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員分享與躁鬱症家庭的愛與挑戰
在郝安迪老師的讀書會中,有一段特別令人動容的分享,讓我們看見了愛在困境中的堅韌力量。這不僅僅是理論探討,而是來自真實生活的深刻見證,展現了當家庭面對躁鬱症這樣的精神健康挑戰時,如何選擇用愛來回應,而非逃避或放棄。
一個父親的不離不棄
課程中最感人的故事來自一位學員的家庭經歷。他的母親患有躁鬱症,這個疾病如同一個看不見的枷鎖,束縛著整個家庭的生活節奏。母親經常因為恐慌發作而變得極度需要控制,她無法忍受父親離開她的視線超過一小時,連最簡單的釣魚休閒都成為奢望。這樣的限制對任何人來說都是沉重的負擔,更別說要維持正常的夫妻關係和家庭生活。
當這位學員年少時,面對母親的種種限制和情緒波動,他曾經忍不住對父親發出質疑:「你為什麼不離開她?」這個問題背後隱藏著一個年輕心靈的困惑和痛苦。然而,父親的回答如醍醐灌頂:「她給了我五個好孩子,我永遠要感謝她。」這句話不是無奈的妥協,也不是道德綁架,而是一個成熟男人在面對生命困境時的主動選擇——選擇用愛來看待困境,選擇用感恩來面對挑戰。
統計數字背後的意義
老師在課程中提到了一個令人震驚的統計數據:躁鬱症家庭的離婚率幾乎接近100%。這個數字背後反映的是現實的殘酷——當一個家庭成員患有躁鬱症時,情緒勒索、無法預測的憤怒爆發、極端的控制行為,往往讓其他家庭成員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許多配偶在長期的情感折磨下選擇離開,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人之常情,也是自我保護的本能反應。
然而,這個家庭選擇了一條不同的道路。他們沒有被統計數字所定義,也沒有被疾病所擊垮。相反,每個家庭成員都在學習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用愛相處,如何在困境中尋找成長的可能性。這需要極大的勇氣、耐心和智慧,更需要對愛的深刻理解和堅定信念。
內在覺察的重要性
另一位學員分享同樣深具啟發性。她回顧自己過去的溝通模式,發現了一個重要的盲點:雖然她經常召開家庭會議,表面上看起來很民主、很開放,但溝通效果總是不如預期。透過課程的學習和深度反思,她才意識到問題的根源不在於溝通的形式,而在於溝通者的內在狀態。
當她帶著內心的擔心、害怕和不安全感去與家人對話時,這種負面的能量會像隱形的毒素一樣,污染整個溝通氛圍。即使話語聽起來民主開放,但底層的恐懼和控制慾仍會被敏感的家人感受到,進而影響溝通的品質和效果。這種察覺讓她明白了一個重要的真理:真正的愛的溝通,必須從處理自己內在的情緒狀態開始。
愛的選擇與成長
這些分享讓我們看見,愛不是一種自然而然就會發生的情感,而是一種需要不斷練習和選擇的能力。在面對家庭成員的精神疾病時,我們可以選擇被恐懼和無助感控制,也可以選擇用愛和理解來回應。這種選擇並不容易,需要我們不斷地自我覺察、自我反省,並且願意為愛付出努力和代價。
更重要的是,這些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愛需要我們先處理自己內在的恐懼、擔憂和不安全感。只有當我們自己內在安穩了,才能真正成為愛的管道,才能用純淨的愛去滋養和療癒身邊的人。這不僅對患有精神疾病的家庭成員有益,對整個家庭系統的健康和和諧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這些真實的生命故事為我們點亮了希望的明燈,提醒我們:無論面對多大的困境,愛始終是最強大的力量,也是最值得選擇的道路。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