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帶你穿越台灣的時空縫隙,探索那些被遺忘、重生與爭議之間的文化記憶。
本頻道聚焦「台灣文化資產保存」與「東亞時事脈動」,從百年古厝、歷史聚落到現代城市轉型,追蹤文化政策、社會運動與地方創生的故事。
我們相信,保存不只是懷舊,而是重新理解土地的方式。
一起走進島嶼的歷史現場,看見時間如何在磚瓦間呼吸。
主題內容包括:
- 文化資產保存與修復案例解析
- 被拆、被忘卻的建築與社群故事
- 東亞文化政治與城市變遷觀察
- 獨立研究者與保存行動者的深度對談
讓「島嶼」成為你的地方知識導航,從台灣出發,看見整個東亞的文化地景變化。
島嶼政事評論 https://www.youtube.com/@taiwanstory558
台灣文化資產暨保存議題|島嶼時光機|東亞時事評論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1893media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島嶼,帶你穿越台灣的時空縫隙,探索那些被遺忘、重生與爭議之間的文化記憶。
本頻道聚焦「台灣文化資產保存」與「東亞時事脈動」,從百年古厝、歷史聚落到現代城市轉型,追蹤文化政策、社會運動與地方創生的故事。
我們相信,保存不只是懷舊,而是重新理解土地的方式。
一起走進島嶼的歷史現場,看見時間如何在磚瓦間呼吸。
主題內容包括:
- 文化資產保存與修復案例解析
- 被拆、被忘卻的建築與社群故事
- 東亞文化政治與城市變遷觀察
- 獨立研究者與保存行動者的深度對談
讓「島嶼」成為你的地方知識導航,從台灣出發,看見整個東亞的文化地景變化。
島嶼政事評論 https://www.youtube.com/@taiwanstory558
台灣文化資產暨保存議題|島嶼時光機|東亞時事評論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1893media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日本神社遺跡在臺灣從殖民象徵轉變為文化資產(資產化)的過程,是一個複雜的歷史、法律、社會認知和經濟動機交織的轉型,最終將這些舊帝國日本的宗教遺產轉換為具有文化資產身份並帶來觀光效益的歷史地景。
以下是日本神社遺跡如何被資產化的主要機制和途徑:
一、 法律體系的確立與文化視野的擴大
神社遺跡的資產化首要仰賴臺灣文化資產保存法制的建立和文化視野的放寬,使這些日治遺構得以被「名正言順」地納入保護體系。
1. 《文化資產保存法》的施行與轉向:
◦ 臺灣自 1982 年施行《文化資產保存法》起,開始有系統地透過法律來保護具有文化、藝術、歷史價值的資產。
◦ 然而,早期的《文化資產保存法》(1982年至2005年)是以「發揚中華文化」為宗旨,這項政策思維限制了對非漢族文化遺存(如日治建築)的保存。
◦ 直到 2005 年修正後的《文化資產保存法》將宗旨改為「發揚多元文化」後,外國人遺跡、日治建築遺構等才得以被納入國家文化資產保護體系。
2. 古蹟指定與保護的先例:
◦ 戰後,許多神社遺跡因政治因素被破壞或改造。少數因功能轉換而得以倖存,為後來的資產化奠定基礎。例如,桃園神社(今桃園忠烈祠)因改充為忠烈祠使用而得以保留社殿原貌。
◦ 桃園神社在 1985 年曾計畫改建為中國宮殿式建築,但在《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布和民眾呼籲下得以修復保留。最終,該神社於 1994 年被內政部公告指定為台閩地區國家第三級古蹟。這個案例帶動了日治時期建築被陸續列為古蹟保護的潮流。
◦ 目前,全臺許多神社遺跡已被指定或登錄為文化資產,例如金瓜石神社(新北市定古蹟)、桃園忠烈祠(縣定古蹟)及猴硐神社鳥居(新北市歷史建築)等。
3. 暫定古蹟機制介入:
