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Society & Culture
True Crime
Comedy
History
Technology
Education
Music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00:00 / 00:00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126/v4/3f/ee/53/3fee5353-306c-4979-0202-b883c7a8480a/mza_1162822245590982750.jpeg/600x600bb.jpg
大器晚成
东篱村居
48 episodes
3 months ago
莫扎特本是天选之人,但他在少年时代和20岁出头时,与普通人并无二致。虽然彼时他已是一个多产的作曲家,但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在家乡萨尔茨堡担任风琴演奏家和首席小提琴手。收入低、没有成就感,同时受限于自己并不出彩的演奏会,他迫切地想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音乐中。
经过一段时间的质疑和权衡后,他采取了行动。先是辞职,之后在维也纳开店,终于进入了人生中最多产也是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
即便你从来都没希望自己达到莫扎特的艺术高度,但也能理解他想打破常规的心情吧。也许你觉得自己的工作枯燥乏味;也许你每件事都能做得很好——在学校表现出色、勤奋努力,最后找到一份高薪的好工作,但你厌倦了平淡无奇的生活;也许你渴望去做能够实现真实自我的事。
如果你想从事更具个人成就感的工作,比如创建一家公司或将兴趣变成全职工作,起草一份行动计划可能过于艰巨。虽然如此,几本最新出版的书依然表明,你完全可以得到所需的资金、勇气,制定明晰的目标,创造属于你的《唐璜》(莫扎特经典歌剧——译者注)。
古典学者伊迪丝·霍尔在《亚里士多德之道》中介绍了古代哲学家的理念:美好生活的基础是首先意识到自己的技能、才华和潜能,然后利用我们的资源,在最大限度上使之得到实现。如果你还没有像莫扎特那样,为实现你的独特潜能而努力,那么你感到不满很正常。如果是这样,如亚里士多德所讲,你有责任找到正确的方向。《和尼采一起徒步旅行》一书的作者、哲学家约翰·凯格对此表示同意。“自我并非被动地等待我们去发现。”他写道,“自我意识的形成,是个主动而且持续的过程。”
是什么阻碍了你?《福布斯》杂志出版人兼《大器晚成者》一书的作者里奇·卡尔加德指出,我们的文化过度关注年少有为,这阻止了我们追求自己真心向往的事业。这种文化不鼓励我们有多种兴趣爱好、广泛学习和慢生活,而这些正是对自我发现有重要意义的事情。相反,我们要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马上成为专家,找到安逸稳定且收入颇高的工作。结果大多数人都更重视职业认可度,而不是个人成就感,但我们往往在这一过程中失去了自我。《广泛》一书的作者、记者戴维·爱普斯坦指出,我们对专业化的迷恋,已经渗透到青少年体育教练和直升机父母(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一个新词语,指某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父母,他们就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上空,时时刻刻监控孩子的一举一动——编者注)中,而且完全不合逻辑。拥有广泛的技能和经验对你更有益,你会变得敏捷并极具创造力。
《黑马》一书的两位作者托德·罗斯和奥吉·奥加斯来自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他们通过研究出身草莽并取得巨大成功的人,发现较早完成专业化对他们产生了负面影响。“多数黑马都感到烦闷或沮丧,怀才不遇或负担过重。”他们写道,“他们长年累月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直到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并不充实。”经过一段不甘寂寞的沉寂期后,这些貌似普通的人,如行政助理、工程师、IT经理,将自己的“渴望、兴趣和爱好”转化为成功的事业,比如成为品酒专家、生活方式创业家或知名工匠。
为了推动这种人生巨变,罗斯和奥加斯建议确定微动机,或者设立能够激励你的具体目标。举例来说,曾担任政治助理的科林·貝洛克离职后创建了一家公司,专攻住宅及办公室清理和翻新。她的微动机是“管理物理空间”。注意,她并没有说“做一些有创意的事”或“创建个人公司”。这类声明过于笼统和含糊,不利于采取行动。相反,她找到了能够激发其内在好奇心,同时给她带来很大乐趣的工作,并以此作为自己前进的方向。
你在前进过程中要注意:在任何时候“成为”你自己都不晚。比如亚里士多德直到快50岁时,才全身心投入到写作和哲学中。若通往自我实现的道路漫长且曲折,你还会获得好处。记住,年龄往往带来智慧、韧性、谦逊、自知之明和创造力。这也是高增长初创公司创始人平均年龄为45岁的原因之一。
卡尔加德引用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的研究指出:“40岁到64岁是一个特殊年龄段,这时候的人会变得既富创造力又身经百战,而且渴望追求人生的意义。”
话虽如此,一旦你决定踏上这一征途,就会花上好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但研究表明,日常生活中微小的改变,都有可能产生复合效应,虽缓慢但终将引导你接近你认为自己应该成为的那个人。
如果你遇到了阻碍,就想想乔安妮吧。她极富才华和创造力,在20多岁时多次跳槽,担任过研究员、秘书和ESL教师(对象是英语非母语的学生)。选择不多又患有临床抑郁症,她觉得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但她将这种失望变成了自己的优势。既然不能成功地走上一条常规道路,那就有自由去做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撰写儿童奇幻小说。她后来这样评价道:“我不再假装自己是另外一个人。”
你可能已经听说过她了,她的笔名是J.K.罗琳。
现在就开始行动吧。
