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慕来的联系方式
电子邮件:yanmulai@hotmail.com
wechat微信:mulai_y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主持人慕来的联系方式
电子邮件:yanmulai@hotmail.com
wechat微信:mulai_y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主持人慕来的联系方式
电子邮件:yanmulai@gmail.com
微信私号:mulai_y
新播客:
来念(书)
通用引导页:https://lainianshu.typlog.io
RSS:https://lainianshu.typlog.io/feed/audio.xml
白路:用尸体做结界,脱胎于「布莱梅的音乐家」
慕来讲述和谈论凯莉·林克(Kelly Link)的短篇小说「白路」(The White Road),选自短篇小说集「白猫黑狗」。(25年10月24日夜晚的录音)
略有点可怕,是个比较奇怪的故事。录音里,会从经典童话开始聊起……
主持人慕来的微信号:mulai_y
关于凯莉·林克(Kelly Link)的《地下王子帽》(Prince Hat Undergroud)
录音时间:2025年6月17日夜晚
录音地点:崇明岛
录音模式:一对一网络连线
联系慕来
电子邮件:yanmulai@gmail.com
wechat(私人):mulai_y
微信公号:来念和来去
打赏捐赠对慕来很有帮助!
欢迎联系慕来!
关于凯莉·林克(Kelly Link)的《夏日人》(The Summer People)
录音时间:2025年6月16日夜晚
录音地点:崇明岛
录音模式:一对一网络连线
联系慕来
电子邮件:yanmulai@gmail.com
wechat(私人):mulai_y
微信公号:来念和来去
打赏捐赠对慕来很有帮助!
欢迎联系慕来!
关于威廉·特雷弗(William Trevor)的《雨后》(After Rain)
录音时间:2025年6月14日夜晚
录音地点:崇明岛
录音模式:开放式的网络直播
联系慕来
电子邮件:yanmulai@gmail.com
wechat(私人):mulai_y
微信公号:来念和来去
打赏捐赠对慕来很有帮助!
欢迎联系慕来!
关于詹姆斯·乔伊斯的有些长的短篇小说《死者》(下集),不成章播客的又一集
主持人:严慕来(微信私人号:mulai_y;电子邮件:yanmulai@hotmail.com)
关于詹姆斯·乔伊斯的有些长的短篇小说《死者》(上集),不成章播客的又一集
主持人:严慕来(微信私人号:mulai_y;电子邮件:yanmulai@hotmail.com)
「不成章」播客的又一集音讯节目(第16集,也是该播客的【短篇详谈】栏目的第14集。
主持人:严慕来 (微信号:mulai_y;邮箱:yanmulai@hotmail,com)
共同谈话人:黄文杰
录音模式:一对一网络联机
录音时间:2025年元月中旬,春节抵近前的一个深夜
(以下文字由Google AI听取完整节目后梳理产生。AI梳理当然有不到位之处,仅供参考。)
讲述者严慕来与来宾黄文杰细读分析蒲松龄的狐仙故事「胡四相公」。他们从文本细节、人物互动,到典故「空谷足音」的诠释,深入探讨人际关系的内部运作与外部变化,并藉由故事反思友谊的期待与维持,以及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微妙变化。慕来以越来越轻松的语气,穿插个人经验与对文本的独一份的见解。
本集节目的具体内容:
这集节目主要围绕蒲松龄的《胡四相公》这篇小说展开。节目中,讲者首先从「空古足音」这个词语出发,认为它影响了对小说的整体看法。接着,节目详细讲述了故事的情节,包括张生与胡四相公的初次相遇、饮茶喝酒、结为朋友。其中,讲者特别点出胡四相公在初次见面时就显得有些急迫,以及随后招待的丰盛菜肴和众多仆从,并提出这些细节可能暗示了胡四相公的真实身份。
接着,讲者分析了张生与胡四相公之间的互动,以及张生在如厕时听到小狐狸声音的情节,并探讨小狐狸是否真实存在,或只是胡四相公的分身。节目中,还讨论了张生想去拜访南城巫婆的情节,以及胡四相公的态度,讲者认为这展现了他们关系中的一个破绽,暗示了胡四相公对这段关系的重视。随后,节目分析了张生拜访巫婆时发生的闹剧,以及张生对胡四相公的态度,指出张生将狐狸视为自己的附属物。讲者还探讨了张生与小狐狸相处,但最终却与胡四相公成为莫逆之交的奇怪之处,暗示小狐狸可能只是胡四相公的分身。
节目后半段,讲者着重分析了胡四相公向张生展示真容的情节,以及张生为何没有回头多看一眼。接着,讲者又回到「空古足音」这个词语,并引用《庄子》中的典故来解释其深层含义。讲者认为,「空古足音」并非指世外高人,而是指在寂寞中渴望得到真实人类情感的人,并指出胡四相公正是因为在张生身上感受到了这种情感,才对他如此重视。最后,讲者讨论了胡四相公离开后,张生收到银子的情节,并认为张生并没有真正领悟到胡四相公的用意,并总结了本集节目对现实的启发,认为人应该活在当下,享受关系本身,而不是过度期待或让自己虚无化.
