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爸媽不容易,但我們一起學!
探討不同成長階段的親子教養議題,👨👩👧👦
傳遞爸媽的教養秘技,陪你一起面對孩子的每個成長關卡。💪
在這裡,我們聊方法、聊心情,也聊那些只有爸媽才懂的時刻。💬
讓「爸媽好聊育」成為你最溫暖、最實用的教養夥伴。💖
#爸媽好聊育 #親子教養 #家庭溝通 #育兒心情 #教育電台 #聲動全世界 #Podcast推薦 #一起長大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當爸媽不容易,但我們一起學!
探討不同成長階段的親子教養議題,👨👩👧👦
傳遞爸媽的教養秘技,陪你一起面對孩子的每個成長關卡。💪
在這裡,我們聊方法、聊心情,也聊那些只有爸媽才懂的時刻。💬
讓「爸媽好聊育」成為你最溫暖、最實用的教養夥伴。💖
#爸媽好聊育 #親子教養 #家庭溝通 #育兒心情 #教育電台 #聲動全世界 #Podcast推薦 #一起長大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當生命走到極限,你還能挑戰自己嗎?」
洪蘭教授在節目中介紹了一本震撼人心的書——
《失去心智的神經科學家》。📖
作者原是美國國家心理衛生研究院研究員,
在歷經乳癌、黑色素瘤、甚至腦部轉移後,仍堅持活下來,
以驚人意志將抗癌歷程寫成一部見證生命力量的紀錄。🌈
她的勇氣,來自運動員的精神。
曾是鐵人三項選手的她,靠著運動鍛鍊出的體能與意志,
讓自己在病痛中仍選擇「不放棄」。
洪教授指出,運動能促進多巴胺、血清素與腦內啡分泌,
還能激發大腦的「神經滋養因子 BDNF」,
幫助修復腦部、強健意志。🧠✨
她提醒大家:
運動,不只是為了健康,更是對「生命」的鍛鍊。
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勇於挑戰、堅持不懈,
才能走出屬於自己的豐盛與意義。🌻
-----
主持人:洪蘭 老師
-----
#每周五更新
#更多教養資訊請點選Channel+頻道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爸媽好聊育
-----
▍更多資訊請搜尋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若您對本頻道節目有任何疑問或建議,請e-mail 至:service@ner.gov.tw
-----
「我們的壽命越來越長,但快樂也跟著延長了嗎?」
洪蘭教授在節目一開始拋出這個發人深省的問題。🌿
根據統計,台灣人的平均壽命已超過80歲,
但自殺率卻始終居高不下。
洪教授提醒我們,雖然憂鬱與基因有關,
但情緒的「一半以上」其實掌握在自己手中——
情緒,是可以被訓練、被轉化的。💪
節目中引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研究:
當高僧在核磁共振儀中聽見鞭炮、怒吼、哭泣聲時,
雖然聽覺皮質有反應,但情緒中樞卻沒有波動——
他們「聽見了,但不被牽動」。
洪教授說:「真正的智慧,是懂得何時放下。」
正如卓別林的一句話:
「笑話講三遍就不好笑,那為什麼不愉快的事要在心裡講三萬遍?」
在生活裡,我們都可能被壓力、情緒或關係困住,
但學會「放下」,其實就是給自己「自由」。🌈
☆若您對本頻道節目有任何疑問或建議,請e-mail 至:service@ner.gov.tw
-----
主持人:洪蘭老師
-----
#每周五更新
#更多教養資訊請點選Channel+頻道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爸媽好聊育
-----
▍更多資訊請搜尋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 洪蘭老師開講|「為什麼二十幾歲,還像青少年一樣衝動?」
👩🏫 為什麼有些二十幾歲的孩子,
行為仍像青少年一樣衝動、情緒起伏大?
洪蘭教授在節目一開場,就用這個問題帶我們重新思考——
👉「成熟」到底是什麼?
根據美國國家心理衛生研究院自 1991 年起的長期研究,
🧠 人類的大腦其實要到 25 歲左右 才算真正成熟,
而女生通常比男生提早幾年。
洪教授指出,大腦成熟有四個關鍵指標:
1️⃣ 神經纖維的髓鞘化
2️⃣ 神經元的修剪
3️⃣ 腦區間連結的緊密程度
4️⃣ 前額葉皮質的發育(掌管注意力、計畫與情緒控制)
這也是為什麼年輕人常「先做再想」,
因為那個負責冷靜思考的前額葉,還沒完全長好!