Show mor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Business,
Society & Culture,
Philosophy,
Self-Improvement
RSS
All content for 大器晚成 is the property of 东篱村居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莫扎特本是天选之人,但他在少年时代和20岁出头时,与普通人并无二致。虽然彼时他已是一个多产的作曲家,但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在家乡萨尔茨堡担任风琴演奏家和首席小提琴手。收入低、没有成就感,同时受限于自己并不出彩的演奏会,他迫切地想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音乐中。
经过一段时间的质疑和权衡后,他采取了行动。先是辞职,之后在维也纳开店,终于进入了人生中最多产也是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
即便你从来都没希望自己达到莫扎特的艺术高度,但也能理解他想打破常规的心情吧。也许你觉得自己的工作枯燥乏味;也许你每件事都能做得很好——在学校表现出色、勤奋努力,最后找到一份高薪的好工作,但你厌倦了平淡无奇的生活;也许你渴望去做能够实现真实自我的事。
如果你想从事更具个人成就感的工作,比如创建一家公司或将兴趣变成全职工作,起草一份行动计划可能过于艰巨。虽然如此,几本最新出版的书依然表明,你完全可以得到所需的资金、勇气,制定明晰的目标,创造属于你的《唐璜》(莫扎特经典歌剧——译者注)。
古典学者伊迪丝·霍尔在《亚里士多德之道》中介绍了古代哲学家的理念:美好生活的基础是首先意识到自己的技能、才华和潜能,然后利用我们的资源,在最大限度上使之得到实现。如果你还没有像莫扎特那样,为实现你的独特潜能而努力,那么你感到不满很正常。如果是这样,如亚里士多德所讲,你有责任找到正确的方向。《和尼采一起徒步旅行》一书的作者、哲学家约翰·凯格对此表示同意。“自我并非被动地等待我们去发现。”他写道,“自我意识的形成,是个主动而且持续的过程。”
是什么阻碍了你?《福布斯》杂志出版人兼《大器晚成者》一书的作者里奇·卡尔加德指出,我们的文化过度关注年少有为,这阻止了我们追求自己真心向往的事业。这种文化不鼓励我们有多种兴趣爱好、广泛学习和慢生活,而这些正是对自我发现有重要意义的事情。相反,我们要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马上成为专家,找到安逸稳定且收入颇高的工作。结果大多数人都更重视职业认可度,而不是个人成就感,但我们往往在这一过程中失去了自我。《广泛》一书的作者、记者戴维·爱普斯坦指出,我们对专业化的迷恋,已经渗透到青少年体育教练和直升机父母(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一个新词语,指某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父母,他们就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上空,时时刻刻监控孩子的一举一动——编者注)中,而且完全不合逻辑。拥有广泛的技能和经验对你更有益,你会变得敏捷并极具创造力。
《黑马》一书的两位作者托德·罗斯和奥吉·奥加斯来自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他们通过研究出身草莽并取得巨大成功的人,发现较早完成专业化对他们产生了负面影响。“多数黑马都感到烦闷或沮丧,怀才不遇或负担过重。”他们写道,“他们长年累月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直到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并不充实。”经过一段不甘寂寞的沉寂期后,这些貌似普通的人,如行政助理、工程师、IT经理,将自己的“渴望、兴趣和爱好”转化为成功的事业,比如成为品酒专家、生活方式创业家或知名工匠。
为了推动这种人生巨变,罗斯和奥加斯建议确定微动机,或者设立能够激励你的具体目标。举例来说,曾担任政治助理的科林·貝洛克离职后创建了一家公司,专攻住宅及办公室清理和翻新。她的微动机是“管理物理空间”。注意,她并没有说“做一些有创意的事”或“创建个人公司”。这类声明过于笼统和含糊,不利于采取行动。相反,她找到了能够激发其内在好奇心,同时给她带来很大乐趣的工作,并以此作为自己前进的方向。
你在前进过程中要注意:在任何时候“成为”你自己都不晚。比如亚里士多德直到快50岁时,才全身心投入到写作和哲学中。若通往自我实现的道路漫长且曲折,你还会获得好处。记住,年龄往往带来智慧、韧性、谦逊、自知之明和创造力。这也是高增长初创公司创始人平均年龄为45岁的原因之一。
卡尔加德引用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的研究指出:“40岁到64岁是一个特殊年龄段,这时候的人会变得既富创造力又身经百战,而且渴望追求人生的意义。”
话虽如此,一旦你决定踏上这一征途,就会花上好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但研究表明,日常生活中微小的改变,都有可能产生复合效应,虽缓慢但终将引导你接近你认为自己应该成为的那个人。
如果你遇到了阻碍,就想想乔安妮吧。她极富才华和创造力,在20多岁时多次跳槽,担任过研究员、秘书和ESL教师(对象是英语非母语的学生)。选择不多又患有临床抑郁症,她觉得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但她将这种失望变成了自己的优势。既然不能成功地走上一条常规道路,那就有自由去做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撰写儿童奇幻小说。她后来这样评价道:“我不再假装自己是另外一个人。”
你可能已经听说过她了,她的笔名是J.K.罗琳。
现在就开始行动吧。
Show mor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Business,
Society & Culture,
Philosophy,
Self-Improvement
Episodes (20/48)
大器晚成
后记
5 years ago
8 minutes 56 seconds

