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特約主持阿妙用 20 分鐘為大家聚焦一周。一連 20 日、39 場的官辦選舉論壇本周開始,在互相質詢和辯論欠缺下,火花欠奉,有傳媒引述消息指電視台收到通知要叫停選舉論壇。阿妙訪問了資深傳媒人楊健興和黃潔慧,了解他們怎看今屆的論壇安排。
香港作為今屆全運會的東道主之一,派出有史以至最多人的代表團參與。阿妙為大家講述香港運動員如何搏盡無悔,為港爭光。
立法會和全運會以外,原獲頒銀紫荊舅章的前物流署署長陳嘉信,本周「被缺席」勳銜頒授典禮事件亦值得關注。阿妙訪問了香港公務員工會聯合會的總幹事梁籌庭,講解安排背後的涵義。
本周特約主持阿妙用 18 分鐘為大家聚焦一周。立法會提名期結束,現屆議員去留全面揭盅,35 名議員「無得留低」,選情方面,劍后江旻憓空降旅遊界成焦點。阿妙看過提名表格,為大家解構江旻憓如何自述跟旅遊界有「聯繫」。
回顧本周重要法庭新聞,前議員林卓廷被控妨擾議員脫罪,他在庭上大聲說:「感謝法官閣下」。警方查了兩年的 16 億 JPEX 加密貨品騙案,落案起訴包括網紅林作等 16 人。阿妙為大家講述案情。
阿妙還在台灣直擊,在香港遲遲未能完成電檢、上映無期的周冠威電影《自殺通告》,在台灣首映,她還採訪了一班港人包場到台灣撐周導、捍衛睇戲自由的情況。
本周特約記者鄭思思用 13 分鐘解構支聯會案,鄒幸彤申請「撤銷公訴書」的庭上爭議,節錄幾段審訊中較重要的段落,由阿包和子樂讀出庭上鄒幸彤和法官李運騰的對話。
節目歸納近三小時的審訊中的三個重點。一)控罪指的「非法手段」是什麼?二)控罪指的「結束中國共產黨領導」具體是什麼?三)第三點,鄒幸彤話控罪虛無縹緲,質疑是否新的「口袋罪」?鄒幸彤的申請最終即日被駁回,法官押後明年 1 月 21 日頒布書面理由、案件於 1 月 22 日開審。
本周特約主持阿妙用 17 分鐘為大家聚焦一周。人生有多少個十年?黎氏夫婦向醫委會的投訴,等了 16 年只換來「永久擱置」的回覆,社協幹事彭鴻昌協助解構投訴嚴重被拖延的原因。「47人案」污點證人趙家賢原訂2028年才刑滿,為何能與被判囚4年的徐子見,在同一周獲釋?阿妙請來法律學者拆解因由。另外,同案岑子杰分享參加台灣同志遊行的感受。阿妙訪問澳門獨立媒體工作者,了解當地獨立傳媒《論盡》停更的原因和影響。
本周特約主持阿妙,用 17 分鐘為大家聚焦一周。立法會繼續熱鬧,參選者多區要「爭櫈仔」;棄選者連在大會「告別」也無機會,請資深傳媒人分析今次選舉的特點。
審計署公布查物流署訂「冒牌水」事件的調查,披露過程出現的錯漏和10多名公務員要被調查,公務員工會分享對調查結果的看法。
另外,阿妙訪問工業傷亡權益會,了解貨機撞巡邏車奪命事故的後續跟進。
本周特約主持阿妙,用 19 分鐘為大家聚焦一周。記協公布最新的新聞自由指數,評分從谷低回升,是否代表香港的新聞自由有好轉?記協主席解讀數據。
立法會選舉提名期未開始,卻發生如戲劇性的棄選潮,《集誌社》直擊立法會的氣氛如何,由資深傳媒人分析,立法會要大換血的因由和行政立法關係將如何改變。另外,《集誌社》專訪《十年》導演周冠威和監制蔡廉明,細說過去、現在和未來。
本周特約主持阿妙,用 18 分鐘為大家聚焦一周。黃金周期間,大批旅客到橋咀島旅遊,造成生態危機引起關注,除了事後補救,環保團體認為政府可以再做更多。
滙豐在黃金周過後,宣布私有化香港老牌華資銀行恒生銀行,建議撤銷恒生的上市地位,經濟學者分析事件背後的因由。
另外,港產片《十年》踏入十週年,《集誌社》直擊台北場重映情況,以及導演周冠威在十年後再重看《十年》的感受。
本周特約主持阿妙,用 15 分鐘為大家聚焦一周。今年黃金周內地旅客人數回升至疫情後新高,戲院和通宵麥當勞迫滿內地客;綜合旅客和經濟學者的意見,黃金周旺丁是否等於旺財?