洪教授提醒:
現代孩子越來越晚熟,往往與「父母包辦太多」有關。
💬「大腦是用進廢退的器官,孩子要靠自己去摸索、去犯錯,
才能讓腦真正長大。」
一集結合科學與教育的節目,
帶你從神經科學角度,看見「成熟」的真實樣貌。
☆若您對本頻道節目有任何疑問或建議,請e-mail 至:service@ner.gov.tw
-----
主持人:洪蘭
-----
#每周五更新
#更多教養資訊請點選Channel+頻道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爸媽好聊育
-----
▍更多資訊請搜尋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情緒教育不是媽媽或爸爸單方面的責任,而是需要一個家庭成員相互扶持的課題:即便現在組成了家庭,在過去的教育環境裡也沒有人教我們怎麼認識自己的情緒,我們也只能從養育孩子的過程裡做中學。
只要記得:養小孩不是一場競賽,你可以適時放下,找時間和自己的情緒對話,整理好後再出發。
☆若您對本頻道節目有任何疑問或建議,請e-mail 至:service@ner.gov.tw
-----
主持人:賢琴
來 賓:台東大學兒童教育學系 郭李宗文教授
-----
#每周五更新
#更多教養資訊請點選Channel+頻道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爸媽好聊育
-----
▍更多資訊請搜尋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10月31日起,全新一季《親子不講理》隆重登場!由洪蘭老師主講,帶您深入探索孩子成長背後的祕密,從行為背後看見心理、從衝突之中學會理解,一起找到親子溝通的新視角。
----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情緒教育」越來越被大家所重視。
情緒教育涵蓋四種能力的培養:
覺察與辨識:我現在是什麼情緒?我生氣了嗎?為什麼?
情緒的表達:我能不能完整說出並表達自己的情緒
情緒的理解:是什麼造成我不開心?是一整件事情,還是某一個點?
情緒的調節:我現在知道為什麼有這樣的情緒,能不能讓自已恢復呢?
台東大學兒童教育學系教授郭李宗文在《遇見幸福幼兒園》節目裡就談到,其實情緒教育最重要的第一步在於「覺察與辨識」:當情緒上來的第一步可以嘗試用「同理心」和孩子對話:「你現在覺得生氣嗎?難過嗎?」「是因為什麼事情、哪句話讓你有這樣的感覺?」
鼓勵孩子完整的說出自己的感受,一方面可以讓孩子學習表達,同時間也可以直接了解孩子情緒問題的癥結點:有些時候我們大人認為的小事,都可能事影響孩子情緒發展的關鍵。
☆若您對本頻道節目有任何疑問或建議,請e-mail 至:service@ner.gov.tw
-----
主持人:賢琴
來 賓:台東大學兒童教育學系 郭李宗文教授
-----
#每周五更新
#更多教養資訊請點選Channel+頻道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爸媽好聊育
-----
▍更多資訊請搜尋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有位工程學教授,從小痛恨數學,但她利用大腦特性學習,後來,蛻變成為大學教授,她就是「大腦喜歡這樣學」的作者芭芭拉.歐克莉。
她的故事激勵了非常多的人,讓大家知道數學不好,還是有機會可以翻轉,只要用對方法,利用大腦的特性來學習。
數學是抽象的符號,一開始學習時,數字或量要跟具體的事物結合,像花片、手指⋯⋯等,
都是從具體到抽象的必經過程,也是發展出較複雜、數學能力的重要基礎。
再來,學習數學時,要讓孩子覺得這是有意義的學習,不是一味的背誦公式,知道公式可運用在何種情境。
本集邀請分享如何利用大腦的特性來學習數學。
-----
主持人:賢琴
來 賓: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 吳嫺教授
-----
#每周五更新
#更多教養資訊請點選Channel+頻道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爸媽好聊育
-----
▍更多資訊請搜尋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眾多學科中,「數學」讓許多人畏懼,甚至不少人早早豎白旗投降,放棄數學的學習,他們常掛在嘴上的話是「我天生數學就是不好 」,數學不好真的是天生的嗎?
大腦中有些神經元是特別處理數量資訊的,而神經元的表現的確有個別差異,但經由後天的學習或教育,都能適度改變。
「我天生數學不好」的感覺,主要都是來自於自己的想像與畫地自限,
其實,認知能力跟大腦功能有關,而大腦的可塑性是終身存在的,包括數學相關領域神經元也是。
先天的刻板印象,導致不努力、放棄,其實是很可惜的。
父母的態度,有時也會影響孩子們在數學學科上的表現,
本集邀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吳嫺教授分享為什麼數學學不好。
-----
主持人:賢琴
來 賓: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 吳嫺教授
-----
#每周五更新
#更多教養資訊請點選Channel+頻道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爸媽好聊育
-----
▍更多資訊請搜尋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左右腦有不同的區域各司其職,讓我們能說話、運動、思考⋯⋯而大腦中有沒有專門處理數學的區域?
