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Society & Culture
Comedy
Music
Religion & Spirituality
Education
Health & Fitness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00:00 / 00:00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221/v4/cc/a4/50/cca450fc-a39c-ad81-285f-1d2373e2d289/mza_15958138909900447503.jpg/600x600bb.jpg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Never give up Bookstore
132 episodes
20 hours ago
您好, 歡迎來到《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本Podcast內容由企鵝不捨小書房團隊提供,音頻由NotebookLM生成 預計正式開始更新後 每週一到五為《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日更專欄 每週六為《人生千百問,你會怎麼答?》周更專欄 寫寫故事, 說說啟發, 從歷史與文學中學習, 在未來與新知中成長 希望您會喜歡, 也謝謝您陪伴我們一同成長 ------ 《啟發日記》發想緣由|寫給未來,也寫給此刻的我們 在這個資訊充沛而注意力稀缺的時代,我們選擇每天慢一點,靜一點,真一點。 《啟發日記》不是什麼宏大計劃的產物,它只是我們每天對生活多看一眼、對某個瞬間多想一下,然後儘量誠實記錄下來的心情與觀點。 我們談的,可能是一個故事、一段對話、一則書中的想法,甚至只是一個日常物件的靈光瞬間。 這些文字未必對所有人都有用。它們不是什麼人生指南,也沒有標準答案。但它們來自我們每天與自己對話的過程,也來自我們願意與世界建立關係的嘗試。 我們相信,一切平凡的事物都有它的偉大之處,觀察本身就是一種體驗;而書寫,是讓內在更清楚、讓日子不白過的一種方式。 我們不完美,也沒有期待留下什麼成功秘訣。 我們只希望,若干年後,當孩子們有一天偶然翻到這些日記,可以知道— 哇! 原來爸爸媽媽當年是這樣看世界的, 原來他們曾經這樣學習、這樣懷疑、這樣相信, 原來他們不是在教我們怎麼活,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一點一點活出他們相信的模樣。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是我們想嘗試紀錄生活的努力,寫給家人,寫給自己,寫給朋友,也寫給未來的我們。 ------- 《人生千百問,你會怎麼答?》是一個書信式專欄。 用歷史與文學的眼睛,看見今天的人生選擇。 您遇過的人生難題,他們也曾經歷過。 我們每週寫一封信,從現代人的日常困境出發,翻閱歷史與文學中那些曾掙扎過的角色,看看他們在當時是怎麼選擇、怎麼思考的。 我們不提供標準答案,但希望能陪您一起,在迷惘的時候找到一點抓手、一點力量。 也歡迎您來信,說出您的問題。 讓我們一起在舊時光裡尋找新的方向。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Books
Arts
RSS
All content for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is the property of Never give up Bookstore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您好, 歡迎來到《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本Podcast內容由企鵝不捨小書房團隊提供,音頻由NotebookLM生成 預計正式開始更新後 每週一到五為《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日更專欄 每週六為《人生千百問,你會怎麼答?》周更專欄 寫寫故事, 說說啟發, 從歷史與文學中學習, 在未來與新知中成長 希望您會喜歡, 也謝謝您陪伴我們一同成長 ------ 《啟發日記》發想緣由|寫給未來,也寫給此刻的我們 在這個資訊充沛而注意力稀缺的時代,我們選擇每天慢一點,靜一點,真一點。 《啟發日記》不是什麼宏大計劃的產物,它只是我們每天對生活多看一眼、對某個瞬間多想一下,然後儘量誠實記錄下來的心情與觀點。 我們談的,可能是一個故事、一段對話、一則書中的想法,甚至只是一個日常物件的靈光瞬間。 這些文字未必對所有人都有用。它們不是什麼人生指南,也沒有標準答案。但它們來自我們每天與自己對話的過程,也來自我們願意與世界建立關係的嘗試。 我們相信,一切平凡的事物都有它的偉大之處,觀察本身就是一種體驗;而書寫,是讓內在更清楚、讓日子不白過的一種方式。 我們不完美,也沒有期待留下什麼成功秘訣。 我們只希望,若干年後,當孩子們有一天偶然翻到這些日記,可以知道— 哇! 原來爸爸媽媽當年是這樣看世界的, 原來他們曾經這樣學習、這樣懷疑、這樣相信, 原來他們不是在教我們怎麼活,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一點一點活出他們相信的模樣。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是我們想嘗試紀錄生活的努力,寫給家人,寫給自己,寫給朋友,也寫給未來的我們。 ------- 《人生千百問,你會怎麼答?》是一個書信式專欄。 用歷史與文學的眼睛,看見今天的人生選擇。 您遇過的人生難題,他們也曾經歷過。 我們每週寫一封信,從現代人的日常困境出發,翻閱歷史與文學中那些曾掙扎過的角色,看看他們在當時是怎麼選擇、怎麼思考的。 我們不提供標準答案,但希望能陪您一起,在迷惘的時候找到一點抓手、一點力量。 也歡迎您來信,說出您的問題。 讓我們一起在舊時光裡尋找新的方向。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Books
Arts
Episodes (20/132)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啟發日記D109 『天氣預報』
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天氣預報」。 前一陣子颱風來襲,各地都在討論是否放颱風假的問題。 其實現在的天氣預報準確度已經越來越高,但這種複雜世界多因子間互相影響很大的預估,可能永遠都不會有百分百可以預測成功的時候。 那麼我們要如何理解天氣預報這件事呢? 我們每天都會看到天氣預報上寫著: 「降雨機率 30%」 「降雨機率 60%」 但真正的問題其實不在於「機率多少」。 因為 30% 並不是只會下 3 分鐘雨, 60% 也不是「六成時間下雨」。 教育部曾於臉書專頁發文表示事實上,降雨機率在國際上有兩種算法,一種是「在該區域內有多少%的『面積』一定會下雨」,另一種則是「在該地點有多少%的『機會』會下雨」。 美國的降雨機率就是採取第一種「面積」的算法,不過隨著科技的進步,氣象預報的技術越來越先進,現在的天氣預報都可以「點位」來做預報,因此目前臺灣和世界上大多數的氣象局和氣象機構都是採用第二種「機會」的算法。 根據中央氣象局公告,降水機率預報是指各預報區未來36小時內的3個時段(每12小時為1時段),出現0.1毫米或以上的降水機會,和降水時間以及面積是無關的。例如預報台北市降水機率70%,就是指有7成的機會在台北出現降雨。 但在天氣裡,也許機率不是重點——「錯了會怎樣」才是重點。 舉個例子: 如果你今天要辦一場戶外活動, 來賓是幾位朋友,那你即便判斷錯了, 最多就是大家撐傘、笑一笑、換個地方喝咖啡。 