另外,回顧一下各區經歷超強颱風樺加沙洗禮後的樹木倒塌情況,樹博士詹志勇分析如何打破每遇颱風必有塌樹的局面。
中秋將至,「候鳥」已是第四年向在囚人士家屬贈送月餅,今年有甚麼新情況?曾被判囚的前區議員陳榮泰,亦分享在獄中過中秋的點滴。
本周特約主持阿妙,用 18 分鐘為大家聚焦一周。今年最強颱風襲港,水浸、塌樹和酒店玻璃門被水衝爆等險象環生,記者等一眾打工仔如何風雨無阻工作,為港人服務。
阿妙為大家重溫打風當日,政府低調宣布暫緩垃圾徵費的計劃,回顧這個經歷五任特首的計劃如何被暫停和環保團體的感受。
今集亦為大家帶來前議員陳淑莊在台灣獲獎的消息,已展開第二人生的陳淑莊,又有什麼話想與《聚焦一周》分享。
本周特約主持阿妙,用 17 分鐘,為聽眾講解特首李家超任內第四分施政報告的重點。整份施政報告,出現得較多的字眼是「拆牆鬆綁」,他宣布成立北都委員會,親自領導,加快發展北都,包括設專屬法例、加快批出建築圖則、調整發展參數等,為北都發展拆牆鬆綁。李家超又表示要建立部門首長責任制,調查出了問題的各級公務員。失業大軍突破 15 萬人,施政報告對外勞輸入只作小修小補。
本周特約主持阿妙,用 18 分鐘為大家聚焦一周。政府為履行終審法院 2023 年裁決,在距離暫緩令期滿前三個月,推出同性伴侶登記條例草案,但法案本周三在立法會被大比數否決,是「愛國者議會」首次度否決政府法案。阿妙為大家重溫議員說了甚麼?司法覆核案申請人岑子杰,就當前困局有何建議?否決法案後,政府將持續違憲,法律界怎看會否造成憲制危機?港澳辦定調事件是行政、立法同司法「各司其職」,時事評論員楊健興又有何觀察?
今集亦繼續跟進莊梅岩被封殺,她本周第三度發文,列舉多個例子指自己被藝發局、康文署、西九封殺,又透露原定 11 月重演的舞台劇《我們最快樂》可能「將被取消」,一收到通知就會安排退款。莊梅岩說了甚麼?當局和相關機構如何回應?
另一宗重要新聞是,發展局局長本周回覆立法會質詢時,宣告備受爭議的「明日大嶼」交椅洲填海計劃,在今屆任期內未有條件開展。計劃前後撥款最少 6.1 億、已花近 4 億進行研究,一直關注議題的民間團體有何觀察?
本周特約主持阿妙,繼續用 15 分鐘為大家聚焦一周。主持先解構莊梅岩控訴被演藝學院「封殺」的來龍去脈,究竟她在公開信中說了甚麼?校方欲勸阻她出席表演謝幕所為何事,與新任董事會成員是否有關?最新進展是校方與學生閉門會面,校方透露了甚麼訊息?
第二宗值得關注的新聞,是反恐第二案歷長達 160 日的審訊後,陪審團一致裁定7名被告《反恐》罪不成立、部分人交替罪名成立,另一名被控企圖製造炸藥罪名被告亦罪脫。被告被關押多時後無罪,阿妙訪問了法律研究員,了解現行申索機制如何運作、有何困難?他如何解讀國安處警司在裁決後的發言?
我們最後一起重溫,香港網球一哥黃澤林打入美網 32 強再創歷史,返港後分享他的經歷和感受。
本周特約主持阿妙,繼續用 15 分鐘為大家聚焦一周,全面回顧《蘋果日報》案的最新情況,以及講解控辯雙方多日來的結案陳詞重點。
《蘋果日報》創辦人黎智英被控串謀勾結外國勢力等罪一案,控辯雙方在8月28日完成長達10日的結案陳詞。控方的結案重點,主要是舉證黎智英利用《蘋果日報》,倡議制裁,在《港區國安法》實施後,仍繼續有串謀和勾結行動;辯方則集中證明控方舉證不足,質疑重犯證人張劍虹和陳梓華的誠信,要求法官考慮言論和新聞自由的重要性。
案件完成156天的審訊後,法官押後宣判,但未有定出裁決的時間。主持本周訪問了多名在結案陳詞期間,連日到法庭旁聽的市民,了解他們經歷日曬雨淋,仍要到法庭的原因,以及借用他們的眼中,了解法庭現場的情況。
本周特約主持阿妙,繼續用 15 分鐘為大家聚焦一周,解構政府買水被呃風波的來龍去脈、專家如何看失業率攀升、以及 47 人案最新獲釋者情況。
政府辦公室飲用水首次由內地品牌「鑫樂-觀音山」和「喜士 Happy 」,製造商更曾涉食安事故;事件上周六發生峰迴路轉變化,政府突然暫停「鑫鼎鑫」合約,政府買水「被呃」,警方拘捕涉案供應商夫婦。公眾對事件有很多疑問,日前財庫局長、主要負責採購的物流署署長陳嘉信開腔解話,但為何要選擇涉案公司,以及冒牌水來源等,仍有很多疑問有待交代。