腦中有些區域,它的功能跟數學直接相關,但我們在解決數學問題時,除了需要這個區塊外,也需要其他區域的分工合作。
像回答應用題時,其實跟文字理解有關的那些神經元,一定要參與運作,我們才能夠看懂題目,再進行解題,
若是再複雜點的題目,額葉不可避免也需要參與,因為要分配認知資源。
從腦造影的研究,發現複雜的數學,所依賴的不只是單一的腦區,而是整個神經網絡,包括頂葉、前額葉⋯⋯
本集邀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吳嫺教授分享大腦那些區域處理複雜的數學問題。
-----
主持人:賢琴
來 賓: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 吳嫺教授
-----
#每周五更新
#更多教養資訊請點選Channel+頻道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爸媽好聊育
-----
▍更多資訊請搜尋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閱讀」有助於孩子的大腦發展,但坊間五花八門的繪本,該怎麼選擇呢?
其實,從不識字的寶寶時期,就能讓孩子接觸繪本,讓他習慣「閱讀」活動。
隨著孩子不同階段的生心理發展,爸媽可以選擇不同材質或目的性的書,像小寶寶階段,可選擇硬書、布書、玩具書、立體書,
但無論選擇什麼樣的繪本,爸媽千萬不要把「繪本」當成認字或學習知識的工具,
善用繪本的圖畫及故事,引起孩子的互動,進而啟動孩子的想像力、聯想力、口語力、表達力,而這些都是繪本能帶來的附加價值。
本集邀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吳嫺教授分享如何為孩子挑選合適的繪本。
-----
主持人:賢琴
來 賓: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 吳嫺教授
-----
#每周五更新
#更多教養資訊請點選Channel+頻道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爸媽好聊育
-----
▍更多資訊請搜尋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閱讀」對於大腦的發展有相當的助益,因此有不少專家大聲疾呼,推動「親子共讀」,為什麼一定要家長陪讀呢?
「閱讀」對孩子有許多好處,爸媽一起讀,不僅樹立好榜樣,也對孩子閱讀帶來正面效益,共讀過程,會有提問、互動,對大腦的刺激是加成的,
爸媽適時提出問題,確認孩子理解到什麼程度,而孩子回答時,練習了表達力與組織力,「書」成為媒介,不只是承載知識,也有助於父母與孩子互動。
「親子共讀」讓孩子更能夠練習專注,而且還是社會性情境中,
這也讓孩子學習到,同時互動的人,他們注意什麼事,而不只是把注意力放在書本上,
本集邀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吳嫺教授分享「親子共讀」的好處。
-----
主持人:賢琴
來 賓: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 吳嫺教授
-----
#每周五更新
#更多教養資訊請點選Channel+頻道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爸媽好聊育
-----
▍更多資訊請搜尋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2006年,信誼基金會引進國際性嬰幼兒閱讀運動的「Bookstart閱讀起步走」後,許多專家也提醒爸媽「閱讀」對孩子的重要,
「閱讀 」不只是孩子學習知識的管道之一,對於大腦發展是不是也有影響呢?
閱讀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活動,不只能增加識字量,還有知識的提升跟累積,
其實,閱讀對於口語理解、表達,還有寫作的能力,也都有正面的影響,
不要只把文字當作獲得知識的載體,或媒介,跟文字親近互動的過程,大腦如何提取這些知識跟內容的能力也會獲得精進。
「閱讀」看似靜態的活動,事實上,閱讀時,大腦很忙碌,新接收的資訊跟原本知識的連結,大腦神經的可塑性一直被刺激和練習,
本集邀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吳嫺教授分享「閱讀」對於孩子大腦發展的幫助。
-----
主持人:賢琴
來 賓: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 吳嫺教授
-----
#每周五更新
#更多教養資訊請點選Channel+頻道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爸媽好聊育
-----
▍更多資訊請搜尋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有句台灣諺語「一暝大一寸」,小寶寶睡得多,長得快,
「睡眠」不只有助於嬰幼兒成長,對於記憶也會有幫助,為什麼?