但如果今天的任務是招待英國女王—— 那就完全不是同一回事,可能需要更周全的準備備案。 同樣是「30% 的降雨機率」, 風險卻截然不同。 這就是氣象預報真正提醒我們的事: 不是只問「會不會下雨」, 而是「如果下雨,我承受得起嗎?」 第一層啟發:生活中,大多數判斷不是在算機率,而是在算後果。 很多人以為自己在做「機率推估」, 但日常生活最重要的不是機率本身, 而是一個期望值的概念: 機率 × 後果 = 真正的風險。 一件機率很低的事,如果後果極大—— 你仍然需要小心面對。 生活中的案例可能就像: 飛機失事機率極低,但航空公司投入大量成本避免 雖然你很看好某個投資標的,但一般不會建議把全部積蓄壓在單一股票 大雨機率只有 20%,但你的婚禮在戶外 高後果事件,哪怕只 1% 機率,也值得準備。 天氣預報可能教我們的是: 關鍵不是「預測準不準」, 而是「錯了要付什麼代價」。 第二層啟發:人生決策,也應該「看後果,而非只看機率」。 生活中的許多抉擇與天氣預報很像—— 我們沒有辦法百分之百預測, 但我們能釐清「錯了會怎樣」。 例如: 創業 換工作 選擇另一個人生城市 投資新的職涯技能 信任一個人 讓孩子嘗試一件新事物 我們無法算出完美機率和後果, 但可許可以問問自己三個問題: 如果猜錯了,我承受得起嗎? 如果猜對了,是否值得一試? 我現在能不能先準備一把「雨傘」? 這可能就是黑天鵝的作者Taleb所提過的兩個概念, 不是罕見事件危險,而是你沒有準備。 好系統不是避免風險,而是讓錯誤不致命。 這或許也是風險管理的核心: 不是避免所有不確定,而是讓錯誤不致命。 天氣預報永遠不會百分之百準, 人生也是。 但只要我們提前鋪好退路、準備好雨具、調整好心態, 不確定性的風暴就沒有那麼可怕。 親愛的你呢? 最近有沒有什麼你正在猶豫的「天氣預報」? 那個猶豫,也許不是因為你不知道機率, 而是你正在衡量:如果出錯,我承擔得了嗎? 願今天的你,不怕雲霧, 也懂得在不確定裡,為自己帶上一把安全的雨傘。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3 hours ago
13 minutes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啟發日記D108 『彈孔』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彈孔」。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飛機在戰場上損失慘重。 軍方為了提高生存率,開始統計「哪些地方中彈最多」。 每當飛機從戰場返回,他們就在機身彈孔處貼上紅點—— 結果發現:機翼、機尾、中段的彈孔最多。 許多人直覺地認為: 「我們該加強這些地方的裝甲!」 然而,數學家亞伯拉罕・沃爾德(Abraham Wald)說了一句改變戰局的話: 「你看到的是『能回來的飛機』,不是所有被擊中的飛機。」 真正致命的彈孔, 從來都不在我們看得見的地方。 那些被打中引擎或駕駛艙的飛機早已墜毀, 自然無法被統計。 要加強防護的,不該是彈孔最多的地方, 而是「沒有彈孔的地方」。 就這樣,軍方重新加固了關鍵部位, 戰機的生存率因此大幅提升。 這,就是經典的「倖存者偏差」。 第一層啟發|我們總被「看得見的成功」誤導 生活中,我們也常只看到「回來的飛機」。 看到成功創業的故事,卻忘了九成倒閉的公司; 看到考上名校的榜樣,卻沒看到無數落榜的努力; 看到大賺其錢的投資者,卻忽略默默離場的平凡人; 看到升遷的人,卻沒看到他夜裡的精疲力盡。 那些可見的故事,容易讓我們相信——「努力 = 成功」。 但人生的真相常常是:成功罕見,失敗普遍。 倖存者偏差提醒我們: 不要因為看不見,就以為不存在。 我們看到的,往往只是全貌中的一角。 第二層啟發|人生也要保護那些「看不見的地方」 如果把人生比喻成一場飛行, 那些會讓我們「返航失敗」的地方, 往往可能不是那些顯而易見的。 我們總努力強化的是: 履歷、技能、資格、努力、榮耀—— 這些都讓人看得見。 但會不會有些是看不到,但是其實很重要的地方? 那些沒有彈孔、卻極為脆弱的地方想想可能有: 睡眠品質:被忽略,卻最影響情緒與決策。 心理狀態:看不見,卻能慢慢擊垮人。 人際界限:不處理,關係終將失衡。 現金流:平時無感,危機時卻致命。 身體小毛病:最容易輕忽,卻可能成為轉折點。 倖存者偏差的故事也許是提醒我們: 別只強化那些容易被看見的事, 更要守護那些「看不見但至關重要」的薄弱處。 我們除了看那些所謂的成功學,目的應該不只是模仿成功者的原因, 而是知道該在哪些地方,能夠架好安全網,確保自己不被擊落。 親愛的你呢? 如果現在回望,你人生的「彈孔」都落在哪裡? 又有哪些部位雖無痕跡, 卻最需要被保護? 願我們都能在下一次起飛前, 多檢視那些不易察覺的地方, 讓每一段旅程,都能平安返航。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day ago
11 minutes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啟發日記D107 『年度計劃』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年度計劃」。 年底將至,前陣子讀到一個有趣的例子: 美國一家連鎖健身房,每個館區招了 6500 名會員, 但場館最多只能容納 300 人。 300 人的場館要怎麼容納 6500 名會員呢? 健身房卻一點也不擔心—— 因為他們深知人性: 大多數人辦了年卡,也只會去個幾次。 不是不想運動,而是生活實在太忙; 精力、動力、節奏的失衡, 讓「今年一定要做到」的目標, 總被擱在一旁。 這也讓我們重新思考: 制定年度計劃,到底是為了什麼? 第一層啟發|年度計劃,不是願望清單,而是一條可走的路 作家海亞特在《最棒的一年》中提出 SMARTER 原則, 提供了一個檢視計劃的方式: S —— Specific 明確性: 「我要學攝影」太模糊, 「完成新手 100 堂課」才具有行動力。 M —— Measurable 可衡量性: 「多運動」沒有參照點, 「每週 4 次、每次 45 分鐘」才有可追蹤性。 A —— Actionable 可行性: 讓目標從動詞開始—— 「拜訪 20 位老朋友」、「寫 30 篇紀錄」。 R —— Risky 具挑戰性: 待在舒適圈的事,不值得列入年度目標。 T —— Time‑keyed 有時限: 「12 月 31 日」不是期限,而是避風港。 要把時間平均分配到每月、每季, 計劃才會真正啟動。 E —— Exciting 有激勵性: 若目標不是你「真心想做」, 動力很快就會蒸發。 R —— Relevant 有相關性: 你的目標應該符合當下的生活狀態, 而不是「別人覺得好的樣子」。 海亞特說: 「年度計劃不是表演,而是替未來下的一張生活訂單。」 這句話很美。 它提醒我們, 做計劃不是為了看起來努力, 而是讓生活更靠近心裡想去的方向。 第二層啟發|計劃的目的,不是做更多,而是做更重要的事 我們常把年度計劃當成「願望清單」; 清單越多,好像代表越努力。 但事實上,一年能「做好」的事非常有限。 所以,計劃更像一個「選擇器」—— 幫助我們從眾多想做的事裡, 挑出最值得投入的 3 到 5 件。 海亞特也提醒,可以採用「分段關注法」: 前半段關注已完成的部分, 後半段再檢視尚未完成的目標。 這樣能減輕焦慮, 避免只看到「距離終點還多遠」。 或許,理想的年度計劃, 不是讓生活更重, 而是讓方向更清楚。 親愛的你呢? 你的今年目標, 是一張替自己下的生活訂單, 還是一份寫在筆記裡的願望清單? 我們不妨一起用 SMARTER 的七個控制點, 重新檢視自己的年度計劃。 願計劃不是空談, 而能落在每一天的腳步裡。 祝我們在新的年度裡, 都能多一些勇氣、多一分毅力。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days ago
16 minutes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人生千百問 您會怎麼答?W22 對突然被拉上台報告,要怎麼克服恐懼與表現自己?