大器晚成
好奇心、探索和发现
5 years ago
15 minutes 4 seconds

大器晚成
信仰目的和耐心
5 years ago
7 minutes 40 seconds

大器晚成
人的毅力会随着年岁而增长
5 years ago
5 minutes 30 seconds

大器晚成
故事可以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
5 years ago
13 minutes

大器晚成
找到合适的土壤进行深耕
5 years ago
3 minutes 58 seconds

大器晚成
第九章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
5 years ago
8 minutes 13 seconds

大器晚成
寻找有助于自己成长的环境
5 years ago
10 minutes 15 seconds

大器晚成
向你的同辈寻求帮助和建议
5 years ago
4 minutes 42 seconds

大器晚成
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有选择性的跳槽
5 years ago
7 minutes 26 seconds

大器晚成
改变环境重塑自我
5 years ago
10 minutes 56 seconds

大器晚成
第八章告别过去 重塑自我
5 years ago
5 minutes 3 seconds

大器晚成
自我同情与情绪复原能力
5 years ago
11 minutes 9 seconds

大器晚成
重新调整认知框架
5 years ago
9 minutes 58 seconds

大器晚成
积极的自我暗示带来美好的结果
5 years ago
9 minutes 50 seconds

大器晚成
自我效能的积极作用
5 years ago
8 minutes 32 seconds

大器晚成
成长者善于利用自我怀疑改进自己
5 years ago
10 minutes 37 seconds

大器晚成
人们习惯用自我设限来保护脆弱的自我
5 years ago
7 minutes 46 seconds

大器晚成
克服自我怀疑的魔障
5 years ago
5 minutes 34 seconds

大器晚成
到底该何时放弃
5 years ago
7 minutes 16 seconds

大器晚成
莫扎特本是天选之人,但他在少年时代和20岁出头时,与普通人并无二致。虽然彼时他已是一个多产的作曲家,但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在家乡萨尔茨堡担任风琴演奏家和首席小提琴手。收入低、没有成就感,同时受限于自己并不出彩的演奏会,他迫切地想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音乐中。
经过一段时间的质疑和权衡后,他采取了行动。先是辞职,之后在维也纳开店,终于进入了人生中最多产也是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
即便你从来都没希望自己达到莫扎特的艺术高度,但也能理解他想打破常规的心情吧。也许你觉得自己的工作枯燥乏味;也许你每件事都能做得很好——在学校表现出色、勤奋努力,最后找到一份高薪的好工作,但你厌倦了平淡无奇的生活;也许你渴望去做能够实现真实自我的事。
如果你想从事更具个人成就感的工作,比如创建一家公司或将兴趣变成全职工作,起草一份行动计划可能过于艰巨。虽然如此,几本最新出版的书依然表明,你完全可以得到所需的资金、勇气,制定明晰的目标,创造属于你的《唐璜》(莫扎特经典歌剧——译者注)。
古典学者伊迪丝·霍尔在《亚里士多德之道》中介绍了古代哲学家的理念:美好生活的基础是首先意识到自己的技能、才华和潜能,然后利用我们的资源,在最大限度上使之得到实现。如果你还没有像莫扎特那样,为实现你的独特潜能而努力,那么你感到不满很正常。如果是这样,如亚里士多德所讲,你有责任找到正确的方向。《和尼采一起徒步旅行》一书的作者、哲学家约翰·凯格对此表示同意。“自我并非被动地等待我们去发现。”他写道,“自我意识的形成,是个主动而且持续的过程。”