事實上,小朋友睡得多,不只長得快,睡眠對孩子的記憶也會有幫助,許多人對於睡眠的理解是休息,
其實睡眠時,大腦不是全部都在休息,也並不是所有活化的狀態都降低,睡眠會經歷幾個時期,如快速動眼期,
新的腦科學研究,發現受試者的腦電波進入快速動眼期,大腦腦波積極活化。
經過快速動眼前的受試者,他的表現,無論長期記憶的表現或是短期記憶的表現,都勝過故意不讓他經過快速動眼期的那些試者,
本集邀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吳嫺教授分享「睡眠」對於記憶力的重要性。
-----
主持人:賢琴
來 賓: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 吳嫺教授
-----
#每周五更新
#更多教養資訊請點選Channel+頻道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爸媽好聊育
-----
▍更多資訊請搜尋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美國心理學家根據記憶所能維持的時間長短,將記憶分為長期記憶與短期記憶,
那些事會從短期記憶成為長期記憶?大腦又是如何形成記憶的?
腦神經的容量,絕對足以讓我們把所有經歷過的事,都在腦中留下痕跡,會有記不住或忘記的感覺,
只是因為無法成功提取記憶,就算當下不成功,日後,某一個瞬間,也有可能會突然想起。
建立資訊時,留下較多的線索,日後就較有機會將它提取出來,所以,要讓記憶很深刻,或是能留下深刻記憶的,通常會牽扯到多重的感官。
學習時,若牽涉到不同的感官,如寫下、朗讀、看影像⋯⋯等,從神經學的角度來說,突觸連結多,自然就成為較易提取的記憶。
本集「教育非知不可」,邀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吳嫺教授分享如何增強記憶力。
-----
主持人:賢琴
來 賓: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 吳嫺教授
-----
#每周五更新
#更多教養資訊請點選Channel+頻道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爸媽好聊育
-----
▍更多資訊請搜尋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為什麼孩子老是忘東忘西,是心不在焉?還是短期記憶力不好?
大腦的記憶不只有長期記憶,也有短期記憶,甚至有些人認為短期記憶,就是注意力系統。
長期記憶沒有容量、限制,我們經歷的事物或曾經學會的內容,都存在腦袋裡,但為什麼我們會忘記?
其實,是因為缺少有效的線索提取這些內容,而小朋友發生常常忘東忘西的情況,跟短期記憶、注意力有關,
因為這些事情對他而言,並不是最重要的,短期記憶受到容量的限制,同一時間,能運作或處理的訊息量是有限的,
對孩子來說,若有讓他分心的事物,外顯行為就是容易忘東忘西。
本集「教育非知不可」,邀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 吳嫺教授分享孩子容易忘東忘西的原因。
-----
主持人:賢琴
來 賓: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 吳嫺教授
-----
#每周五更新
#更多教養資訊請點選Channel+頻道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爸媽好聊育
-----
▍更多資訊請搜尋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資訊進入腦部,每個人會運用不同的感官方式記憶,有人靠視覺、有人依賴聽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
是先天基因的影響?還是後天大腦發展所導致的?
所謂的視覺記憶跟聽覺記憶,要隨著我們所要記憶的內容而定,而不是以個人的能力來區分,
記電話號碼時,靠得聲音反覆背誦,而不是畫面,認識各國風土民情,光靠文字,或只看地圖,
這兩種記憶方式都不能記住所有的內容,最有效跟最好的學習方式是,口語傳遞知識和地圖上的空間資訊結合。
其實,大腦非常喜歡多工合作,多種感官合作,不僅記得好,也記得牢。
本集「教育非知不可」,邀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吳嫺教授分享「記憶」的方式。
-----
主持人:賢琴
來 賓: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 吳嫺教授
-----
#每周五更新
#更多教養資訊請點選Channel+頻道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爸媽好聊育
-----
▍更多資訊請搜尋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不怕犯錯,就怕不改過,為了讓孩子不再犯相同的錯誤,
有些爸媽會運用體罰的方式,體罰真的才能讓孩子記住錯誤,不再犯錯嗎?