📩 讀者來信 親愛的小書房: 上週開會時,主管突然說:「這段就請你來說明吧!」 我愣了一秒,站起來時手心都是汗,腦子一片空白,只能努力撐完。 為什麼我每次一被點到就會這麼慌?我是不是太沒自信了? ——馬克白 💌 回信 親愛的 馬克白您好: 你不是一個人。 臨時被點上台,是許多人都會感到不安的時刻。 你不是沒自信,而是那一刻太突然,沒有心理準備,也在擔心說錯被評價。 但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 有些人即使也緊張,卻能站穩台上,甚至轉危為機。 我們從歷史與人生裡,選了三位風格各異的人物, 他們的經驗,也許能帶給你不同的啟發。 🧘 一、臨危沉著型:王陽明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明代思想家王陽明被貶至貴州龍場時,沒有驚慌失措, 反而利用那段時間整理心法,提出了「致良知」的哲學。 他認為:恐懼來自內心的不穩,而非外在的刺激。 就算臨時上台,他會提醒自己: 「只要心中正直、誠實說出理解,錯也不可恥。」 因此,即使身處亂軍叢中,他仍能鎮定, 因為他選擇信任自己的判斷。 ✨ 啟發:面對突如其來的舞台,不必立刻完美,先讓心穩下來。 穩住了,話自然會穩。 🔧 二、平時備戰型:林肯 「我將準備好,機會總會來臨。」 林肯的演講看似即興,其實他是著名的「準備狂」。 他曾寫信說:「我經常在腦中演練每一個可能被問到的問題, 如此才能在關鍵時刻不慌不亂。」 他並非天生反應快,而是把準備變成習慣。 🧠 啟發:我們真正害怕的,不是突發狀況,而是平時就沒準備。 你讀的每一頁書、想的每一個問題, 都會在那個突如其來的時刻派上用場。 🎭 三、幽默轉化型:莫札特 「就算緊張,也要用自己的方式上場。」 莫札特從小站在舞台上,經常演出即興段落。 有一次演奏時琴鍵壞了,他沒停下,反而臨場模仿聲音,引全場大笑。 他從不怕出錯,因為他相信真誠與自然的力量。 🎵 啟發:如果無法控制全場,不如控制氣氛。 放過自己、帶著笑意上場, 反而會讓你更放鬆,也讓觀眾更靠近你。 💬 那你呢? 下次再被臨時點名時, 你會選哪一種策略? 王陽明式的內心穩定法:我不怕不知道,只要真誠就好。 林肯式的平時儲備法:我早已準備好,來吧。 莫札特式的風格突圍法:做自己,帶著幽默也很好。 或許你可以試著培養一個「台上人格」, 當那束燈光忽然亮起時, 你不再只是「害怕的自己」, 而是那個準備好迎接此刻的自己。 舞台的燈光很強,總讓人看不清觀眾的表情。 但請記得——你說的每一句話,都會有人聽見。 先聽見自己,也許就不再那麼害怕了。 ——企鵝不捨小書房敬上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4 days ago
18 minutes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啟發日記D106 『樂感』
啟發日記|樂感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樂感」。 哲學家李澤厚曾說過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 「音樂的樂,和快樂的樂,是同一個字。」 也許正因如此,我們才會覺得—— 音樂不只是聽覺的享受, 更是一種生活的情緒,一種感知世界的方式。 當我們在音符之間找到共鳴時, 那份「樂」不只是旋律的節奏, 更是情感的回聲。 第一層啟發|樂感,是讓理性有了溫度 在資訊與數據主導的時代, 我們越來越擅長分析, 卻也漸漸失去了「感受」。 我們能精確算出節拍、頻率與分貝, 大數據甚至能製作出最容易傳唱的曲子, 但依然無法解釋—— 為什麼有些歌,會讓我們回想起某段時光, 甚至讓人想落淚。 李澤厚說:「人是感性與理性的統一體。」 音樂之所以動人, 是因為它讓我們在規律中, 找到一種不易言說的美感; 在秩序裡,感受到生命的流動。 那份「樂感」,其實就是生活的節奏感—— 知道何時該緩、何時該快、 何時需要暫停並聆聽。 音樂教我們:節拍不是束縛,而是容器; 而真正的享受, 也許是懂得與世界合拍, 並學會接納差異中的和諧。 第二層啟發|生活,也需要一點「樂感」 所謂的「樂感」,不只是音樂家的天賦, 也是每個人與生活相處的能力。 當我們懂得在忙碌裡留白、 在失落裡聽見轉調、 在平凡的一天裡聽出內心的旋律—— 那就已經是生活的樂感。 我們或許不會作曲、不會演奏, 但也能在洗碗時哼一首老歌; 在雨天裡,聽出窗外的節奏; 在談話的停頓裡,感覺到溫柔的默契; 在一首熟悉的曲子裡,重溫某個片段的光陰。 那會不會,其實就是我們與世界之間, 最自然的一場合奏? 親愛的你呢? 最近,有沒有聽到什麼讓你心裡柔軟的聲音? 也許是一段旋律、一句話,或是一場靜默。 願你在日常裡,找回那份屬於自己的「樂感」, 讓生活的節奏,剛剛好。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5 days ago
17 minutes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啟發日記D105 『電腦』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電腦」。 最近看到一句話,讓我們印象很深: 「以前的工作,是給人一台電腦; 現在的工作,是給電腦一個人。」 短短一句,卻道盡了時代的轉變。 過去,電腦是工具; 現在,電腦開始決定我們的位置; 未來,在 AI 成為工作結構核心的時代, 人與電腦的關係,會變成什麼模樣呢? 第一層啟發|當電腦開始「雇用」人,我們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價值 近來國際科技大廠接連裁員, 許多人擔心:AI 是否正在取代人? 答案或許更微妙——它不只是在取代, 而是重新組合了工作的邏輯。 過去,一個人搭配一台電腦就能完成任務; 現在,一台電腦能同時調度 成千上萬個人的資訊、行為與成果。 人工智慧不只是運算, 更可能是一種新的分工方式: 它開始決定誰被看見、誰被分配、誰被優化。 演算法推給我們想看的東西, 這或許令人焦慮, 卻也提醒我們—— 人最不可被取代的, 可能不是「效率」,而是「意義」。 電腦能處理複雜, 卻無法回答:為什麼要做這件事? 而人類的價值, 或許就藏在那個思考「為什麼」的瞬間。 第二層啟發|AI 時代的生存之道,不是比快,而是比思考與提問 AI 會越來越聰明, 但它的聰明建立在「模式」裡。 它擅長找規律、預測趨勢、總結資料, 卻不懂矛盾、猶豫、理想與愛。 人類的智慧,不在資料,而在洞察。 一台電腦能學會寫詩, 卻寫不出「為什麼要寫這首詩」; 它能模仿情感,卻體會不了思念。 在 AI 時代,最值得培養的能力, 不是操作技巧, 而是思考那些 AI 無法思考的事。 當我們問:「這件事的意義是什麼?」 就在提醒自己—— 別讓電腦定義我們的人生座標。 親愛的你呢? 當電腦越來越會「工作」, 你希望自己留下的, 是哪一種「人」的價值? 也許我們無法比電腦更快, 但我們可以比它更溫暖、更有方向。 祝願你, 在思考的光裡,保留一份屬於人類的溫度。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6 days ago
16 minutes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啟發日記D104 『理想』
