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好!
在這個podcast裡,主要是分享我學佛班的上課內容,並會錄製一些簡短的故事,還在摸索什麼樣的方式比較好,歡迎提供建議哦!
希望大家會喜歡!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嗨!大家好!
在這個podcast裡,主要是分享我學佛班的上課內容,並會錄製一些簡短的故事,還在摸索什麼樣的方式比較好,歡迎提供建議哦!
希望大家會喜歡!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14/11/15焰口開示
經文:
聞如是:
一時,佛在拘深瞿師園中,過去四佛所居之處。
爾時,王優填及五百女人、捨彌夫人等,欲詣園觀遊戲。當於爾時,舍衛城中有一比丘,便作是念:「與世尊別久,欲往禮敬、承受、問訊。」爾時,彼比丘到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後,除去衣鉢坐具,又以神足飛在虛空,往詣拘深園中。爾時,彼比丘還捨神足,往詣林中,在一閑靜之處,結加趺坐,正身正意,繫念在前。
爾時,捨彌夫人將五百女人等,往到此林。是時,捨彌夫人遙見比丘以道神足在樹下坐,見已,往至比丘前,頭面禮足,在前叉手而住,及五百夫人皆悉頭面禮足,亦復叉手而圍遶之。
爾時,優填王遙見五百女人叉手,遶此比丘而住,見已,便作是念:「此中必當有群鹿。若當有雜獸,必然不疑。」爾時,王乘馬急走,往詣女人聚中。
是時,捨彌夫人遙見王來,便作是念:「此優填王極為兇惡備,能取此比丘害之。」是時,夫人舉右手白王曰:「大王當知,此是比丘,勿復驚怖。」
是時,王即下馬捨弓,來至比丘所,謂比丘言:「比丘!與我說法。」
是時,彼比丘即舉眼仰觀王,默然不語。
爾時,王復語比丘曰:「速與我說法。」
爾時,比丘復舉眼仰觀王已,默然不語。
是時,王復作是念:「我今可問禪中間事,若當與我說者,當供養之,盡其形壽,施與衣被、飲食、床敷臥具、病瘦醫藥;設不與我說者,當取殺之!」爾時,王復語比丘言:「比丘!與我說法。」爾時,彼比丘亦默然不對。
爾時,樹神即知其心,便遙化作鹿群,欲亂王耳目,使起異想。是時,王遙見鹿已,便作是念:「今且捨此沙門!沙門竟當何所至湊!」即乘馬往射群鹿。
是時,夫人白道人曰:「比丘!今為所詣?」
比丘曰:「欲至四佛住處往覲世尊!」
夫人白言:「比丘!今正是時,速往所在,勿復住此,為王所害者,罪王甚重。」
是時,彼比丘即從坐起,收攝衣鉢,飛在虛空,遠逝而去。是時,夫人見道人在虛空中高飛而去,便遙語王曰:「唯願大王觀此比丘有大神足,今在虛空踴沒自在。今此比丘尚有此力,何況釋迦文佛而可及乎?」
是時,彼比丘到瞿師園中,還捨神足,以常凡法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世尊問比丘曰:「云何,比丘!在舍衛城勞於夏坐乎?隨時乞食不亦惓耶?」
比丘曰:「我在舍衛城實無所惓。」
佛語比丘:「今日何故來至此間?」
比丘白佛:「故來覲尊,問訊起居。」
世尊告曰:「汝今見我及見此四佛住處耶?汝今得脫王手甚為大奇,汝何為不與王說法?又復優填王作是言:『比丘!今當為我說法。汝今何故不為我說法?』若當比丘與王說法者,優填王極懷歡喜,已有歡喜,盡其形壽供養衣被、飲食、床敷臥具、病瘦醫藥。」
是時,比丘白佛言:「時,王欲問禪中間事,是故不報此義耳。」
世尊告曰:「汝比丘!何故不與王說禪中間事?」
比丘報曰:「優填王用此禪為?本懷凶暴無有慈心,殺害眾生不可稱計,與欲相應,三毒熾盛,沒在深淵,不覩正法,習惑無知,諸惡普集,行於憍慢,依王力勢,貪著財寶,輕慢世人,盲無有眼,此人複用禪為?夫禪定法,諸法中妙,難可覺知,無有形相,非心所測,此非常人所及,乃是智者所知。以是之故,不與王說法。」
是時,世尊告曰:「若有朽故之衣,要須浣之乃淨。極盛欲心,要當觀不淨之想,然後乃除。若瞋恚盛者,以慈心除之。愚癡之闇,以十二緣法然後除盡。比丘!何故不與優填王說法?設當與說法者,王極歡喜,正使極盛之火猶可滅之,何況人哉?」爾時,彼比丘默然不語。
爾時,佛告比丘:「如來處世,甚奇!甚特!設天、龍、鬼神、乾沓惒問如來義者,吾當與說之;若使國王、大臣、人民之類問如來義者,亦當與說之;若剎利四姓來問義者,亦當與說之。所以然者,今日如來得四無所畏,說法無有怯弱;亦得四禪,於中自在,兼得四神足,不可稱計,行四等心,是故如來說法無有怯弱,非羅漢、辟支佛所能及也;是故如來說法亦無有難。汝今,諸比丘!當求方便,行四等心,慈、悲、喜、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所以然者,若比丘所為眾生善知識遇,及一切父母知親,盡當以四事教令知法。云何為四?一者當恭敬於佛,是時如來者,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度人無量。當求於法,修行正真之法,除穢惡之行,此是智者之所修行。復當方便供養眾僧,如來眾者,恆共和合,無有諍訟,法成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知見成就。所謂四雙八輩、十二賢士,此是如來聖眾,可尊、可貴,世間無上福田。復當勸助使行賢聖法、律,無染無污,寂靜無為。若有比丘欲行道者,普共行此四事之法。所以然者,法之供養三尊,最尊、最上,無能及者。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經文:
經文:
惠能曰:『一本有我亦要誦此,結來生緣上人!我此踏碓,八箇餘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禮拜。』童子引至偈前禮拜,惠能曰:『惠能不識字,請上人為讀。』時,有江州別駕,姓張名日用,便高聲讀。惠能聞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別駕為書。』別駕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惠能向別駕言:『欲學無上菩提,不得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別駕言:『汝但誦偈,吾為汝書。汝若得法,先須度吾。勿忘此言。』惠能偈曰: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書此偈已,徒眾總驚,無不嗟訝,各相謂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時使他肉身菩薩。』祖見眾人驚怪,恐人損害,遂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眾以為然。
經文:
經文:
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兩日思惟,更作一偈,將來吾看;汝偈若入得門,付汝衣法。』神秀作禮而出。又經數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猶如夢中,行坐不樂。
「復兩日,有一童子於碓坊過,唱誦其偈;惠能一聞,便知此偈未見本性,雖未蒙教授,早識大意。遂問童子曰:『誦者何偈?』童子曰:『爾這獵獠不知,大師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傳付衣法,令門人作偈來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為第六祖。」神秀上座,於南廊壁上,書無相偈,大師令人皆誦,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經文:
祖,三更喚秀入堂,問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實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
經文:
佛告阿難:「無量壽佛威神無極,十方世界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諸佛 如來莫不稱歎。於彼東方恒沙佛國,無量無數諸菩薩眾,皆悉往詣 無量壽佛所恭敬供養,及諸菩薩、聲聞大眾聽受經法,宣布道化;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東方諸佛國, 其數如恒沙, 彼土諸菩薩, 往覲無量覺; 南、西、北四維, 上、下亦復然。 彼土菩薩眾, 往覲無量覺, 一切諸菩薩, 各齎天妙華, 寶香無價衣, 供養無量覺; 咸然奏天樂, 暢發和雅音, 歌歎最勝尊, 供養無量覺。究達神通慧, 遊入深法門, 具足功德藏, 妙智無等倫。 慧日照世間, 消除生死雲, 恭敬遶三匝, 稽首無上尊。
經文:
天明,祖喚盧供奉來,向南廊壁間,繪畫圖相,忽見其偈,報言:『供奉却不用畫,勞爾遠來。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留此偈,與人誦持。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即得見性。門人誦偈,皆歎善哉。
經文:
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秀書偈了,便却歸房,人總不知。秀復思惟:『五祖明日見偈歡喜,即我與法有緣;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業障重,不合得法。』聖意難測,房中思想,坐臥不安,直至五更。
經文: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間,擬請供奉盧珍,畫楞伽經變相,及五祖血脈圖,流傳供養。神秀作偈成已,數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擬呈不得;前後經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書著,從他和尚看見,忽若道好,即出禮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數年,受人禮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執燈,書偈於南廊壁間,呈心所見。偈曰: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經文:
神秀思惟:『諸人不呈偈者,為我與他為教授師;我須作偈,將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見解深淺?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覓祖即惡,却同凡[19]心,奪其聖位奚別?若不呈偈,終不得法。大難!大難!』
經文:
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遲滯,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眾得處分,退而遞相謂曰:『我等眾人,不須澄心用意作偈,將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現為教授師,必是他得。我輩謾作偈頌,枉用心力。』餘人聞語,總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後依止秀師,何煩作偈?』
經文:
。計如帝王,雖人中尊貴,形色端正,比之 轉輪聖王,甚為鄙陋,猶彼乞人在帝王邊。轉輪聖王威相殊妙天下第一,比忉利天王,又復醜惡不得相喻萬億倍也。假令天帝比第六 天王,百千億倍不相類也。設第六天王比無量壽佛國菩薩、聲聞, 光顏容色不相及逮,百千萬億不可計倍。」 佛告阿難:「無量壽國其諸天人,衣服、飲食、華香、瓔珞、諸蓋 幢幡、微妙音聲,所居舍宅、宮殿、樓閣,稱其形色、高下、大 小,或一寶、二寶,乃至無量眾寶,隨意所欲,應念即至。又,以 眾寶妙衣遍布其地,一切人天踐之而行。無量寶網彌覆佛土,皆以 金縷、真珠、百千雜寶、奇妙珍異莊嚴絞飾,周匝四面垂以寶鈴, 光色晃曜盡極嚴麗。自然德風徐起微動,其風調和,不寒、不暑; 溫涼柔軟,不遲、不疾;吹諸羅網及眾寶樹,演發無量微妙法音, 流布萬種溫雅德香。其有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風觸其身皆得 快樂,譬如比丘得滅盡三昧。 「又,風吹散華遍滿佛土,隨色次第而不雜亂,柔軟光澤馨香芬 烈,足履其上陷下四寸,隨舉足已還復如故。華用已訖地輒開裂, 以次化沒清淨無遺,隨其時節風吹散華,如是六反。 「又眾寶蓮華周滿世界,一一寶華百千億葉,其葉光明無量種色, 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黃、朱、紫光色亦然,煒燁煥爛,明曜 日月。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 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為十方說微妙 法;如是諸佛各各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
無量壽經卷上
佛說無量壽經卷下 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鎧譯 佛告阿難:「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所以者何? 彼佛國中無諸邪聚及不定之聚,十方恒沙諸佛如來皆共讚歎無量壽 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經文:
或十力無畏不共法聲、諸通慧聲、無所作聲、 不起滅聲、無生忍聲,乃至甘露灌頂眾妙法聲。如是等聲,稱其所 聞歡喜無量,隨順清淨離欲寂滅真實之義、隨順三寶力無所畏不共 之法、隨順通慧菩薩聲聞所行之道。無有三塗苦難之名,但有自然 快樂之音,是故其國名曰極樂。 「阿難!彼佛國土諸往生者,具足如是清淨色身、諸妙音聲、神通 功德,所處宮殿、衣服、飲食、眾妙華香莊嚴之具,猶第六天自然 之物。若欲食時,七寶應器自然在前,金、銀、琉璃、車璩、瑪 瑙、珊瑚、虎珀、明月真珠如是眾鉢隨意而至,百味飲食自然盈 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意以為食,自然飽足,身 心柔軟,無所味著。事已化去,時至復現。 「彼佛國土清淨安隱,微妙快樂,次於無為泥洹之道。其諸聲聞、 菩薩、人、天,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咸同一類,形無異狀,但因 順餘方,故有人、天之名。顏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 天、非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佛告阿難:「譬如世間貧窮乞人在帝王邊,形貌容狀寧可類乎?」 阿難白佛:「假令此人在帝王邊,羸陋醜惡無以為喻,百千萬億不 可計倍。所以然者?貧窮乞人底極廝下,衣不蔽形,食趣支命,飢 寒困苦,人理殆盡。皆坐前世不殖德本,積財不施、富有益慳,但 欲唐得、貪求無厭,不信修善、犯惡山積。如是壽終,財寶消散, 苦身積聚為之憂惱,於己無益,徒為他有。無善可怙,無德可恃, 是故,死墮惡趣,受此長苦。罪畢得出生為下賤,愚鄙斯極示同人 類。所以世間帝王人中獨尊,皆由宿世積德所致,慈惠博施,仁愛 兼濟,履信修善,無所違諍。是以壽終,福應得昇善道,上生天上 享茲福樂。積善餘慶今得為人,遇生王家自然尊貴,儀容端正眾所 敬事,妙衣珍膳隨心服御。宿福所追,故能致此。」 佛告阿難:「汝言是也。
經文:
惠能退至後院。有一行者。差惠能剁柴踏碓。經八月餘。祖一日忽見惠能曰。吾思汝 之見可用。恐有惡人害汝。遂不與汝言。汝知之否。惠能曰。弟子亦知師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覺。
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遲滯。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
經文:
善知識。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意。惠能嚴父。本貫范陽。左降流於嶺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海。艱辛貧乏。於市賣柴。
時有一客買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錢。卻出門外。見一客誦經。惠能一聞經語。心即開悟。
遂問客誦何經。客曰。金剛經。復問從何所來。持此經典。客云。我從蘄州黃梅縣東禪寺來。其寺是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門人一千有餘。我到彼中禮拜聽受此經。
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惠能聞說。宿昔有緣。乃蒙一客。取銀十兩。與惠能。令充老母衣糧。教便往黃梅參禮五祖。
惠能安置母畢。即便辭違。不經三十餘日。便至黃梅。禮拜五祖。祖問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餘物。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惠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五祖更欲與語。且見徒眾。總在左右。乃令隨眾作務。惠能曰。惠能啟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未審和尚教作何務。祖云。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廠去。
出曜經卷第二十四
當觀水上泡, 亦觀幻野馬,
如是不觀身, 亦不見死王。
當觀水上泡,亦觀幻野馬者,如彼水泡不得久停。昔有國王女為王所愛,未曾離目,時天降雨水上有泡,女見水泡意甚愛敬,女白王言:「我欲得水上泡以為頭花鬘。」王告女曰:「今水上泡不可獲持,云何得取以為花鬘?」女白王言:「說不得者我當自殺。」王聞女語,尋召巧師而告之曰:「汝等奇巧靡事不通,速取水泡與我女作鬘,若不爾者當斬汝等!」巧師白王:「我等不堪取泡作鬘。」其中有一老匠,自占堪能取泡,即前白王:「我能取泡與王作鬘。」王甚歡喜即告女曰:「今有一人堪任作鬘,汝可自往躬自瞻視。」女隨王語在外瞻視,時彼老匠白王女言:「我素不別水泡好醜,伏願王女躬自取泡我當作鬘。」女尋取泡隨手破壞不能得之,如是終日竟不得泡,女自疲厭而捨之去。女白王言:「水泡虛偽不可久停,願王與我作紫金鬘,終日竟夜無有枯萎。」水上泡者誑惑人目,雖有形質生生便滅;盛焰野馬亦復如是,渴愛疲勞而喪其命,人身虛偽樂少苦多,為磨滅法不得久停,遷轉變易在世無幾,不為死王所見,是故說曰,當觀水上泡,亦觀幻野馬,如是不觀身,亦不見死王。
當觀水上泡, 亦觀幻野馬,
如是不觀世, 亦不見死王。
不觀世者,五盛陰身如是不久當復消滅,設能滅此五陰身者,不與死王相見也。
概說
經文:
時大師至寶林。韶州韋刺史名璩與官僚入山。請師出。於城中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法。師陞座。刺史官僚三十餘人。儒宗學士三十餘人。僧尼道俗一千餘人。同時作禮。願聞法要。
經文:
亦有自然萬種伎樂,又其樂聲無非法音, 清暢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為第一。 「又,講堂、精舍、宮殿、樓觀皆七寶莊嚴,自然化成,復以真 珠、明月摩尼眾寶以為交露,覆蓋其上。內、外、左、右有諸浴 池,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縱廣深淺各皆一 等,八功德水湛然盈滿,清淨香潔味如甘露。黃金池者底白銀沙, 白銀池者底黃金沙,水精池者底琉璃沙,琉璃池者底水精沙,珊瑚池者底琥珀沙,琥珀池者底珊瑚沙,車璩池者底瑪瑙沙,瑪瑙池者 底車璩沙,白玉池者底紫金沙,紫金池者底白玉沙,或二寶、三寶 乃至七寶轉共合成。其池岸上有栴檀樹,華葉垂布,香氣普熏。天 優鉢羅華、鉢曇摩華、拘物頭華、分陀利華,雜色光茂彌覆水上。 「彼諸菩薩及聲聞眾若入寶池,意欲令水沒足,水即沒足;欲令至 膝,即至于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頸,水即至頸;欲令 灌身,自然灌身;欲令還復,水輒還復。調和冷煖自然隨意,開神 悅體蕩除心垢,清明澄潔淨若無形。寶沙映徹無深不照,微瀾迴流 轉相灌注,安詳徐逝不遲不疾。波揚無量自然妙聲,隨其所應莫不 聞者,或聞佛聲,或聞法聲,或聞僧聲,或寂靜聲、空無我聲、大 慈悲聲、波羅蜜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