主持本周訪問了財經專家,析解和預測未來香港失業率的走勢,以至政府應如何應對越見上升的失業情況。我們亦與大家一齊回顧 47 人案獲釋者的情況,剛獲釋的袁嘉蔚,終於與丈夫馮達浚團聚。
本周起將由特約主持阿妙,為大家主持《聚焦一周》。阿妙是資深的新聞工作者,亦具有豐富的電台製作經驗,她將透過「用聲音說故事」,為大家重溫每個星期值得留意的新聞人和事。
今個星期,她用 16 分鐘 Podcast 為大家解說,審訊歷時 146 的《蘋果日報》案進入結案陳詞階段,前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健康出現問題,申請結案陳詞期間不出庭被法官拒絕;而在聆訊前夕,黎智英的兒子黎崇恩、以至美國總統特朗普再次公開表態。
另外,支聯會案審前覆核,有何新進展?另一宗惹人關注的新聞,是特區政府「搶人才」效應下,來自內地學生湧港升學,香港學校多次捲入「借殼辦學」風波;本周一諾中學「港生」在「國際物理奧林匹克」比賽獲獎後,被發現同是深圳中學的學生,可以聽聽阿妙為大家解析來龍去脈。
專訪《世外》動畫團隊——從短篇走到長篇,從香港走到安錫
《世外》是一部由香港團隊 Point Five Creations 製作的動畫電影,講述死去之後,轉世之前,靈魂會到一個叫到「世外」的地方⋯⋯。
《世外》在有「動畫界奧斯卡」之稱的法國安錫動畫電影節(Annecy),入選安錫國際動畫影展午夜特別場(Midnight Specials),是繼 2003 年《麥兜故事》後, 再次有香港動畫揚威。
整套動畫,歷七年時間製作,今集《集誌背後》,由《集誌社》美術部同事 Helena 主持,訪問《世外》的導演 Tommy、監製兼編劇 Polly,背景美術 Bob ,分享創作經歷、感受,及對故事嘅的執著。
721 元朗襲擊發生至逾五年七個月,前立法會議員林卓廷、庾家豪、陳永晞、葉鑫昇、鄺浩林、尹仲明、楊朗七名非白衣人,去年 12 月被裁定暴動罪成。林卓廷減刑後被判囚 37 個月;其餘六名被告,減刑後判監 25 至 31 個月。
究竟法官陳廣池在判刑理由書,就 721 事件的性質、2019 年社會運動說了些甚麼?他形容林卓廷的角色與其他被告明顯有別,行為是「拱火澆油」又是基於甚麼理據?其餘六名被告在判刑背後,又有甚麼故事?
721元朗襲擊發生至今逾五年,前立法會議員林卓廷等七名非白衣人,昨(21 日)於區域法院求情,首被告林卓廷親自撰寫求情信,《集誌社》聲音演繹。
林卓廷在信中指 721 案是他「第三宗罪」,到 2月 27 日被判刑時,他已被囚整整四年,他指雖無法驅走牢獄的黑夜,但仍可選擇燃亮內心的光明。他說對過去幾年的拘捕、檢控、審訊和判刑,無怨無悔,只為令雙親傷痛愧咎;雖不知何時重獲自由,但會活好每天、待自由團聚之日。他最後以蘇軾名句作結,祈求餘生仰不愧天、無負於人。
721 元朗襲擊發生至今逾五年,前立法會議員林卓廷等七名非白衣人被控暴動罪,法官陳廣池裁決七名被告全部罪成。
今集 Podcast 用11分鐘解說判詞。法官陳廣池如何形容前立法會議員林卓廷當晚行為?他是基於甚麼原因裁定各人罪成?他為何不接納各被告以自衛、或防止破壞社會安寧作辯護理由?
七名罪成被告中,除林卓廷因 47 人案服刑,其餘六人即時被撤銷擔保、還押候判;案件將押後至 2025 年 1月 22 日求情,2 月 27 日判刑。
今年11月中,香港迎來史上最遲的八號風球,而在西北太平洋同南海,曾同時出現四個熱帶氣旋,是 40 多年來首次。在全球層面,極端天氣帶來的問題和人道危機越見逼切。 第 29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COP29,11月24日清晨在阿塞拜疆結束。今集 Podcast 請來兩位以 NGO 觀察員身分參與大會的青年代表,向聽眾解釋今屆氣候大會有何重點爭議,為何會被形容為談判氣氛最惡劣、甚至是「失敗」的大會,大會最終有何共識?而兩位首次參與大會的香港青年,又有甚麼得著和體會,他們如何看香港人在氣候變化下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