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理想」。 前幾天跟認識半輩子的朋友聊天, 他忽然提出一個很有啟發性的問題, 是關於理想和慾望的。 很多人對「理想」這個詞有誤解。 他們以為理想是——我要賺很多錢、當科學家、換個更好的工作、 走遍世界、買一座海島、住進大房子。 但這些,仔細想想,其實更貼近於欲望,而不是理想。 「欲望」是關於我們想擁有什麼樣的未來, 而「理想」是關於——這個世界應該成為什麼樣子。 只不過,那個理想的世界,需要有「我們」的參與,才會慢慢出現。 第一層啟發:理想,不是擁有,而是參與。 有時我們會把理想誤當成夢想清單, 好像只要完成那些願望,就算實現理想。 但真正的理想,其實是一種「願意一起改變世界的想像力」。 一位老師的理想, 也許不只是升官加薪,而是讓更多孩子發現學習的樂趣; 一位醫生的理想, 可能不只是開刀成功,而是希望有一天,不再有人需要這場手術。 理想不是「為了我變得更好」,而是「希望這個世界因我變得更好」。 它不一定華麗,也不必轟動, 但它會在心裡留下方向,讓人願意多走一步。 第二層啟發:理想不在遠方,而在當下的行動裡。 許多人在尋找理想時,總是抬頭望向遠方, 覺得那是要有巨大目標、崇高使命的人才配得上談的事。 但理想不是遙遠的旗幟,它是我們每天選擇的方式。 當你拒絕冷漠,願意傾聽一個人; 當你在忙碌中仍堅持閱讀、學習; 當你花時間放下手機,帶著孩子一起重回文字的世界—— 這些都是理想的樣子。 理想不一定改變世界,但我們的每個選擇或許都在為他投票。 它讓人不僅問:「我能得到什麼?」 而是再多想想:「我能留下什麼?」 親愛的你呢? 如果「理想」不是一個要完成的夢想,而是一種正在進行的參與, 那你希望這個世界,因你的存在,有什麼不同呢? 祝願你, 在今天的努力裡,留下一點理想的光。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week ago
16 minutes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啟發日記D103『尋寶』
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尋寶」。 很久以前聽了得到的萬維鋼老師有一篇尋寶者思維的文章, 覺得非常地開腦,也觸發了後面的很多想法。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有趣的概念和帶給我們的啟發。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當個「優等生」—— 每門功課都好還要更好,考試要減少粗心, 做十件事要有九件成功,剩下那一件還要檢討還有什麼可以改進的地方。 這樣的心態,讓我們在生活裡追求完美,也害怕犯錯。 這種思維在某些工作裡確實必要。 飛行員不能出錯、老師要善待每個學生、廚師得讓每道菜都達標。 但當你要做的,不是被安排好的工作,而是必須自己探索方向—— 當我們離開既定或是有固定標準的軌道後, 這樣的「優等生心態」也許就不再夠用了。 因為這世界不是成績單,而更像一場尋寶。 第一層啟發:優等生在追求穩定的對,尋寶者在探索稀有的值。 摩根・豪瑟在《致富心態》中寫到一個現象—— 在投資世界裡,大部分的收益, 都來自極少數幾次成功的「長尾效應」。 也就是說,你投的一百個項目, 可能有九十九個都失敗,真正創造價值的只有那一個。 藝術收藏家海因茨・貝格魯恩就是這樣的例子。 他收藏了無數作品,99%默默無聞, 但那1%的傑作——例如畢卡索—— 讓他的整個收藏價值超過十倍翻漲。 就連巴菲特一生中賺錢的股票也不超過十支; 查理・芒格說得更直白:「如果把我們最成功的幾筆拿掉,我們的成績就很普通。」 世界的真相或許不是把每件事做對做好,而是我們在前進的路上可能碰到的真實是錯誤是普遍的,成功是罕見的。 而尋寶者心態可以鼓勵我們,錯誤並不可怕, 只要控制損失,那幾次正確,就足以改變命運。 第二層啟發:尋寶者的關鍵,不是眼光,而是「放量」。 許多人以為成功的關鍵是準確判斷, 但在這個「好東西極度不均」的世界裡, 除非我們都有回到未來的能力, 不然或許更重要的是願意嘗試夠多。 正如書中所提依據創投統計顯示,2萬多起投資案裡, 只有0.5%的公司能創造50倍以上的報酬。 那100家公司的成功,撐起了整個行業的榮景。 「放量」不是盲目灑網,而是持續探索的勇氣。 華特・迪士尼拍了400多部動畫,幾乎都賠錢, 直到《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上映, 一部作品就讓公司起死回生。 成功與失敗之間,差的可能只是一個機會—— 但前提是,你得願意先試出那399次,然後還能保持不陣亡。 人生或許也是如此。 後見之明是簡單的, 但我們仔細想想,真正影響你最深的,也許只有幾本書、一兩項技能、 或幾個人——但你不會一開始就知道是哪一個。 尋寶者也是如此:我們不知道哪次嘗試或努力會閃光, 所以唯一的方法,就是不停止尋找和探索這個世界的精彩之處。 親愛的你呢? 你現在是在做一份「優等生式」的工作, 還是在進行一場「尋寶者式」的探險? 在錯誤與不確定之間,你能不能給自己一點耐心, 繼續挖掘那些還未閃光的礦石? 祝願你,在平凡與嘗試中, 找到屬於你的那一顆寶石。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week ago
15 minutes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啟發日記D102 『前輩』
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前輩」。 前幾天因為一場活動,終於有機會去拜訪了放入口袋名單許久的獨立書店。 那是間在住宅區的街口,遠遠就可以看到亮燈的場域。書架的擺設、牆上的字句、甚至書桌邊的咖啡香,都讓人覺得那裡的每一個角落都被時間細細照料過。 活動中也聽了兩位經營多年的書店前輩分享,他們談的不只是書,而是一種在變化的世界裡,如何繼續與文字、與人、與地方共生的態度。 這幾年外部環境一直在變化,書店、出版、閱讀習慣都在改變。 但正因為有那麼多探索者與實踐者走在前方,小書房的一開始,才有那麼多可以學習的方向。 那些前輩,也許不一定熟識,但他們用行動留下的足跡,就像夜路中的微光,讓人知道「原來這條路真的能走」。 第一層啟發:前輩,是走在你前面的人,也是在你迷路時能看見的燈。 有些人以為「前輩」的意義在於經驗或成就,但我越來越覺得,那是一種「走過」的溫度。 他們曾經也困惑、也嘗試、也跌倒,只是比我們早幾步走進霧裡,又帶著一些故事回來。 當他們分享那一段段經歷,不只是傳授方法,更是在提醒我們——不要忘了初衷,也不要害怕慢。 紙本書無法取代的價值,也在這裡。 同樣一句話、同樣一本書,在網路上看到的只是片段,但當你真正翻開它,觸摸那紙的質感、在頁邊做記號,那是一種「經過」的感覺。 就像從別人口中聽前輩的故事,和親自走進他們的空間,是完全不同的啟發。 第二層啟發:前輩的存在,不只是讓我們模仿,而是讓我們思考: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許多書店的前輩都提到:「書店不是只賣書,而是讓人有機會彼此相遇。」 透過不同的活動,讓更多人願意走進書店,也許是一場講座、一個閱讀分享,或只是一次偶然的對話。 那些小小的相遇,會在時間裡慢慢發酵,成為新的起點。 我們仰望著前輩,也在學習如何為後來的人留下方向。 也許有一天,當有人說起「曾經在那間書店聽過一場分享,讓我開始重新閱讀」,那就是最美好的傳承。 親愛的你呢? 你生命中有沒有讓你敬佩、指引或啟發的「前輩」? 又或者,有沒有哪一刻,你也希望自己能成為他人路上的微光?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 祝願你在前行的路上,遇見值得感謝的前輩,也成為別人的啟發。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week ago
10 minutes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人生千百問 W21『家庭介入太多,影響你們的婚姻關係』