2)本集节目里谈到了哪些有趣的解读:
•
「空古足音」的深层含义:节目中,讲者并非直接从字面意义解释「空古足音」(「跫然足音」),而是引用《庄子》中的典故,指出其真正的含义是指渴望得到真实人类情感,而非世外高人的超脱。这个解读让听众对胡四相公这个角色的动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
小狐狸的身份:讲者多次暗示小狐狸可能并非真实存在,而是胡四相公的分身。这个解读使得故事情节更加复杂有趣,也让读者对蒲松龄的写作技巧有了新的认识。
•
张生与胡四相公的关系:节目中,讲者对张生和胡四相公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张生只是一个「酒肉朋友」,并未真正理解胡四相公的深情,而胡四相公却对张生投入了深切的情感,甚至不惜为了不让张生难过而选择不展现真容。讲者进一步阐述了在一段关系中,不应该过度期待对方按照自己的想法改变,而是要享受关系本身。
•
对现实的启发:节目最后,讲者总结了从《胡四相公》中得到的启发,认为人应该活在当下,不要等待、不要虚无化自己,享受当下的关系,这为听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
这些有趣的解读不仅加深了对《胡四相公》这篇小说的理解,也引导听众思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本质。
张生与胡四相公的关系之所以令人感到吊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不对等的付出与回报: 在这段关系中,胡四相公明显投入了更多的情感和关怀,他不仅提供丰盛的款待,还多次展现出对张生的保护和关心,甚至为了不让张生难过,选择不让张生记住自己的真实样貌。然而,张生却显得较为冷淡和自我中心,他似乎只是把胡四相公当作一个提供吃喝玩乐的对象,并未真正理解或珍惜胡四相公的付出。讲者认为,张生把狐狸当成自己的附属物,甚至称呼狐狸为「狐子」,这都显示出张生并未将胡四相公视为平等的交往对象。这种不对等的关系,使得这段友情显得有些奇怪和令人费解。
•
张生的「豪放自重」与冷漠: 张生在初次见面时表现得非常恭敬,但之后却对胡四相公的付出视而不见,甚至在胡四相公特意安排的展现真容的时刻,张生看了一眼就转身离开,没有表现出丝毫的留恋或好奇。这种「豪放自重」的态度,与他对胡四相公的冷漠形成鲜明对比,令人难以理解。讲者提到,胡四相公希望通过展现真容来推动关系更进一步,但张生的冷漠反应却让这种尝试落空。
•
小狐狸的神秘身份: 节目中,讲者多次暗示小狐狸可能并非真实存在,而是胡四相公的分身或变造。这个设定使得张生与胡四相公的关系更加扑朔迷离,也让读者难以判断张生究竟是与谁在交往。如果小狐狸只是胡四相公的分身,那么张生与小狐狸的互动,实际上都只是胡四相公单方面的表演,这更突显了这段关系的不对等和吊诡之处。
•
「空古足音」的含义与关系的本质: 讲者引用《庄子》中的典故来解释「空古足音」,指出其真正的含义是渴望得到真实人类情感。这个解读暗示了胡四相公之所以对张生如此重视,是因为在张生身上感受到了这种情感。然而,张生却未能领会胡四相公的心意,使得这段关系的本质更显得吊诡。讲者认为,胡思相公是为了得到人的情感而来,而张生所能给予的只是表面的交往。
•
胡四相公的退场方式: 胡四相公最后的退场也显得既十分突兀,又很一波三折(退而不散)。这显示了胡四相公对这段关系的无奈和悲观,也加深了这段关系的吊诡感。