孩子有不好的行為出現時,父母希望降低發生的頻率,甚至完全不會出現,
因此選擇了「體罰」,但「體罰」絕對不是唯一的方法,甚至可能是最不好的方法之一。
當下,「體罰」可能會帶來立即可見的效果,但行為的改變可能只是一時的,並非長久,
反而,「體罰」會對孩子產生長期的、負面的效果,
根據心理學研究,這些遭受體罰的孩子,有問題的行為的比例並沒有降低,心理較易產生焦慮,對於司法有比較高的恐懼和敵意,
本集「教育非知不可」,邀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吳嫺教授分享「體罰」的問題。
-----
主持人:賢琴
來 賓: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 吳嫺教授
-----
#每周五更新
#更多教養資訊請點選Channel+頻道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爸媽好聊育
-----
▍更多資訊請搜尋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教育學者杜威提倡的「做中學」理論,帶動美國二十世紀教學方法的革新,
現在台灣教育現場也強調培養兒童自動自發的學習精神,讓他們動腦筋去思考,動手去做,並從中親自觀察及親身經歷,
「做中學」對孩子來說真的是重要又有用的學習方式嗎?
「做中學」概念提出前,沒太多腦科學的證據,但後來許多發現都支持「做中學」對於記憶很有幫助,除了海馬迴支持的情節記憶之外,「動手做」還能連結其他神經網絡,
但都是做中學,為什麼有的小孩記得起來,有的小孩卻記不太起來?
每個人都有些差異,有各自不同記憶能力,
本集「教育非知不可」,邀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吳嫺教授分享「做中學」的好處。
-----
主持人:賢琴
來 賓: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 吳嫺教授
-----
#每周五更新
#更多教養資訊請點選Channel+頻道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爸媽好聊育
-----
▍更多資訊請搜尋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小孩子的記憶力到底好不好呢?有時,爸爸媽媽說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孩子記得牢牢的,
但有時,爸爸媽媽希望孩子牢記的事,但是孩子卻忘東忘西,到底孩子的記憶力好不好?
小朋友的腦對於學習新事物、形成新突觸或新的神經網路,相對來說,是容易的,因為這是全新的系統,所以不用覆蓋任何原來的記憶,也易記下新事物。
正因為如此,有些爸爸媽媽認為機不可失,讓孩子背誦唐詩、弟子規,甚至英文單字、閃字卡,這是好的作法嗎?
其實,孩子只是把這些刺激材料連在一起,但並不了解背後的意義,那些背誦的內容,對他而言,像唱首歌一樣,
本集「教育非知不可」,邀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吳嫺教授分享孩子記憶力的問題。
-----
主持人:賢琴
來 賓: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 吳嫺教授
-----
#每周五更新
#更多教養資訊請點選Channel+頻道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爸媽好聊育
-----
▍更多資訊請搜尋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網路成癮」是伴隨著網路時代而產生的問題,以往「網路成癮」的問題大都發生在成年或青少年,
但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兒童有對於網路上癮的問題,為什麼會成癮?跟大腦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成癮,是有項活動讓我們會想反覆去做,因為它能讓我們開心,當超過適當量時,就是成癮。
酒精、藥物、抽煙都有可能成癮,現在網路也是嚴重的問題,
當我們從事愉快的事物時,會刺激多巴胺的分泌,帶來愉悅的感覺,而像網路因為太強大,
一得到這個刺激,它會讓多巴胺增生速度特別快,或非常大量,蓋過其他的訊號的強度,想要抗拒或控制它,變成是非常困難的事。
該如何避免網路成癮?本集「教育非知不可」,邀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吳嫺教授分享從腦科學解度談「成癮」問題。
-----
主持人:賢琴
來 賓: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 吳嫺教授
-----
#每周五更新
#更多教養資訊請點選Channel+頻道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爸媽好聊育
-----
▍更多資訊請搜尋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提起學習上課,許多人腦海中會浮現安靜端坐的畫面及認真的神情,不少人認為運動會剝奪學習時間,
事實上,適度的運動,反而有助於學習,為什麼?
腦科學研究證據顯示,四肢發達,頭腦不簡單,
近年來的研究,讓我們看見運動時,不只是讓我們的肢體變強健、長肌肉,運動後,我們大腦的軟體跟硬體都調整成更適合學習的狀態。
2007年左右,國外針對有過動症狀的學童進行運動訓練,有一組控制組的學童,每天進行二十分鐘閱讀時間,
另外一組的過動學童,可以做閱讀,或者跑跑步機二十分鐘,
這個科學證據清楚顯示,跑步運動的孩子的學習效果,比靜靜閱讀二十分鐘的孩子進步更多。
本集「教育非知不可」,邀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吳嫺教授分享「運動」對孩子大腦學習的影響。
-----
主持人:賢琴
來 賓: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 吳嫺教授
-----
#每周五更新
#更多教養資訊請點選Channel+頻道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爸媽好聊育
-----
▍更多資訊請搜尋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