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的養成很不容易,需具備三種功夫:基本功、快功與韌性,而且同時並行。基本功是專業+溝通。快功是急救+研究。韌性是抗壓+持續。
近20年來,樂觀逐漸受到醫界的重視。不少歐美大型流行病學研究,分別顯示樂觀者不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較低、整體死亡率下降、多高壽、容易有健康的老年,而且即使罹患癌症,生活品質較佳且存活率也較高。
高教育、多動腦的認知儲備(又稱認知存款)是預防失智症最有效的方法, 但高教育並不是預防失智症的唯一方法,其作用主要是延緩認知退化的速度,而不是阻止和失智症相關大腦病變的發生。
我為什麼寫作呢?30年前開始提筆時是為了衛教,是要寫文章給病人看。退休後,我的角色從醫師轉為病人或家屬,寫作轉變為「我有話要說」或「想與你分享」,並期許自己作為醫病之間的橋梁。
醫療有其不確定性,因此互信、合理的期待和良好的溝通對醫病關係非常重要。
年老如我,常活動健走,勤讀書報雜誌以健腦,慣用3C產品、遊走網路以跟上時代,並且穿著整齊不邋遢;即使,別人一眼就能看出我是老人。是啊,我本來就是,而且還是個自在自主的老人。
根據獻克(Shenk D)的“遺忘”(The Forgetting)一書中的記載,雷根自己也可能察覺到記憶有問題,在一次白宮的例行體檢時,他開玩笑的對醫生說:「我今天有三件事情要告訴你,第一件是我的記性好像有點問題,另外兩件事我想不起來了。」
旅途中,我發現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節奏與選擇,就像醫療一樣,沒有標準答案,只有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良好的生活型態是預防阿茲海默症最好的方法,而且愈早開始愈好:多動腦、規律運動、多活動,不憂鬱、睡好覺、採用地中海式飲食等。這些方法就好像小時候媽媽的叮嚀:「要努力讀書、多運動、要合群、不熬夜、多吃蔬菜、要愛護身體...」
頭暈,看似簡單卻很複雜。頭暈依症狀分為4大類:眩暈、昏厥、不平衡感與頭昏。一般而言,眩暈而沒有伴隨不平衡等神經症狀時看耳鼻喉科醫師;昏厥看心臟內科;而不平衡感看神經內科,但是有時遇到複雜或原因不明確的病例則需三科會診,當然也可以看家醫科或內科,必要時再轉診。
失智症患者是否能旅遊?視其病情輕重、旅遊地點、行程節奏、交通工具與照顧人力等而定。
戰後嬰兒潮的前半段人口已踏入老年,這個年齡層普遍受教育、生產力高,大都跟得上科技進展,在捷運上看到許多老人也不停地滑手機,就知道上網的老人愈來愈多,相信不少跟上時代的老人聽到Apple時,除了想到香脆好吃的蘋果,一定知道它也是一家電腦的廠牌。
可見,現代銀髮族已經超乎你的想像了。
醫師精湛的醫術固然重要,但良好的醫病關係也不可或缺,良好的醫病關係首建在醫病的充分溝通上。
知道活多久到底有什麼關係呢?就像保羅所說的:「如果告訴我只能活3個月,那我將與家人度過;如果是一年,那我要寫一本書;如果給我10年,那我要回去繼續當醫生。」
人類的5節腰椎與下方的薦椎相連,椎體之間有椎間盤,可以承受並且緩衝外來的壓力,上下腰椎並以小面關節相連結,腰椎周圍還有各種韌帶與交織的肌肉,當這些錯綜複雜的組織受損或受到拉扯時就會造成下背痛。下背痛分為3種:非特異性疼痛(non-specific pain)、傷害性疼痛(nociceptive pain)和神經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
其實光是綠意盈眼就讓人身心舒暢,早在41年前,一篇來自美國德拉瓦大學,發表於1984《科學》期刊的論文,發現在此醫院接受膽囊切除的病人中,比起年齡、性別相當但床位面對褐色磚牆的23位病人,而床位靠窗,可以欣賞綠色落葉木的23位病人,其手術後住院期間較短,而且使用的止痛藥較少,護理師對其狀態的評估也較好。
譫妄,也就是急性精神混亂......產生譫妄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是危險因子,即是具有容易產生譫妄的體質或疾病,其中以年紀大和失智症最為常見;二是誘發因素,也就是直接促使譫妄發生的情況或疾病,以藥物、感染和手術最未常見。
我有一群台北榮總不同部門的女同事,上班時候很少往來,但退休18年來不定期聚會,互相取暖、打氣,做到了友直、友諒、友多聞。我們最近有10位好友相聚,大家分享旅遊、小病小痛,以及看哪位醫師等。因此想跟大家分享我發表於16年前的這篇文章,刊登於2009.5.10 聯合報 元氣周報的劉秀枝專欄,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7392/341835;並收錄於2015年寶瓶文化出版的《愛上慢慢變老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