身的社會屬性;
文明反映人類社會的進步狀態,包括文化、制度、科技以及物質財富等的進步程度,注重人類社會的進步狀態。
“進步狀態”是一種籠統概念,要判斷社會是否進入“文明”狀態,必須依賴數據支持。分析文明所參考的數據有文化、制度、科技和財富等,而文化只是其中數據之一。
換句話說:文明是一個“綜合評價”,而文化只是“分析維度”之一。
文明評價中所使用的文化數據,以文化的優劣、先進與落後作為依據,而與文化概念、定義並無直接關係。因此,從概念層面看,文明與文化並不重疊。
我用兩個比喻來說明兩者的關係:
⓵文化與文明關係就像鹽與菜關係:咸淡是衡量菜味道的數據之一,但“鹽”不是“菜”,鹽概念與菜概念並不重疊。同理,文化雖然是分析文明的數據之一,但“文化”不是“文明”,文化概念與文明概念也不重疊。
⓶文化與文明關係也像血肉與人關係:人體是由血肉構成的,但“人”的概念與血肉的概念並不重疊。同理,文化雖然參與構成文明,但兩者是不同概念。
必須強調:雖然文化是判斷是否文明的數據之一,但“文化”與“文明”是兩個不重疊的概念。
二、一個案例說明文化與文明的關係我曾見證過一個真實例子:
有一次,我的一位朋友輔導一位高中生做課外活動規劃。這位學生熱愛藝術,但卻加入了旅遊社團,興趣與活動並未結合。朋友建議她將藝術興趣融入旅遊內容,並提出了一個創意:組織一次法國藝術之旅,參觀盧浮宮等,學習法國藝術成就。我在一旁補充道:“在旅遊過程中也可以留意文化差異”,並當場舉了一個例子:某次集體乘飛機出行,兩所學校的學生同行,一所學校的同學在飛機上很吵鬧,另一所學校則很安靜。我說:“這就是兩種不同文化”。我那位朋友立即更正道:“那不是文化,而是文明。”
那麼,這究竟是文化還是文明?其實,兩者皆有。
吵鬧或安靜,是學生們普遍一致的、自發的言行方式,當然都是一種文化現象;哪一種文化更文明呢?在公共場合下,安靜、不打擾他人,更符合我們這個時代對公共行為的文明標準。這正體現了文化與文明的區別與聯繫:
- 文化是言行習慣的現實展現;
- 文明是評價這些言行習慣是否“進步”的評價體系。
三、文化與文明的最終區
別實際上,“文明”是一種評價體系,依據文化、制度以及社會財富等是否處於進步狀態而構建,同時,文明本身又反過來作為“標準”,去評價文化、制度以及社會財富等是否文明(是否處於進步狀態)。文明只是定性評價,不是量化指標。我用兩句話總結文化與文明的區別:
- 文化是一種人體活動;
- 文明是一種評價體系。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AI播送尚有錯誤,以此腳本為準)
文化探路人 李光宇 ——————
《主題“什麼是價值觀”音頻腳本》
本音頻腳本基於《文化學》,《文化學》原書鏈接地址(蘋果美國書店 Apple Books): http://books.apple.com/us/book/id6443895108
版權聲明:
本作品《文化學音頻腳本》由李光宇(Guangyu LI)創作。作為《文化學音頻腳本》的作者,我在此聲明,允許任何人複製、分發、展示和分享本腳本的內容,但必須注明出處(給出署名並提供本作品的鏈接),不得用於商業用途,且不得對作品進行演繹(不得修改、改編或創作基於本作品的新作品)。
該聲明基於 Creative Commons 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禁止演繹 4.0 國際 (CC BY-NC-ND 4.0) 許可協議。
作者:李光宇 Guangyu Li
日期:2025年8月8日
音頻腳本全文:
大家好!我是“文化探路人”,今天想和大家談談一個重要話題:什麼是價值觀。