主持人严慕来和黄文杰在讨论《胡四相公》时,有穿插一些生活经验和个人感受,使讨论更为生动和贴近现实,以下列出一些例子:
•
对「相公」一词的理解:在讨论到胡四相公自称「相公」时,黄文杰提到打麻将时的「相公牌」,指出这意味着处于弱势、难以获胜的状态。这是一个生活化的例子,帮助听众理解「相公」一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转变,以及在《胡四相公》故事中的隐喻。
•
对人际关系中「急迫」的感受: 严慕来在分析胡四相公初次见面就急着与张生饮酒的情节时,提到这点以前没聊过,并突然询问黄文杰是否也觉得有点急。这种实时的感受分享,展现了他们在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的同时,也融入了个人在生活经验中对人际关系的观察。
•
对待「细观」的态度:严慕来分享了日常生活中遇到「细观」他人的人,会觉得很讨厌,特别是初次见面就问及家庭背景等情况。这是一个生活化的例子,点出了人际交往中对隐私和界限的敏感,以及为何张生会觉得狐狸愿意回应他的「细观」是可贵的。
•
对朋友关系的敏感:严慕来提到,在一段关系中,如果其中一方表现出对其他人的兴趣,另一方可能会感到不舒服,尤其是女生可能更为敏感。他用现代人际关系的情境,来模拟张生想见巫婆的情节。黄文杰则从男性的角度出发,认为如果对自己有自信,可能不会太在意这种比较。这种基于性别差异的分析,增加了讨论的层次和趣味性。
•
对「一对一」关系的思考:黄文杰提到,作为男生,一开始没想太多,觉得男生之间的交往是一种义气的交往,但严慕来提出了更深层的思考,关于在关系中,一方会不会觉得自己是可以被比较的、可以被取代的。这反映出他们在解读文本时,也将个人对人际关系的思考带入,使讨论更具深度和共鸣。
•
对朋友关系的期待与失落:黄文杰分享了第一次阅读《胡四相公》时,感到友谊既存在又茫然的感受,并说「不知道为什么会让我觉得这么失落」,以及在本次讨论中,透过严慕来的分析,才解开了这个失落感的原因。这反映出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个人感受与新的理解相互交织,让讨论更贴近生活。
•
对「朋友」定义的思考:严慕来反思了自己对朋友关系的态度,认为有时不需要过度衡量关系是否平衡,只要在一段时间内彼此相处愉快就足够了。这种想法的转变,也是一种个人经验的体现。
•
对「人」的理解:严慕来在解释「空古足音」时,将其与庄子中离家太久的人看到同乡会感到喜悦的例子联系起来,并说道:「你给他一点『人』的感觉吧,他就高兴了」,这体现出他将文本中的哲理与对人性的理解相结合。
•
对「失去」的理解:严慕来分享了自己家附近的寺庙对联,并将之与胡四相公的行为联系起来,指出「你不要在门口等一个人来」,认为人生有限,不要在等待中虚无自己。这不仅融入了个人的生活经验,也让他们对「失去」和「虚无」有了更深的哲学思考。
•
对关系本质的看法:严慕来和黄文杰都认为,人与人的关系,不应该过度期待对方,或是认为关系是因为自己而存在,关系本身就应该有其意义。这是他们在生活中,对人际关系的思考和感悟。
(以上文字由Google AI听取完整节目后梳理产生AI梳理当然有不到位之处,仅供参考。)
(有关本次讨论,慕来可能会亲自写一篇文章详述,未来也许会呈现在节目网站和慕来的微信公号之类的地方。)
关于节目的更多情况,可以直接联系慕来本人。
非常需要您的助力!慕来的联系方式已经写在本段介绍文字的开端。
希望可以结识各类朋友!