📩 讀者來信 親愛的小書房您好: 我想請教一個或許很多人都會遇到的問題。 結婚之後,來自原生家庭的牽絆,常常讓我感到兩難。 有時是我家人介入太深,有時是對方的家人說得太多; 有時是我們彼此都知道不該這樣,卻不知道該怎麼劃清界線。 你會怎麼做呢? ——三明治 💌 回信 親愛的 三明治您好: 謝謝你願意寫下這些話。 「婚姻不只是兩個人的事,還是兩個家庭的聯繫。」 這句話說起來合理,但在現實中,往往也變成一種壓力。 你說得沒錯,有時候問題不是誰對誰錯,而是—— 我們站在中間,想照顧好每一邊,卻慢慢失去了自己的聲音。 這種情況非常常見,我們整理了三種最容易遇見的典型情境,並從三位歷史或文學人物中,找到了他們各自的選擇與方式,也許可以帶給你一些思考與安慰。 🧨 一、【被夾進去的我】劉蘭芝:愛再深,也擋不住家族的牆 在《孔雀東南飛》的故事中,劉蘭芝是個品貌端正的女子,與丈夫焦仲卿情投意合。 但焦家的母親嫌她出身不好,處處為難,最終逼得焦仲卿與她離婚。仲卿雖不捨,卻無力抗衡母親。 最終兩人雙雙自盡,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最悲傷的愛情傳說。 💔 在這段婚姻中,問題不在於他們相不相愛,而在於: 當一方無法為你設界,你會一點一滴被家庭架構吞噬。 劉蘭芝的故事提醒我們——當愛沒有立場,溫柔也會變成犧牲。 你不該一個人承擔所有的委屈。愛你的人,應該是那個站出來守住界線的人。 🌿 二、【我在中間,兩邊都是我愛的人】張綺雲:溫柔守住家庭,也守住自己 張綺雲是畫家陳澄波的妻子。 身處動盪年代,她要照顧家族,也要照顧孩子,還要承受丈夫身為藝術家在社會不被理解的壓力。 當社會動盪、家族意見紛雜時,她不曾公開衝撞,也沒有直接斷絕誰, 她選擇用「穩住小家」的方式,來安靜劃出界線。 她堅持讓孩子讀書、讓家裡保持整潔、讓丈夫有空間創作,也溫柔拒絕過多干涉。 🌸 她不高聲反抗,但她用日常與選擇,默默定義了: 什麼才是我想要的生活。 她的做法告訴我們:不是每一次立界線都要撕破臉, 有時候,穩定地活出自己的選擇,本身就是一種界線的力量。 📖 三、【我們彼此都知道不對,卻不知道怎麼改】魯迅與許廣平:重新建立「我們的空間」 魯迅與許廣平最初的關係飽受家庭與社會壓力。 魯迅母親對許廣平的身分與背景不滿,社會輿論也不諒解他們的結合。 但他們沒有對抗、也沒有逃避,而是慢慢地,用彼此的信任建立起一個「我們的空間」。 他們透過大量的書信與日常的協作,讓彼此都感受到: 即使外在世界不理解,我們可以一起面對。 🏡 他們沒「切斷」家庭,而是「設計」生活—— 讓我們的生活有一塊,是只有我們能決定的地方。 這段關係啟發我們:有時候不是劃界,而是共同建立一塊內部的信任區。 你不一定要對抗全世界,但你們需要先站在同一邊。 親愛的 三明治: 你說的那些困難,我們都懂。 家庭的愛有時很重,而愛一個人,也會讓你忍不住想為他扛下來。 但請記得,你的婚姻不是測試你的耐力,而是應該成為你的庇護所。 或許家庭與婚姻之間的界線,從來不是一刀劃開的,而是用生活一筆筆寫出來的。 你可以選擇堅定、選擇柔軟,也可以選擇溝通。 也祝福與希望你不用一直忍耐到忘記自己。 那看這封信的讀者們呢? 你是否也曾經為了維持家庭和平而勉強自己? 你是那個被夾住的人?還是也曾站在兩邊之間無所適從? 又或者,你和伴侶也正在試圖畫出一條「不傷人」的界線? 也歡迎你留言,和我們一起說說—— 提供我們一些您的想法, 那些關於愛與距離的選擇。 祝福你們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week ago
14 minutes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啟發日記D101 『棉花糖』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棉花糖」。 你或許聽過那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 在 1970 年代,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讓一群 4 到 6 歲的小孩坐在桌前, 桌上放著一顆棉花糖。研究員笑著說:「我現在要出去一下,如果你能等我回來再吃,就能得到兩顆棉花糖; 但如果你現在就吃,那就只能吃這一顆。」 鏡頭拍下各種忍耐的表情—— 有的孩子摀住眼睛, 有的轉過身去, 也有的幾秒鐘後就咬了一口。 幾年後追蹤發現,那些能「等一等」的孩子,在學業、健康與事業上似乎表現更好。 於是「延遲滿足」成了成功學的象徵, 彷彿只要懂得忍耐,就能迎來未來的甜。 第一層啟發|成功,真的只是自制力的勝利嗎? 後來的研究卻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 2018 年,紐約大學與加州大學團隊重新分析了上百名孩子的數據, 發現家庭經濟與父母教育背景才是更關鍵的因素。 那些能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孩子, 往往不是更有意志力, 而是更有理由相信那位研究員會回來、而且真的會給他第二顆棉花糖。 換句話說,他們的「延遲滿足」其實是一種信任行為。 如果一個孩子在資源不穩的環境長大, 他學到的現實是:「機會稍縱即逝,不如趁現在擁有。」 那顆棉花糖考驗的,從來不只是耐心, 更或許可能是這個世界給出的「可不可靠」的答案。 第二層啟發|身為大人,我們也在被棉花糖測驗 當我們長大後,也一樣面對著自己的棉花糖。 只是它不再是糖,而是投資的誘惑、關係的焦慮、焦灼的等待。 許多時候,我們自認「懂得延遲滿足」, 卻忘了檢視——自己是在有意識地等待,還是被恐懼推著不敢行動? 延遲滿足,不等於一味忍耐。。 在某些情況下,太相信未來反而會讓我們錯過當下的行動。 我們等待更好的時機投資、等待完美的機會轉職、等待別人先改變, 卻忘了——未來的回報,不是只有等待,也需要我們當下的積極參與。 另一方面,這個實驗也提醒我們: 當我們成為父母、老師或領導者, 是否能創造一個讓人「願意相信的環境」? 讓孩子、同事、夥伴相信—— 只要他願意努力,回報就真的會來。 延遲的力量,不是壓抑,而是信任結出的果實。 一個社會能夠鼓勵人耐心等待, 前提是——它先要讓人看見希望。 親愛的你, 也許此刻你正面對一個「要不要先吃棉花糖」的抉擇。 也或許你正在創造一個考驗別人「要不要先吃棉花糖」的環境。 願我們都能在每個選擇中,努力看清自己的動機—— 是基於信任?還是出於恐懼? 是該等待還是該行動? 你呢? 棉花糖的考驗對你有什麼意義呢? 最近有沒有一顆你選擇要吃還是不吃的「棉花糖」呢? 祝福你我都有甜蜜幸福的一天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week ago
14 minutes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啟發日記D100 『一百』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一百」。 在中文裡,「百」是一個充滿故事的字。 它既代表「圓滿」,又象徵「眾多」; 是「百歲」的祝福,也是「百折不撓」的精神。 古人說「百聞不如一見」, 意思是經歷一百次聽說,不如一次親眼體會。 或許,這正是我們想來寫《啟發日記》的意義—— 每一篇,都像是一次「看見」或是說體會生活的練習。 不見得每個內容都完全正確,也許也帶著些自我的主觀。 也許過了十年後,當我們回頭看時,對於同一個議題又有了不一樣的感觸跟想法。 但我們想做的只是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 除了自我紀錄, 我們也希望某天,當您或朋友在思考某個問題時,能發現「原來當初也有人這樣想過」。 在日本,「百人一首」收錄了一百位詩人的情感, 一百首詩,構成了千年的共鳴。 我們時常想,《啟發日記》的前一百篇, 也像我們與您與生活共同編寫的「百人一首」—— 每一則靈感、每一次對話,每一次您們和小書房的互動, 都是這些啟發日記的燃料和動力,謝謝您們陪我們跨過了日記的三位數。 在這一百篇的路上,我們常想起一句話: 「重複不是相同,而是意義的沉澱。」——米蘭・昆德拉 從第一篇的『時間』,到第一百篇的『一百』, 我們也都在學習:如何在這個快速的時代,試著保留一個慢的角落**。** 它有時有種獨處的安靜,有時因為朋友的相聚而熱鬧, 坦白說,有時我們也會想不出該寫什麼,但仍希望透過這樣的持續,能在時間裡,和您一起多一分觀察與沉澱。 也很多朋友在問,我們這樣每天的內容和Podcast到底是人寫的還是AI寫的呢? 其實我們運用了許多 AI 工具, 大部分時候,我們會把一個對某個主題的觀察或啟發和AI一同討論, 有時候它們會提供一些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觀點,有時候它們也會提出與我們想法截然不同的角度. 這個過程其實很有趣,很像今天透過時光機跟先賢們對話或是跟一個完全不同生活經歷的人交流, 大大的擴展了我們的視野和邊界。 慢慢收斂定稿後,為了減少AI的幻覺,或是怕自己的專業度不夠,我們會再由其他的AI來進行內容的驗證. 文字確認後,再進行 AI 生圖與 Podcast 等製作。 如果您有興趣,也可以讓我們知道. 也許之後我們也可以來在小書房開AI課,一起來學習如何使用這些AI工具. 有人說,一百是一個圓。 但我們更喜歡相信,它是一個「未完成的圓」。 因為真正的圓滿,不是停下來的完結, 而是能夠繼續流動的生命。 所以,今天這一篇,不是終點, 只是另一個開始。 謝謝您們陪著我們走過前一百次思考, 也謝謝你,願意和我們繼續走下去。 你呢? 如果要為自己的人生寫下「第一百章」, 那會是關於什麼樣的故事呢? 或是你也可以告訴我們,在這前一百篇日記裡面,最喜歡的是哪一篇呢? 接下來我們也要迎接小書房的開幕一百天, 到時候也會有些小活動喔! 歡迎朋友們有空時可以來書店裡走走晃晃,享受被書本們包圍的安靜時光. 祝願你有個溫柔而充實的一天 也願您也在屬於自己的圓裡持續前進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week ago