◦ 即使遺跡狀態殘缺,文資法仍提供保護機制。例如,田中神社遺跡的「祭器庫」在傳出拆除危機後,被彰化縣政府依《文化資產保存法》逕列為暫定古蹟,暫停了拆除工程,彰顯了文化界對其歷史價值的重視。雖然該案後續審議決議不指定古蹟或歷史建築,但暫定古蹟的措施反映了殖民遺產被重新納入文資體系的努力。
二、 結合觀光與地方發展的再利用與重建
在近年來臺灣社會環境開放和日治人文熱的助長下,舊帝國日本的宗教遺產得以轉換價值,通過再利用和重建,成為具有觀光效益的歷史地景。
1. 系統性文化資產保護與活化:
◦ 資產化過程可以透過系統性的文化資產保護工作來實現。
◦ 以金瓜石神社為例,該遺跡通過基礎研究、修復、文化展示(如博物館特展)、以及重現祭典活動(如「義起結緣─尋訪金瓜石神社」活動)等面向,將這座單純的戰前宗教遺跡資產化。
◦ 該模式使喪失原功能的場域得以轉換價值,並結合商業運作,例如黃金博物館製作了日式御守作為特色商品。
2. 以觀光效益為主要目的的重建:
◦ 部分神社遺跡的重建,是地方政府或觀光管理機構著眼於觀光效益和區域繁榮的結果。
◦ 鹿野神社是臺灣第一座進行歷史建築整體復原的日式神社。重建工作由地方公所和花東縱谷風景區管理處主導,目標是恢復當年神社風采,並打造成為「臺灣最完整的神社」作為地方的觀光景點。雖然重建後的神社不再供奉神明,但其木造社殿和鳥居反映了地方塑造歷史記憶和追求區域繁榮的期許。
◦ 台肥花蓮廠內神社也完成了社殿、鳥居、參道的重建工程,將作為園區的景點之一。
3. 作為城市地標的復原:
◦ 地方政府將修復神社遺跡視為重拾城市榮光感的象徵。
◦ 臺中市政府計劃修復並重新豎立臺中神社大鳥居,以「共同許願讓鳥居站起來!重拾城市光榮感!」為口號,將其作為臺中的地標。
4. 與商業結合的再利用:
◦ 一些遺跡在建築修復時被活化,成為重要的觀光和商業賣點。
◦ 林百貨頂樓稻荷社的遺跡在建築修復時被維修並部分復原,成為該百貨重要的觀光景點。賣場甚至販售以稻荷神使狐狸為圖案的商品,體現了文化資產與商業的結合。
三、 從殘跡到地方教育與文史利用
由於戰後政策的全面清除,多數神社遺址僅剩下鳥居、石燈籠、基礎或部分附屬建築等殘跡狀態。這些殘缺的遺物也被賦予了新的歷史和教育價值。
• 遺跡文物的重拾與教育利用: 許多神社文物(如北斗神社的狛犬、田中神社的石燈籠)在戰後流散民間或被當作普通建材或擺設。文史工作者提議,地方可以設立文資館,蒐購這些文物,作為地方文史教育之用途,藉此見證神社存在的歷史。
總結來說,日本神社遺跡的資產化過程,是臺灣社會將原本政治上必須清除的殖民記憶象徵,通過法制保障、歷史認知成熟,以及結合觀光與商業再利用等多重途徑,賦予其文化資產身份,使其轉型為臺灣多元歷史層次中不可或缺的歷史地景。
這種轉變,就好比將一塊曾經被視為歷史廢棄物、散落四處的殖民時代殘片,在新的社會框架下,透過法律的膠水和觀光的需求,重新拼貼成一幅既能講述過去、又能促進地方發展的「文化畫作」。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hakka1893.firstory.io/join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eqfytxf00im01ynerq283nx/comments
島嶼時光機,帶你穿越台灣的時空縫隙,探索那些被遺忘、重生與爭議之間的文化記憶。
本頻道聚焦「台灣文化資產保存」與「東亞時事脈動」,從百年古厝、歷史聚落到現代城市轉型,追蹤文化政策、社會運動與地方創生的故事。
我們相信,保存不只是懷舊,而是重新理解土地的方式。
一起走進島嶼的歷史現場,看見時間如何在磚瓦間呼吸。
主題內容包括:
- 文化資產保存與修復案例解析
- 被拆、被忘卻的建築與社群故事
- 東亞文化政治與城市變遷觀察
- 獨立研究者與保存行動者的深度對談
讓「島嶼時光機」成為你的地方知識導航,從台灣出發,看見整個東亞的文化地景變化。
YT頻道:https://www.youtube.com/@hakka1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