「不成章」播客的又一集音频节目(第15集,也是该播客的【短篇详谈】栏目的第13集:关于卡夫卡的文章《一道圣旨》(《皇帝的讯息》)。
主持人:严慕来 (微信号:mulai_y;电子邮件:yanmulai@hotmail.com)
共同谈话人:黄文杰
录音模式:一对一网络连线
录音时间:2025年元月上半段的一个深夜
***
这集节目讨论一篇中译文仅仅只有560多字的文章,又是长谈,节目时长90分钟。慕来和文杰说了文章内外、虚实之间的话题。你会听见:
本集录音非常丰富,慕来和文杰都感到完成度不错。录音中,一些现实里的话题被点到为止,一些虚构里感觉会被反复玩味。本集录音也比较紧凑,虽然说了九十分钟,但层次明朗。
本集录音虽然会涉及很多严肃的话题,又一直很轻盈,慕来和文杰讲了许多好笑的事情。比如,慕来讲到自己如何在儿童时代用肉身递送讯息,直接奔到小朋友的家里去登堂入室地传递心意。也说了一些哭笑不得的事,比如卡夫卡的确在《中国长城建造时》里写到全体中国人都向往「搬砖」,而那帝国的统治者非常乐见「全民搬砖」。
一如既往,慕来准备了非常有趣的音乐,用于为文章和谈话增加有趣的气氛。你会听见它们的,包括一段菲利普·格拉斯的古筝音乐,以及一段另一位当代作曲家所作的钢片琴和马林巴的打击乐。
关于村上春树的奇怪文章《奶油》,选自短篇小说集《第一人称单数》。【短篇会晤】栏目是现场活动的实况录音。
主持人:严慕来 (微信号:mulai_y;电子邮件:yanmulai@hotmail.com)
共同谈话人:Caro,Jasper
录音模式:餐饮小酒馆里的现场录音,地点在上海永康路与襄阳路路口
录音时间:2025年一月份,小寒那天夜晚降落时
***
这集音频与上一集一样,是现场的实录。一小时里,讨论一篇村上春树的「奶油」,一篇有点玄的故事,也许会让一些人觉得摸不着头脑,却也会让另一些人感到心弦晃颤。
这段现场活动从户外转移到室内,地点是永康路上的一间小酒吧兼餐厅。转换地点的原因是因为夜晚来临,天气转冷。
由于地点在公共场所,因此会有杂音,包括其他客人的交谈声、厨房做菜的声音、空调声等。慕来认为,这些杂音也可能带来自然感,与过去在密闭房间录音的经验不同,并提到日本人重视「空气」。
在录音现场,蹦出来了一位法国男人(真人)。这位法国人对故事中的一句法语"crème de la crème" (奶油中的奶油) 做出私人解释,但慕来和伙伴们都感到,听了那人的不知道真假的解释后,反而更不理解了。
略微离开现实,走入小说。
小说叙述一位考试失败的男青年,应童年的钢琴学伴的意外邀请,孤身带着鲜花,去位于山上的音乐厅,然而约会未遂,音乐厅大门紧闭,音乐会似乎子虚乌有。 他在恍惚中只好下山,途中遇到一位拿着伞的老人,老人念念有词,要求他想象一个「有很多圆心,却没有圆周」的图形,老人还说只要想出来了,就可以获得「人生的奶油」(法语:crème de la crème)。
讨论环节围绕着故事的奇幻性、象征意义以及「人生的奶油」的含义展开,参与者从不同角度诠释故事,并联想到人生的追寻、创作的过程以及其他方向的奇怪思考。讨论还延伸至村上春树的创作风格与其年纪的关系,以及他对人生和创作的独特见解。
关于小说中的「很多圆心,但无圆周」的图形,慕来也开展了冥想,竟然想到了那个图形!