15 minutes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啟發日記D99 『非襯線字』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非襯線字」。 前陣子上一堂簡報課時,老師隨口提到: 「高鐵站、捷運站、路牌幾乎都用非襯線字, 因為它的辨識度最高。」 忽然間,這個陌生的名詞就像是開啟了另一扇觀察世界的方式。 回家路上,我開始仔細觀察周遭的字, 城市裡的標示牌、車站月台的看板、 全都用著同一種安靜又清楚的語言。 店家的招牌,手機螢幕或是書籍中又是另外的一種型態, 這真是件太有趣的事了。 原來,城市裡的標示,早已被字體默默分類。 原來,我們每天看到的文字,大致可分為兩大類: 襯線字(Serif)與非襯線字(Sans Serif)。 襯線字的筆劃末端有小小的延伸與裝飾—— 像明體、Times New Roman。 這些「襯線」幫助視線在行與行之間順暢流動, 讀久了也比較不容易疲勞。 因此它被廣泛用於書籍、雜誌、報紙等長篇閱讀中。 非襯線字則乾淨俐落,沒有多餘的筆端修飾—— 像黑體、Helvetica。 字與字之間的結構更簡潔, 遠距離辨識度高,特別適合螢幕、路標與公共指示。 簡單來說,或許可以這樣區分: 襯線字擅長「講故事」,非襯線字擅長「給方向」。 第一層啟發:字體背後的心理設計 非襯線字(Sans Serif)少了裝飾,筆劃均勻、線條穩重, 在強光、遠距離、高速移動中依然清晰。 所以它是現代交通與科技界的「默默英雄」。 相對的,襯線字(Serif)則保留了手寫的溫度, 筆劃粗細變化明顯,節奏感柔和。 它常出現在品牌標誌、店面招牌、書封或雜誌標題中, 帶給人一種文化、信任與歷史感。 非襯線字追求效率,襯線字保留情感。 前者幫你找到路,後者陪你走慢一點。 第二層啟發:字體,是時代精神的倒影 襯線字誕生於印刷時代,那是人類追求知識與細節的年代。 鉛字排列整齊,每一筆襯線都承載著文化的重量。 人們閱讀的是深度、細膩與時間的沉澱。 而非襯線字則在二十世紀初的現代主義浪潮中崛起, 當汽車、電車、飛機與廣告牌改變世界的節奏, 人類開始渴望更快、更清晰的表達方式。 乾淨的線條取代繁複的筆畫, 正如現代人放棄繁文縟節,只求直達目標。 襯線字屬於印刷文明,非襯線字屬於數位文明。 從書頁到螢幕,從靜態到即時, 我們的生活節奏,也在字體的轉變中被重新定義。 但或許,當一切都變得如此清晰、快速、有效率, 我們更該問問自己—— 為什麼兩種字體型態都有它存在的必要? 除了清楚與明確之外,什麼樣的時候,我們會想保留一點「襯線」? 那份讓人駐足、感受、咀嚼或是感覺更舒服的筆觸。 印刷時代讓人學會感受與深思, 數位時代教人學會明確與選擇。 而我們,也許更多時候需要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的節奏。 所以,下次當你在高鐵月台看著那幾個方正的字時, 或是欣賞著店家精心設計的招牌時, 不妨也來想想: 這個場合為什麼會選用這種字型呢? 不同的字型會帶給我們什麼不一樣的感受呢? 祝你在速度與深度之間, 找到剛剛好的字型與字距。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weeks ago
20 minutes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啟發日記D98 『價值與價格』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價值與價格」。 想像一下:你在沙漠裡,面前有兩樣東西—— 一瓶水和一顆鑽石。 此刻你會選哪一個? 大多數人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水。 可是,一旦你走出沙漠、回到城市, 那瓶水又會立刻變得微不足道, 而鑽石的價值,依舊耀眼。 這就是經濟學上著名的「水與鑽石悖論」。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這個問題: 「水有極高的使用價值,卻價格低廉;鑽石幾乎無實際用途,卻價格高昂。」 第一層啟發:價值取決於「情境」,價格取決於「共識」 我們以為價格代表價值, 其實它只是「在某個情境下,多數人願意付出的代價」。 水在沙漠裡比鑽石珍貴, 但在珠寶店裡,水卻免費供應。 這說明—— 價值不是物品的屬性,而是情境與需求的交會點。 所以,有時候你覺得自己「被低估」, 也許不是你沒價值, 而是「你在錯的地方被定價」。 對人而言也是如此。 在某個團隊裡,你可能被忽略; 但換個環境、換個舞台, 你原本的特質或許就成了核心優勢。 人也像商品一樣—— 價值,往往取決於「放在哪裡」。 第二層啟發: 價格是市場的結果, 而價值是我們賦予世界的方式。 真正改變世界的力量,不在價格的起落, 而在於人們願意賦予事物意義。 有些東西永遠無法用價格衡量: 一個擁抱、一場對話、一段陪伴。 彼得·德魯克說過一句話: 「效率是做對的事;效能是做值得的事。」 市場追求效率,但人生需要效能。 水和鑽石的差別,也許提醒我們: 價格能衡量利益,但價值才定義生命。 所以,如果今天的你也覺得自己「還不值那個價」, 請互相提醒—— 價格會變,但價值會被看見。 有時候,只是時機未到、場域未對。 你呢? 在你的生活裡,有沒有什麼東西, 價格不高,卻對你而言無可取代? 祝你有個更有價值的夜晚。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weeks ago
16 minutes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啟發日記D97 『行李箱』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行李箱」。 前幾天看到一個很讓我們訝異的問題: 人類是先登上月球,還是先替行李箱裝上輪子? 答案竟然是——先登上月球。 1969 年,人類踏上月球表面; 直到三年後,1972 年,美國工程師伯納德·薩多(Bernard Sadow) 才在自己的行李箱底部裝上輪子,並申請了專利。 靈感來源也極為生活化: 他在機場看見搬運工推著有輪子的推車, 忽然想:「為什麼我的行李箱不能這樣?」 這件事也帶來給我們兩個面向的思考。 第一層啟發: 為什麼我們會直覺覺得「行李箱應該早就有輪子」? 這或許反映了我們的一種心理現象: 人類對「遠」的想像,往往快於對「近」的改善。 登月聽起來偉大又浪漫;但替行李箱裝輪子,太日常、太不起眼。 我們的腦更容易被「非凡的創舉」吸引, 而忽略那些「平凡的改變」。 因為遠方的夢比較耀眼,腳邊的小石子反而常被忽略。 這種錯覺,也讓創新常常繞了遠路。 行李箱加輪子不是技術難題,而是觀念的盲區。 就像生活裡的許多困境, 不是「做不到」,而是「從沒想過要改」。 第二層啟發: 「大創新」常來自遙遠的夢,但真正改變生活的,往往是那些「再普通不過」的小細節。 行李箱加輪子,不是登月計畫那樣驚天動地, 卻讓數十億人的旅途變得輕鬆。 人類往往熱衷於征服外太空, 卻遺漏了自己手邊那個可以滾動的箱子。 這提醒我們,改變世界,不一定要飛得高, 有時只要低下頭,看見地面上的小石子。 正如唐納.諾曼在他的設計系列書中提過的: 「偉大的設計不是讓人驚嘆,而是讓人不必多想。」 真正的創新,不是複雜的發明, 而是讓人生活更輕、更順手的一個小發現。 下次當你推著行李箱走在路上,不妨想想: 我們為什麼會以為人類早該這麼做? 也許答案是—— 真正的進步,並不總發生在遠方, 而是從我們願意多想一步開始。 你呢? 最近的生活裡,有沒有什麼事, 其實也只差一個「輪子」的距離? 祝願你有個輕盈而有啟發的一天。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weeks ago