要講清價值觀,必須從“大腦意圖”說起。大腦意圖是“思考結果”,而思考結果分為“偶爾的思考結果”和“穩定的思考結果”。“偶爾的思考結果”不穩定、具有偶然性,不予理會;而“穩定的思考結果”非常重要,我稱之為“思考結論”或“思考定論”(與“言行定式”相對)。
基於以上對“思考結論”的探討,我提出價值觀定義:
價值觀是思考結論。
下面我圍繞定義中的“思考”和“價值”這兩個關鍵點進行深入探討。
一、思考的含義:“思考”不是隨隨便便的思維活動,“結論”不是輕易所下的偶爾論斷,“思考結論”是經過深思熟慮所下的定論。
價值觀離不開思考,離開思考就不是價值觀:表面上看,人們面對突發事時,“似乎”是不假思索立刻得出結論,但實際上,這樣的結論仍然是經過思考而得出的,你沒感覺到思考有二種可能:
1、思考非常快,外人難以察覺。
2、對於類似情況,已思考得出過結論,臨時直接套用,不必當場重新思考。
價值觀雖然來自思考,但不一定來自“獨立思考”。獨立思考所得思考結論是價值觀,“人云亦云”、“隨大流”所得思考結論也是價值觀。換句話說,不論思考過程是獨立還是依靠他人,只要最終得出結論都是價值觀。思考結論只能自己得出,他人無法代替。
未經思考而得出的結論不屬於價值觀。例如,感到口渴是一種生理本能反應,與思考沒有關係,思不思考都會感到口渴,因此“口渴就想喝水”不構成價值觀。
二、價值的含義:“價值”非常抽象,導致“價值觀”難以理解,“價值”是什麼意思呢?顧名思義,“價值”表示意義、益處,有價值就有用,沒價值就沒用。“觀”表示穩定的看法,即經過思考得出的結論。所以從字面看,價值觀就是“基於價值思考所得結論”。價值思考包括“有沒有價值”、“有什麼價值”和“有多少價值”,等等。
用一句話說,價值思考是進行“有沒有用”方面的思考。由此可知,價值觀的本意:“進行有沒有用方面的思考所得結論”。引申意思,價值思考的本意僅限“價值”方面的思考,我把它引申為進行一切有意義的思考。究竟有沒有意義、有什麼意義,取決於個人的判斷,是每個人自己的事。
由此,我提出一個(跟本意相比)更廣義的想法:價值觀是“基於一切問題思考所得結論”,不論什麼事,只要思考得出結論,都是價值觀。因此,我提出的定義“價值觀是思考結論”,不限“價值”思考結論,而是一切思考結論。我定義的價值觀有三個基本特點:
1、價值觀沒有範圍限制:既包括對重大事情的看法,也包括對生活瑣事的看法。所以價值觀不限於“重大事情”,而是“對一切事情”的思考結論。
2、價值觀基於單一事:價值觀是“對多個事逐個的單個看法”(有幾個事就形成幾種價值觀),而非“對多個事全部的總括評價”(有多個事卻只形成一種價值觀)。單個看法可以得到精確認識,總括評價只能得到模糊印象。
3、價值觀可量化:每思考一件事就可能得出一個結論,每得出一個結論就形成一種價值觀,因此,思考多少事就可能得出多少價值觀,可見,價值觀是可數的,也就是可量化的。
必須強調:價值觀可量化的關鍵在於“價值觀基於人和事”。
價值觀與文化有什麼關係呢?文化是價值觀與習慣的統一體。文化像“文化核”,價值觀像“核心”,習慣像“核殼”。“核殼”習慣包圍著“核心”價值觀形成“文化核”。
必須強調:價值觀在習慣後面;習慣在價值觀前面,但都在文化裡面。
最後,我再談談價值觀與“潛規則”。價值觀是思考結論,本身不是規則,但隱含著規則,是一種“隱性規則”,我稱之為“潛規則”。“潛規則”是價值觀的一種屬性,既可以通過文化勢力自然體現出來(潛規則是文化勢力的根源);也可以通過制度權力特意體現出來(“潛規則”便轉化為“明規則”)。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AI播送尚有錯誤,以此腳本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