慕来会在节目中说出他的一时之间的想法:宇宙膨胀中的所有存在,都是圆心,而对每一个实体而言,宇宙无圆周。这个庞然的图像,似乎涉及到了巨大的意义,又等于没有任何意义。
于是慕来和伙伴继续展开挖空脑瓜的想象,想到了「真理的图案」,也想到了「文章的图案」,最后想到了「人生的形状」和「故事的形状」。
一篇看似莫名其妙,甚至有点故弄玄虚的文章,却也含有很为滋味。也许你我无法突然获得「奶油」,或者之可获得一些类似的泡沫,但大家都可以设法制造出「人生的形状」,也不用勉强,自自然然地让形状浮现即可……
关于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怪诞故事《旅客》,选自小说集《怪诞故事集》。
主持人:严慕来 (微信号:mulai_y;电子邮件:yanmulai@hotmail.com)
共同谈话人:Caro,Jasper
录音模式:马路边的现场实录,上海永康路酸奶店店口
录音时间:2025年一月,小寒那天的下午,天暗之前
***
过早看到自己未来样貌,会让人失去想象力。
《旅客》的主角,最终发现自己小时候所见到的鬼怪似的男性,可能是自己的投影!获知这点,主人公的惶恐稍纵即逝,接下来是「轻松」的感觉。
接受了一切,关闭了所有的可能性,过早自洽,俨然活在闭环里面……这样好吗?
在本集的现场讨论中,会聊聊别致的短故事。它也许会带来温暖和陪伴感,也许会激发惊悚感和孤独感。在故事跟前,请各自感受。
这次的现场讨论不局限于小说本身,更说了与现实生活有关的杂感。例如:「人生是否是具有故事性的?」,以及对于「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浅浅的想法。
对于确定性的过度追求,以及对于不确定性的恐惧,可能限制了人们的想象力,也让大家错失了生活中的各种可能性。2025年,你想要错失可能性吗?
不要过早地关闭自己的想象力,尝试拥抱黑暗中不确定性,甚至接纳惶然的感觉。2025年,你的旅程又上路了,或者你让然感到被卡住,你有什么样的惶惑?又有什么样的无法言表的内心力量?不要完全失去感觉!
这集音频的后面,大家还会谈到:现代社会的语言使用过于单一,少了个人特色,比较无滋味。许多日常谈话和文章的腔调都非常相似。这样的单一性,可能限制了、阻碍了一些东西。而使用具有个人特色的语言,这可以是打破闭环的第一步。
「你所看到的人并不会因为你看到而存在,他存在只是因为他在看着你」这句话,是小说《旅客》的最后一句话,是否很奇怪,你如何理解?