是什么阻碍了你?《福布斯》杂志出版人兼《大器晚成者》一书的作者里奇·卡尔加德指出,我们的文化过度关注年少有为,这阻止了我们追求自己真心向往的事业。这种文化不鼓励我们有多种兴趣爱好、广泛学习和慢生活,而这些正是对自我发现有重要意义的事情。相反,我们要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马上成为专家,找到安逸稳定且收入颇高的工作。结果大多数人都更重视职业认可度,而不是个人成就感,但我们往往在这一过程中失去了自我。《广泛》一书的作者、记者戴维·爱普斯坦指出,我们对专业化的迷恋,已经渗透到青少年体育教练和直升机父母(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一个新词语,指某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父母,他们就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上空,时时刻刻监控孩子的一举一动——编者注)中,而且完全不合逻辑。拥有广泛的技能和经验对你更有益,你会变得敏捷并极具创造力。
《黑马》一书的两位作者托德·罗斯和奥吉·奥加斯来自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他们通过研究出身草莽并取得巨大成功的人,发现较早完成专业化对他们产生了负面影响。“多数黑马都感到烦闷或沮丧,怀才不遇或负担过重。”他们写道,“他们长年累月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直到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并不充实。”经过一段不甘寂寞的沉寂期后,这些貌似普通的人,如行政助理、工程师、IT经理,将自己的“渴望、兴趣和爱好”转化为成功的事业,比如成为品酒专家、生活方式创业家或知名工匠。
为了推动这种人生巨变,罗斯和奥加斯建议确定微动机,或者设立能够激励你的具体目标。举例来说,曾担任政治助理的科林·貝洛克离职后创建了一家公司,专攻住宅及办公室清理和翻新。她的微动机是“管理物理空间”。注意,她并没有说“做一些有创意的事”或“创建个人公司”。这类声明过于笼统和含糊,不利于采取行动。相反,她找到了能够激发其内在好奇心,同时给她带来很大乐趣的工作,并以此作为自己前进的方向。
你在前进过程中要注意:在任何时候“成为”你自己都不晚。比如亚里士多德直到快50岁时,才全身心投入到写作和哲学中。若通往自我实现的道路漫长且曲折,你还会获得好处。记住,年龄往往带来智慧、韧性、谦逊、自知之明和创造力。这也是高增长初创公司创始人平均年龄为45岁的原因之一。
卡尔加德引用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的研究指出:“40岁到64岁是一个特殊年龄段,这时候的人会变得既富创造力又身经百战,而且渴望追求人生的意义。”
话虽如此,一旦你决定踏上这一征途,就会花上好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但研究表明,日常生活中微小的改变,都有可能产生复合效应,虽缓慢但终将引导你接近你认为自己应该成为的那个人。
如果你遇到了阻碍,就想想乔安妮吧。她极富才华和创造力,在20多岁时多次跳槽,担任过研究员、秘书和ESL教师(对象是英语非母语的学生)。选择不多又患有临床抑郁症,她觉得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但她将这种失望变成了自己的优势。既然不能成功地走上一条常规道路,那就有自由去做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撰写儿童奇幻小说。她后来这样评价道:“我不再假装自己是另外一个人。”
你可能已经听说过她了,她的笔名是J.K.罗琳。
现在就开始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