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囉~你正在收聽的是《豆豆園長下班後》。
我是豆豆園長,一個白天在幼兒園陪伴孩子、放假也還在想孩子的園長
這裡是溫馨分享教養,也是笑中帶淚的療癒小角落,跟大家聊聊教養與教育現場的真心話。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家長和老師常常卡在中間的課題—
「怎麼在愛裡,堅定地說不。」在幼兒園裡,有時候會看到這樣的畫面:
操作教具的時間結束了,孩子不肯收玩具、哭著要再玩五分鐘,老師蹲下來輕聲說:「我們一起數到十,玩具就要回家囉。」孩子嘟著嘴,流著眼淚,但也慢慢照做了。
另一邊,也有大人忍不住說:「好啦好啦,再玩一下啦~」但似乎也影響到下面活動的時間,大人的心情變得緊張,集合時語氣也產生了變化。
這些日常的拉扯,其實反映了我們心裡的掙扎:
我到底是在堅持原則,還是在對抗孩子?
我到底是在包容孩子,還是在妥協自己?
我們常把「勇敢」看成天生的特質,但其實,挫折忍受度是一種後天能力,是孩子在一次次「被安撫」、「被理解」之後,慢慢建立的心理韌性。所以,孩子哭,不代表脆弱;他只是還沒找到調整心情的「工具」。在幼兒發展階段中,挫折忍受度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歷程。
小策略~
1.當孩子不合作時,先穩定自己的情緒,用低姿態、高原則的方式回應,像是「我知道你想玩,但現在要收玩具了,我可以幫你一起」。這就是「溫柔而堅定」的開始。
衝突不再是對抗,而成了一次教會孩子尊重規則、學會合作的機會。穩定的情緒與低姿態的陪伴,讓愛更有力量。
你不需要用大聲來證明權威,真正的力量,是穩定與一致。
2.不要害怕立界線。當你冷靜而一致地堅持時,孩子雖然當下會不開心,但他會在長大的過程裡,慢慢理解這是一種愛的守護。
不順從孩子的每一個要求,並不代表你不愛他,而是你在教他:愛是有方向的、安全的、被界線保護的。
「愛,就像一條有護欄的路。沒有界線的自由,是迷路;而有界限的保護,才是真正愛的守護。」願我們在每一次說「不」的時候,都能帶著「我愛你」的語氣。
謝謝你與豆豆園長一起在小角落裡聊聊,在今天的分享裡教育與愛,其實不在於誰讓誰妥協,而在於我們能不能用柔軟的心,守住該堅持的事。用溫柔的力量,陪孩子長成有界線的自由。如果你喜歡這一集,歡迎訂閱節目,也可以分享給你關心的家長或老師喔~我是豆豆園長,下班後繼續陪你走育兒~這條~不孤單的路。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