关于罗贝托·波拉尼奥的短篇小说《雪》,选自小说集《重返暗夜》。
主持人:严慕来 (微信号:mulai_y;电子邮件:yanmulai@hotmail.com)
共同谈话人:黄文杰
录音模式:一对一网络连线
录音时间:2025年开年的一个深夜
***
天未明的雪天,一位胖得像尊佛的莫斯科的权贵被人割喉。杀人者是其贴身跟班。行凶原因是激情上头:情欲里的嫉妒和恨,击穿了忍耐和等待。促发激情的最后一种关键压力,是一本苏联时期的作家布尔加布尔的小说。
杀人,是情节的高潮,但不是叙述的重点。罗贝托·波拉尼奥会用很「平直」,近乎于失去重点、失去情绪的口吻,来转述那个跟班的,大致从二十岁到三十岁的经历。
此人是随家庭从智利流亡至俄罗斯,似乎过着毫无目标的生活(除了一度想要攒点钱)。他经历了国家动荡、社会变天、家族分别,在俄罗斯的黑白社会瞎混,最终杀死了曾经的帮派老大。
慕来形容主角为「天真的直男」。他似乎对政治漠不关心,即使经历重大事件,也缺乏明显的情绪波动。甚至于,他好像也没有觉得杀人这个事情有多么要命。不过也许一切仅仅只是「似乎」而已。 许多男性,会无限度的按捺自己的情感,也无法把真正的感觉用语言再来一次。
米沙是故事里的另一个男人,一个莫斯科黑帮组织中的重要人物,苏联解体后成为权贵。他不喜欢运动,但喜欢女性运动员,并利用男主角刺探情报,以满足情欲。米沙虽然是黑道人物,却热衷于举办读书会。慕来和文杰都觉得的,那简直可以说是「黑帮大佬的私人的小确性」。然而在读书会上,除了大佬本人,大家都心不在焉。「读书会」的持续开展,为小说中的「激情杀人」事件埋伏了隐形的地雷——这点比较奇怪和隐微,需要充分投入到小说中去,才能感知到——慕来和文杰会在节目中谈论到。
娜塔莉亚是貌美的跳高运动员,一度同时与米莎和男主角保持关系,但并未表现出道德纠葛。
以上是小说中的三个人物。在长达一百五十分钟的本集录音里,慕来和文杰会缓缓讲述故事,部分段落邀请AI以跌跌撞撞的声音读出来。抽取节目中的有几个想法,记录摘要在下:
□莫名的日常与时代变迁: 苏联解体这场巨变对男主角的生活影响甚微,他的日常仍然是混乱而没有重点的。 这突显了个人经历与时代洪流之间的疏离感,以及一种对人生的淡漠态度。
□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及其作品: 在苏联时代不被文坛接纳的布尔加科夫的作品,成为贯穿整个故事、连结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意象。娜塔利亚也喜欢布尔加科夫,男主角因为爱情只读布尔加科夫,米莎的读书会也读到布尔加科夫,最后米沙被杀死时正手捧布尔加科夫的书。 布尔加科夫作品中充满的黑色幽默、荒诞与超现实元素,似乎也映照着主角的人生经历。为了本集节目,慕来读了一点布尔加科夫的《大师和玛格丽特》。
□暴力与偶然: 杀人事件看似是情欲纠葛的结果,但慕来更倾向于将其视为一种偶然事件,一种压抑情绪在特定情境下爆发的结果。 布尔加科夫书的出现,更像是一种巧合的催化剂。
□叙事风格: 这是慕来觉得有趣的地方,为了呈现这种趣味,本集节目会慢慢开展。大家会在节目中穿梭于波拉尼奥的文本之间。
本集录音中还谈到了很多现实里面的,慕来和文杰道听途说,或者亲自经历的事情,包括但不限于:文杰谈到曾经为少年犯罪者上课;文杰谈到自己荒谬的大学年代;后慕来谈到曾经采访一个杀人者,杀人的动机是为了「好玩」而已……
节目中间部分的配乐来自电影《本能》。
节目最后,播放了2024年的新歌曲:Peter Perrett的survival mode(生存模式)。歌词暗示了主角压抑愤怒、保持冷静,并试图在欲望中追求完美,最终走向一种看似冷静但实则压抑的生存模式。 歌曲中重复出现的 "Get your fucking head on" 则带有一种粗犷、强硬的基调,与主角在小说中压抑的情绪和最终的暴力行为暗合。 歌曲整体氛围与小说中主角的压抑、孤独、以及最终爆发的暴力行为相呼应。