15 minutes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人生千百問W20 『常常有選擇障礙,怎麼辦?』
📩 讀者來信 小書房您好: 我常常有選擇困難症。 可否跟我們分享這個主題嗎? ——S小姐 💌 回信 親愛的 S: 謝謝您提出這個問題。 事實上,我們也有選擇困難症,這真的是一個難以輕易回答的問題。 我們常說「人生就是不斷做選擇的過程」,但好像很少有人教我們怎麼選擇,尤其在選了就可能失去另一條路的情況下,更讓人害怕錯過或後悔。 有些人天生果斷,有些人則是太懂得權衡,反而難以下決定。 但這並不代表懦弱,可能只是因為比別人更在意結果,也更重視每一次選擇的意義。 我們找了三位人物,他們的人生也曾面臨選擇困境: 有人選擇不選擇,有人主動承擔風險,也有人慢慢找到屬於自己的抉擇風格。 我們一起參考看看,能否從前人的智慧中學習到一些抓手。 🌓 一、 「不選」的選擇:哈姆雷特 「To be, or not to be」 當選擇太痛苦,有些人選擇停留 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是最經典的「選擇困難者」代表。 父王被害、母后改嫁、國家岌岌可危,但他卻遲遲無法行動。 他不是沒想法,而是想得太多。他思考道德、後果、價值,甚至連「報仇是否值得」都質疑過。 但就在這樣的猶疑中,錯失了許多主動改變的機會。 從後見之明的眼光來看,也許會有種感覺,當我們把每個選擇都視為一場生死對決,就很難真正前進。 或許選擇不是戰場,它是我們與世界互動的方式。失敗,也是一種向現實學習的方法。 🔥 二、 「先選再說」的策略:拿破崙 「最重要的不是選擇正確,而是讓選擇變得正確」 拿破崙從未停留在選擇的迷霧中。他在每一次決策前都會做充足準備,但一旦選定,他就全力以赴。 他知道:「結果」很多時候是無法保證的,但「承擔」是可以練習的。 他進軍俄國時也猶豫過,但他評估了時間、地形、人心、資源,做出相對最合理的選擇。即便最後失敗,他也不後悔,因為那是當時他能做出的最好決定。 他帶給我們的啟發是,與其等到沒有風險才下決定,不如練習一種「選擇後行動、行動中修正」的心態。 也許,沒有完美的選擇,只有不願或無法承擔選擇後果的人。 🍃 三、 「用信念縮小選項」的方式:小王子 「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 在《小王子》中,小王子離開自己的星球,看過很多奇怪的大人,最後他選擇了回到那朵屬於自己的玫瑰花身邊。 他也曾迷惘,但最後是「心裡真正想要的東西」幫他做出了選擇。 在這個經典的故事中,也許想表達的是當選擇太多時,不妨先問問自己:「這些選項中,哪一個更接近我想成為的自己?」 有時選擇的標準不是外在效益,而是內在一致。 💬 那你呢? 你是哈姆雷特,會想很多但遲遲沒有出發? 還是拿破崙,願意承擔、快速修正? 或像小王子,讓選擇變得簡單,是因為他知道什麼對自己重要? 願我們都能在每次的選擇中,一點一滴的更了解自己。 祝安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weeks ago
14 minutes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啟發日記D96 『持續買進--自由』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自由。 許多人以為財務自由是存到一個特定的數字,達到某個投資報酬率,或有一天不再需要為錢工作。但《持續買進》的作者尼克.馬朱利提醒我們:真正的財務自由,不是達到終點,而是獲得「選擇的能力」。 🔹 第一層啟發:自由,來自你如何使用時間 作者談到,有錢人之所以「富有」,不只是因為他們有錢,而是因為他們擁有安排時間的自由。他們可以選擇不接某個會議,可以花整天陪家人,也可以自由決定是否要工作。 我們常常誤以為財富等於自由,但真正在你生命中帶來變化的,其實是時間的主導權。 當你能掌握時間,你才真正掌握人生。 想像一下,一個總是被工作追著跑的人,哪怕賺得再多,也很難說是自由。而一個懂得用簡單的系統持續投資、把生活安排得有節奏的人,可能賺得沒那麼多,卻有更多自由——選擇去學一門新技能、花時間做志工、或下午三點去接孩子下課。 自由,不只是有錢,更是能選擇怎麼過每一天。 🔸 第二層啟發:打造「時間型資產」,是最長遠的投資 書中提到一個觀念很打動我:與其追求最快的財務自由,不如建立一個「簡單但持久」的系統。 什麼是簡單但持久?就是你可以一直做下去的習慣或策略,比如每月固定投入指數型基金,比如定期盤點你的收支,再比如維持規律運動與學習的節奏。 這些事情不會立刻讓你「財富翻倍」,但它們會像時間型資產一樣,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成為你生活的墊腳石。 你種下的每一個選擇,都會隨著時間長出可能。 這就是複利——它不只存在於金錢,也存在於關係、健康、聲譽、知識與生活裡。 📌我們以為自由是逃離工作,其實自由是能選擇你願意持續投入的事。。 📌你現在做的每一個選擇,都會變成未來的你可不可以選擇的權利。 你呢? 對於「自由」的理解,是否也有過轉變? 你有什麼想持續種下的「時間型資產」? 歡迎留言和我分享。 祝你今天有個從容而自由的節奏!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weeks ago
16 minutes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啟發日記D95 『持續買進--持續』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持續。 在投資世界裡,有一句老話:「Time in the market beats timing the market」,意思是——「待在市場裡的時間,比試著抓對進出時機更重要」。這句話乍聽平淡,實則是《持續買進》這本書最核心的態度之一。 作者尼克.馬朱利(Nick Maggiulli)不否認市場有風險,也不鼓吹人盲目樂觀。相反地,他強調:你無法預測市場的每次起伏,但你可以掌控自己的投入節奏。就像跑馬拉松的人,不會在前五公里耗盡全力,而是穩定地一小步一小步往前推進。 🌊 第一層啟發:持續買進,不是買什麼都行 在投資的世界裡,最困難的,不是數學,而是情緒。當市場波動劇烈,或是資產短期下跌時,「持續買進」聽起來像是逆勢操作的倔強口號。但在《Just Keep Buying》中強調的不是盲目買進,而是建立一套抗波動、抗情緒、抗後悔的紀律型系統。 他的核心觀點是:「Time in the market beats timing the market(待在市場裡勝過選對時機)」,這句話乍聽平凡,其實意涵深遠。因為如果你總想抓對進場與出場時間,往往會錯過真正長期報酬的累積。 不過,這並不代表你可以什麼都買。真正值得「持續買進」的,是那些隨著時間能夠複利增值的資產。 例如: 指數型基金(長期代表經濟成長) 具穩定現金流的股票 甚至在人生裡,也包括了「專業技能」、「親密關係」、「個人聲譽」、「品牌價值」、「孩子的教育」、「信任的積累」等等。 這些資產的共同點是——時間越久,越有價值。 因為它們的本質,其實或許都是持續成長。 🌱 第二層啟發:與其找出場點,不如設計心理抗震系統 但你也可能會問:難道永遠不賣出?不該停損嗎? 這個問題很重要,因為「持續買進」不等於「從不調整」。更準確的說法是——你要知道自己買的是什麼、為何持有、何時重新評估。 當你投資的是一個會隨時間而增值的標的,那麼短期下跌,不該成為你情緒崩潰的引爆點。這就像你每月投資孩子的教育、每天投入信任經營一段關係,不會因為一次爭吵或一次測驗失常就全盤放棄。 重點是設計一套能讓你不輕易被恐懼打敗的策略,例如: 固定扣款、自動化入帳(減少情緒干擾) 僅投資自己能承受的波動範圍 把每一次下跌視為長期購買機會 回到生活裡,我們也可以用「持續買進」的精神來看待: 每天持續寫作、閱讀或練習技能 不斷回應與修復關係,而不是逃避 經營健康、信譽與人生系統 這些,都是沒有停損點、卻最值得你長期投入的資產。 真正的「持續買進」策略,是對時間的信任、對複利的耐心,以及對自己選擇的堅定。 因為你買的,不只是資產,也可能是一種生活方式—— 一種用時間的複利效果持續靠近選擇權與自由的方式。 你呢? 你心中,有沒有什麼資產或目標,是值得你在波動中繼續持續買進的? 期待聽聽你的故事。祝你有個踏實的一天!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weeks ago