音乐和歌曲都是慕来私人的独特安排,希望增强听感,不过慕来好像在开设一个独唱团(节目需要大家介绍给朋友,也需要大家多多支援呀)。
本集对弗朗茨·卡夫卡的短文《法的门前》,开展的相当活泼、很是多元的讨论。
本集节目涉及许多抽象的话题,有一些地方也不得不严肃起来,但是,总体上却是非常欣快。主持人和共同谈话人一直噗嗤一下笑起来,有时候是感到开怀,有时候略有点苦笑的意思。无论如何,本集节目的听感很灵(主持人自己这样觉得。)
主持人:严慕来 (微信号:mulai_y;电子邮件:yanmulai@hotmail.com)
共同谈话人:黄文杰
录音模式:一对一网络连线
录音时间:2025年就要降临时的一个深夜
在介绍了文章的大概背景后,慕来会请无情的人工智能来朗读文章。文章仅仅读了三分四十秒,但讨论开展了一个半小时。有些文章,虽然袖珍,但却可以促发无尽的感觉呢。
主持人慕来和朋友文杰会从现实里面的法律、人生课题(生物戏剧)、社会机制(权力)、艺术创作(创造肉身个体的独特形式)等面向,逐步讲述小说情节与其隐含的意义。慕来为本次讨论设立了「路线图」,会在节目开端不久就约略说出讨论的多个层次。
与往期的节目一样,慕来的一些个人想法恐怕和网络上的陈词滥调比较不一样,你会听见比较别致的意思。本集节目一旦进入解读环节,许多说法大概会超乎网络上的一般公共见解。
相当有趣的是,虽然文章内容并无幽默感,但本集节目却是在颇为乐呵的气氛下开展的。在很多时刻,慕来和文杰都笑声连连,但放心好了,主持人懂得克制,虽然气氛悦然,但不会过分嗨起来,还是会给你比较冷静的、相当自如的听感。慕来一直希望在其播客里,创造出可以持续的、比较特别的声音——无法代换的那种。
慕来希望天底下有一扇为其而开的门,也希望只有一种只有他可以去尝试做出的播客。不过有时候,慕来像是在经营一个类似独唱团的组织。
随着本集节目的进行,更多有意思的讲法会浮现。比如说,慕来会认为故事里的守门人是肉身存在,此人和前来试图「入门」的乡下人形成了长时间的羁绊关系,而这种人间关系,并不一定是坏的。也就是说,虽然乡下人无法入门,但在门边的人生经验未必是不好的——里面有着陪伴和守护。甚至,守门人觉得乡下人不该入门,入门对其不利,于是做出了几乎一辈子都没有说出真话,以此来保护乡下人。两个肉身存在的牵绊,是慕来的一种独特阐释。
关于艺术创作,乃至于关于「创作独特的人生」,慕来也有很多想法。在这个部分,节目引用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的话语,点出创作者的困境:害怕自己终将无法进入「专为自己而设的门」,写不出「只有自己才能写的书」……
节目的中间部分,慕来使用了非常特殊的电子音乐。这种音乐创造了一种类似把秘密的门开启,又将其关闭的效果。慕来很喜欢在节目里融入有趣的音乐。
脑洞不宜大大开启,但可以小小地开动。节目中,慕来提出一个怪诞思维:如果乡下人入门了,会如何?在奇怪的音乐里,慕来自说自话,讲述了乡下人入门后见诸的多重奇观,有一些非常振奋,有一些异常扫兴。
就像此前的节目一样,文杰非常乐意把佛教的信息融合到对文章的解读里,于是节目最后,禅宗思想突然出现了。文杰说了「无门观」,由此继续和慕来探讨小说中「门」的象征性。至于卡夫卡的文章犹太教的关系,节目中存而不论。整体而言,本集呈现了很多元的文学诠释。
在一些部分,本集节目还谈到了现实的政治——点到为止。
这是灵感多多,听感舒畅的一集。环绕超级经典的文章,你我可以继续谈论很多。
述说和讨论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短篇小说《人类的节庆年历》(人类假日日历),选自《怪诞故事集》。
波兰女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是诺奖得主,授奖词说她的作品:「有着百科全书般的叙述想象力,把横跨界限作为生命的一种形式。」本集播客所谈论的小说里,也可见出这些特质:很有激情的写作、超丰富的内容、用既有的人间元素跨界创造新的个体和集体……
本集节目会有点惊悚和黑暗,但整体上不乏安慰和感动。
主持人:严慕来(微信:mulai_y;电邮:yanmulai@hotmail.com)
共同谈话人:黄文杰
录音模式:一对一网络连线
录音时间:2024年年终迫近时的一个深夜
本集节目中,慕来和文杰不仅分析了小说的内容,也延伸讨论了与现实现象、宗教观、生命意义等相关的议题。
小说的核心人物是一个「半死不活」的存在,一个「活了很多年,但也死了很多回」的奇特之人,他的状态超出了一般人的认知。此人(或者说,此具身体)不断死亡又复活的周期,竟成为了全人类生活节奏的依据,影响了社会的各个方面。
慕来认为这个核心角色难以影视化,因为它是一种「跨越边界」的生命形式。慕来还借机提及2024年美国国会举办的两场有关宇宙生命的听证会,现实世界里的部分证人(前军队或政府成员)说到了如下的类似意思:要是把超过人类认知的信息和盘托出,可能会完全变乱人类的认知世界。
回到小说,小说中的人类社会,依赖这个可以死亡与复活的奇特存在来产生集体的生活节奏。当其进入死亡状态时,全球陷入一片哀戚、黑暗,甚至电力供应中断,人间坠入虚无中。而当主角出现生命迹象时(例如手指轻微晃动),全人类会透过电视直播观看,并感到雀跃、充满新生希望。即便人类看见了假象,亦欢欣鼓舞……
故事中,人类依照主角的状态,制定了一套节庆仪式:冬天的「大日子」、春分的现身日、夏至的游行日、秋分选出象征意义上的人类祭品……毫无疑问,作者的这套设定与基督教的圣诞节、复活节有相似之处。但慕来认为,不要觉得作者在对现实的宗教提出异议。
小说跟随一位按摩师的行为和心境来推展故事,该按摩师乃是国家安全机关的成员,中年丧偶男子,工作是照顾那个似人非人的存在。
此人与一般按摩师不同,能透过肉体接触感知更多。慕来和文杰都觉得,他的一些作为,如同中医一般,即透过自己的身体,去努力感受另一个身体……
这位按摩师甚至可以透过按摩触摸到这个身体内部的「记忆」,这些记忆甚至有三维的层次分布。
他的工作对象,即那个每年死亡、每年复生的那个雌雄莫测的人体,处在完全被动、极度脆弱,必须人的照顾的状态下。TA似乎对人类完全信任,这份信任有时会让按摩师感到震惊与感动。
这具身体,寄托了太多人类的叙事——世人甚至恍恍惚惚认为,TA已不再相信凡人嘴上的所谓「身体」,而将他视为灵性存在。
在本集播客里,前二十分钟会做导入式的讨论,之后慕来会复述故事。在节目的后三分之一的时间里,慕来和文杰会开展一些跨界讨论。
比如慕来会谈到:为什么人们会因为具体的身体而感动?也许人类会非常理解「人的故事」,而未来的人间,可能会由AI来写出一些彻彻底底让人类感到莫可名状的「大叙事」,到了那个时候,人类的身体,恐怕失去了联系人类的虚构力量,也就是说,它将无法让人因为感到彼此的痛苦和脆弱,而联合在一起……对此,慕来介绍了《智人之上》一书里的一些奇骏而真切的观点。
文杰说出了一个佛教经典里的故事:关于比丘尼触摸人骨而产生认知,最后又触摸到一具彻底无法参悟,超乎了她的认知的人骨。文杰感到,「触摸具体身体而得到认知」的情节,和这集所说小说里按摩师的行为有得一比。
本集还会讨论到一些大尺度的问题。不过不用担心节目变得虚虚幻幻不可理解,在节目的每一个部分,慕来都尽可能让语言晓畅,也让意思明晰。虽然到了后半段,有些话无法一说就穿。
本集节目会持续90分钟,到了末了,会播放一首歌曲,名为My body is a cage,这首歌与前面讨论内容并无直接关联,但歌词中提到身体在黑暗中、语言已死、脑中有形状等意象,与小说内容有些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