16 minutes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啟發日記D94 『持續買進--資產』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資產」。 在這本《持續買進》中,作者尼克.馬朱利(Nick Maggiulli)提到一個財務轉捩點:當我們開始用「錢賺錢」取代「人賺錢」,才真正踏上財務自由的路。 年輕時我們靠的是體力、知識、人脈打拼,每一塊收入都是用時間換來的。 但理想的財務未來,應該是讓我們辛苦賺來的錢,也成為我們的夥伴,幫我們創造源源不絕的現金流。 這並不神秘,其實是一場「因為我們都會變老」的資源轉換。。 第一層啟發|你的薪水在哪裡消失了? 書中列出五種常見的「收入流向」: 消費(支出):轉換為滿足當下的生活,短暫快樂,沒有留存價值。 儲蓄(銀行):安全但不增值,對抗不了通膨。 投資(資產):可能增值,也有風險,但長期來看是財務自由的關鍵。 借貸(債務):如果收入用來還債,實際是過去的支出在吃未來的錢。 重投自己(教育、技能、人脈):雖不是立即可見的資產,卻能提升未來的收入能力。 當你賺到 100 元,它會自動往某些管道流去。你選擇的「分配比例」,也許就決定了你未來的財務風景。 第二層啟發|賺得多,不如轉得好 我們常見一些人年收入百萬,但存款近零;也有人月薪四萬,卻能累積不少資產。 差別可能在於——是否把收入變成會工作的資產。 作者強調,不只是投資股票或不動產,而是養成「資產導向」的思維: 買一個會替你賺錢的生意,而不是只買一支好看的名牌手錶。 購買一項可以轉租的設備,而不是一件只放在櫃子裡的收藏品。 投資於自己創業的機會,而不是只消費別人的創意。 這是一種「所有權思維」——不只是消費,更是擁有。 這些概念讓人想起股神巴菲特,他只買打折的二手車,對他來說車子只是代步工具,寧可把錢省下來做投資,用複利效果來把錢放大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書中,作者也留下這句提醒: “You work for your money. Then your money works for you.” 與其羨慕別人的被動收入,不如重新設計自己的金流分配方式。 讓收入不只是用來活下去,而是有機會為了創造資產,讓你活得更自由。 你呢?你的收入目前大多流向哪裡? 你是否有在思考,如何讓錢替你工作?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祝你今天也有充實的一天!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3 weeks ago
22 minutes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啟發日記D93 『持續買進--本金』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本金。 前陣子在整理家裡的時後,發現了一個存錢筒。 那是我女兒用來存零用錢的罐子,裡面還有幾枚硬幣,清脆作響。我一時心血來潮,把它搖一搖,拿去倒出來數,總共是 $108 元。 雖然不多,但這些錢帶我回到了一個重要的概念:所有的複利魔法,都必須有「本金」才能開始。 在我們的理財教育中,「投資」往往是最吸引人的關鍵詞——股票、基金、ETF、AI選股、財富自由……每一個詞都充滿了想像力與快速致富的誘惑。 但《持續買進》作者尼克.馬朱利(Nick Maggiulli)提醒我們:「在你有足夠本金之前,儲蓄的效益比投資來得更大。」 這樣的觀念也帶來給我們兩個不同層面的啟發。 💡第一層啟發|儲蓄,是投資之前的行動順序 假設你只有兩萬元資金,就算年報酬率是 10%,一年也只是賺兩千元。但如果你每個月能多存五千元,一年就能增加六萬元。對資產成長的影響,根本是數十倍等級的差距。 這也正是為什麼作者說,在資產規模還小的階段,與其鑽研投資技巧,不如養成穩定儲蓄的能力。 投資靠的是本金去滾動報酬,而儲蓄靠的是行為模式的積累。當你連「每月存三千」都做不到,卻想靠「年化 15% 的投資績效」來冒著風險致富,其實邏輯上就是有點本末倒置了。 💡第二層啟發|收入、行為與槓桿的排序 當我們把財務自由看作一場旅程,就會發現這條路其實有一個內在順序: 收入 → 儲蓄 → 資本 → 投資 → 資產成長 這也意味著,不同階段的人,有不同該專注的焦點。 對一個剛出社會的年輕人來說,與其投資報酬率是 5% 還是 7%,更關鍵的反而是「怎麼讓月收入從三萬變成四萬」,或是「怎麼改變消費行為,讓每月多存下兩千」。 而這正是儲蓄的另一個價值:它讓你看見自己的行為槓桿,而不只是數學報酬率。 當你越來越清楚自己的花費節奏、風險承受度與儲蓄能力時,你的投資也才更有底氣與自由。 也許你透過投資自己的能力上升,薪水增加而能存下來的數目,遠遠的超過以小本金進行投資帶來的收益。 關於這些啟發,有一句簡單的話可能適合用在這邊: 投資是乘法,儲蓄是加法裡的第一步。 你得先有數字,才能開始運算。 你呢? 你曾在哪個時刻,體會到「本金」的重要性? 或是,你也曾焦慮於還沒開始投資,就怕錯過機會? 期待聽聽你的故事。祝你有個穩穩的、積累的一天!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3 weeks ago
19 minutes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您好, 歡迎來到《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本Podcast內容由企鵝不捨小書房團隊提供,音頻由NotebookLM生成 預計正式開始更新後 每週一到五為《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日更專欄 每週六為《人生千百問,你會怎麼答?》周更專欄 寫寫故事, 說說啟發, 從歷史與文學中學習, 在未來與新知中成長 希望您會喜歡, 也謝謝您陪伴我們一同成長 ------ 《啟發日記》發想緣由|寫給未來,也寫給此刻的我們 在這個資訊充沛而注意力稀缺的時代,我們選擇每天慢一點,靜一點,真一點。 《啟發日記》不是什麼宏大計劃的產物,它只是我們每天對生活多看一眼、對某個瞬間多想一下,然後儘量誠實記錄下來的心情與觀點。 我們談的,可能是一個故事、一段對話、一則書中的想法,甚至只是一個日常物件的靈光瞬間。 這些文字未必對所有人都有用。它們不是什麼人生指南,也沒有標準答案。但它們來自我們每天與自己對話的過程,也來自我們願意與世界建立關係的嘗試。 我們相信,一切平凡的事物都有它的偉大之處,觀察本身就是一種體驗;而書寫,是讓內在更清楚、讓日子不白過的一種方式。 我們不完美,也沒有期待留下什麼成功秘訣。 我們只希望,若干年後,當孩子們有一天偶然翻到這些日記,可以知道— 哇! 原來爸爸媽媽當年是這樣看世界的, 原來他們曾經這樣學習、這樣懷疑、這樣相信, 原來他們不是在教我們怎麼活,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一點一點活出他們相信的模樣。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是我們想嘗試紀錄生活的努力,寫給家人,寫給自己,寫給朋友,也寫給未來的我們。 ------- 《人生千百問,你會怎麼答?》是一個書信式專欄。 用歷史與文學的眼睛,看見今天的人生選擇。 您遇過的人生難題,他們也曾經歷過。 我們每週寫一封信,從現代人的日常困境出發,翻閱歷史與文學中那些曾掙扎過的角色,看看他們在當時是怎麼選擇、怎麼思考的。 我們不提供標準答案,但希望能陪您一起,在迷惘的時候找到一點抓手、一點力量。 也歡迎您來信,說出您的問題。 讓我們一起在舊時光裡尋找新的方向。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