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Society & Culture
History
Comedy
Religion & Spirituality
Technology
Health & Fitness
Business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00:00 / 00:00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221/v4/65/f0/01/65f001ad-d587-90a7-07ea-54888863b4be/mza_1968947631352714957.jpg/600x600bb.jpg
体佛传禅
om peace
64 episodes
1 week ago
传播体佛法师讲经说法的音频,希望有缘人受益,阿弥陀佛!
Show more...
Buddhism
Religion & Spirituality
RSS
All content for 体佛传禅 is the property of om peace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传播体佛法师讲经说法的音频,希望有缘人受益,阿弥陀佛!
Show more...
Buddhism
Religion & Spirituality
Episodes (20/64)
体佛传禅
维摩诘所说经(全63集)

本經基於般若空義闡揚大乘菩薩道,全經以在家居士⁠⁠⁠維摩詰⁠⁠⁠為中心人物,透過與⁠⁠⁠文殊師利⁠⁠⁠等人物共論佛法來宣揚大乘佛理,特別集中在⁠⁠⁠不二法門上⁠⁠。

Show more...
9 months ago
89 hours 36 minutes 9 seconds

体佛传禅
達磨二入四行观(全集)

《达磨二入四行观》是禅宗初祖达摩祖师所传的重要教法之一,主要阐述了禅宗修行的两个入门方法和四种修行方式。这些教法对后世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达磨二入四行观》的简要概述:


背景与来源

达摩祖师(Bodhidharma),又称菩提达摩,是南天竺(印度)的僧人,被认为是禅宗的初祖。据传他在公元520年前后来到中国,传授了禅宗的法门。《达磨二入四行观》是达摩祖师的重要教法之一,主要记录在他的著作或弟子的传承中。


二入

理入:

定义:理入是指通过理解佛法的真理,特别是般若智慧,来达到内心的清净和解脱。

内容:理入强调通过理解“空性”和“无我”的道理,认识到一切法的本质是空的,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通过这种理解,修行者可以破除对自我和外境的执着,达到内心的清净和平静。

方法:通过听闻、思维和修习佛法,特别是《金刚经》等大乘经典,来加深对佛法真理的理解。

行入:

定义:行入是指通过具体的修行方法,如坐禅、念佛、持戒等,来达到内心的清净和解脱。

内容:行入强调通过具体的修行实践,来净化身心,培养正念和正定,最终达到解脱的境界。

方法:包括坐禅、念佛、持戒、布施等具体的修行方法。

四行

报怨行:

定义:报怨行是指面对逆境和困难时,不怨天尤人,而是视为前世业报,欣然接受并从中得到启示和成长。

内容:通过接受和转化逆境,修行者可以减少嗔恨和愤怒,培养忍辱和慈悲的心。

方法:在遇到逆境时,不抱怨,而是反思自己的业报,通过修行来化解负面情绪。

随缘行:

定义:随缘行是指随顺因缘,不强求,不执着,保持内心的平和和自在。

内容:通过随顺因缘,修行者可以减少对结果的执着,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自在。

方法:在日常生活和修行中,随顺因缘,不强求,不执着,保持内心的平和。

无所求行:

定义:无所求行是指在修行中不追求任何具体的成果或目标,保持无为的心态。

内容:通过无所求,修行者可以减少对结果的期待和执着,达到内心的清净和平静。

方法:在修行中,不追求具体的成果或目标,保持无为的心态,随缘而行。

称法行:

定义:称法行是指按照佛法的教导,如法修行,不偏离正道。

内容:通过如法修行,修行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实践佛法,达到解脱的境界。

方法:在修行中,严格按照佛法的教导,如法修行,不偏离正道,保持正念和正定。

影响与传承

Show more...
1 year ago
4 hours 34 minutes 13 seconds

体佛传禅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全集)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是大乘佛教中的一部重要经典,主要阐述了超越文字和言语的般若智慧,强调了直指心性的修行方法。这部经典虽然篇幅较短,但内容深刻,对后世佛教思想尤其是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的简要概述:


背景与来源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相传是佛陀在王舍城灵鹫山说法时,应文殊师利菩萨等弟子的请求,详细讲解了超越文字和言语的般若智慧。这部经典在唐代由地婆诃罗(Divākara)翻译成汉语,收录于《大藏经》中,成为中国佛教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部经典。7


核心思想

离文字:

定义:《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强调了“离文字”的重要性,认为真正的智慧和真理是超越文字和言语的。修行者应该通过直指心性的方法,直接体验和认识真理,而不是仅仅依赖文字和语言的表达。

内容:经文指出,一切法的本质是超越文字和言语的,真正的智慧和真理需要通过内心的体验和领悟来获得。文字和言语只是工具,真正的智慧是超越这些工具的。

普光明藏:

定义:普光明藏是指一切众生心中本具的光明智慧,这种智慧是普遍的、无边的,能够照亮一切。

内容:通过修行,修行者可以开发和显现这种内在的光明智慧,从而达到解脱和成佛的境界。

直指心性:

定义:《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强调了直指心性的修行方法,即通过直接指向内心的本性,使修行者认识到自己心中的光明智慧。

内容:这种方法强调不依赖外在的形式和仪式,而是直接体验和认识内心的真相。通过这种方式,修行者可以迅速达到解脱的境界。

无相无念:

定义:《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强调了“无相无念”的修行原则,即不执着于任何相状和念头,保持内心的清净和宁静。

Show more...
1 year ago
13 hours 54 minutes 26 seconds

体佛传禅
太上清净经

《太上清静经》,又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是道教中的一部重要经典,主要阐述了清净无为的道教思想。这部经典虽然篇幅较短,但内容深刻,对道教修炼和哲学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以下是《太上清静经》的简要概述:


背景与来源

《太上清静经》相传是太上老君(即老子)所说,由后人整理成书。这部经典在道教中有着很高的地位,被认为是一部指导修行者达到清净无为境界的重要文献。《太上清静经》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尚有争议,但一般认为成书于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核心思想

清净无为:

《太上清静经》强调“清净无为”的思想,认为修行者应该通过内心的清净和无为,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清净指的是心地纯净,无杂念;无为则是指顺应自然,不强求。

守一存真:

《太上清静经》提倡“守一存真”,即守住内心的真一之气,保持内心的宁静和纯真。通过守一,修行者可以排除外界的干扰,达到内心的平静。

去欲寡念:

《太上清静经》强调减少欲望和杂念,认为过多的欲望和杂念会扰乱内心的清净。通过减少欲望和杂念,修行者可以更好地专注于修行,达到更高的境界。

返璞归真:

《太上清静经》提倡回归自然,返璞归真。修行者应该回归内心的本真状态,不被外界的纷扰所迷惑,从而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Show more...
1 year ago
6 hours 5 minutes 58 seconds

体佛传禅
心经(陈国恩老师主讲)

体佛法师出家前讲的心经

Show more...
1 year ago
6 hours 16 minutes 5 seconds

体佛传禅
心经

《心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大乘佛教中一部非常著名且简短的经典,主要阐述了般若波罗蜜(智慧到彼岸)的深奥义理。《心经》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对后世佛教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心经》的简要概述:


背景与来源

《心经》相传是佛陀在灵鹫山说法时,观自在菩萨(即观音菩萨)为舍利弗等弟子详细讲解了般若波罗蜜的深奥义理。这部经典在唐代由玄奘法师翻译成汉语,收录于《大藏经》中,成为中国佛教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部经典。


核心思想

空性:

《心经》的核心思想是“空性”。空性并不是指虚无或不存在,而是指一切法(包括物质和精神现象)都没有独立、固定的自性。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灭而灭,因此本质上是空的。这种思想帮助修行者破除对自我和外境的执着,达到解脱。

五蕴皆空:

《心经》特别强调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说明五蕴(色、受、想、行、识)都是空的,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通过认识到五蕴皆空,修行者可以消除对身体和心理的执着,达到内心的清净和平静。

般若波罗蜜:

《心经》强调了般若波罗蜜的重要性,即通过智慧达到解脱。般若智慧帮助修行者认识到一切法的空性,从而破除无明和烦恼,达到究竟的解脱。

无所得:

《心经》强调“无所得”的观念,即在修行过程中不应追求任何具体的成果或目标。真正的修行是无为而为,不执着于任何形式的成就,这样才能达到究竟的解脱。

结构与内容

Show more...
1 year ago
5 hours 40 minutes 14 seconds

体佛传禅
六祖坛经(陈国恩老师主讲)

《六祖坛经》是中国佛教禅宗的重要经典之一,记录了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生平事迹、教法和修行心得。《六祖坛经》不仅在禅宗内部有着极高的地位,也对中国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六祖坛经》的简要概述:


背景与来源

《六祖坛经》相传是由惠能大师的弟子法海等人根据惠能大师的讲法整理而成。惠能大师(638-713),俗姓卢,广东新州人,是禅宗的第六代祖师,以其顿悟法门和直指人心的教法著称。《六祖坛经》在唐代就已经流传,后来被广泛传抄和研究。


核心思想

顿悟成佛:

《六祖坛经》强调“顿悟成佛”的思想,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本具佛性,只需通过顿悟即可成佛。与渐修法门不同,顿悟法门主张直接认识自己的本心,不假外求。

无相无念无住:

无相:不执着于外在的相状,认识到一切相皆为空。

无念:不执着于任何念头,保持心的清净和宁静。

无住:不执着于任何事物,心无所住,随缘而行。

直指人心:

《六祖坛经》强调直接指明人心的本性,不依赖文字和语言,通过直指人心的方式,使修行者直接认识到自己的佛性。

自性清净:

《六祖坛经》强调每个人的自性本自清净,只是被无明和烦恼所遮蔽。通过修行,可以恢复本有的清净自性。

Show more...
1 year ago
32 hours 22 minutes 48 seconds

体佛传禅
佛说阿弥陀经

佛说阿弥陀经》是大乘佛教中的一部重要经典,主要讲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景象以及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法门。这部经典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对净土宗的影响尤为深远。以下是《佛说阿弥陀经》的简要概述:


背景与来源

《佛说阿弥陀经》相传是佛陀在王舍城耆阇崛山(即灵鹫山)说法时,应舍利弗等弟子的请求,详细讲解了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景象和念佛往生的方法。这部经典在东晋时期由鸠摩罗什翻译成汉语,收录于《大藏经》中,成为中国佛教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部经典。


核心思想

西方极乐世界:

《佛说阿弥陀经》描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景象,包括宝池、莲花、七宝行树、楼阁等,以及极乐世界中众生的幸福生活。这些描述旨在激发信徒对极乐世界的向往和信心。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他的愿力广大,发下了四十八大愿,其中最重要的是第十八愿——凡念佛众生,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来迎,接引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往生:

《佛说阿弥陀经》强调了念佛往生的方法,即通过一心念佛,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经文中提到,只要信愿具足,一心念佛,即使临终十念,也能蒙阿弥陀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

Show more...
1 year ago
37 hours 15 minutes 20 seconds

体佛传禅
金刚经(陈国恩老师主讲)

体佛法师以在家居士的身份讲的金刚经

Show more...
1 year ago
69 hours 47 minutes 14 seconds

体佛传禅
金刚经(新)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教中的一部重要经典,主要阐述了般若波罗蜜(智慧到彼岸)的深奥义理。《金刚经》以其简洁明了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对后世佛教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金刚经》的简要概述:


背景与来源

《金刚经》相传是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说法时,应须菩提长老的请求,为众弟子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般若智慧达到解脱的法门。这部经典在东晋时期由鸠摩罗什翻译成汉语,收录于《大藏经》中,成为中国佛教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部经典。


核心思想

空性:

《金刚经》的核心思想之一是“空性”。空性并不是指虚无或不存在,而是指一切法(包括物质和精神现象)都没有独立、固定的自性。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灭而灭,因此本质上是空的。这种思想帮助修行者破除对自我和外境的执着,达到解脱。

无我:

《金刚经》强调“无我”的观念,认为众生之所以陷入生死轮回,是因为对自我和外境的执着。通过认识到“无我”,修行者可以消除贪嗔痴等烦恼,达到内心的清净和平静。

不住相布施:

《金刚经》中多次提到“不住相布施”,即在布施时不应执着于布施的对象、布施的行为和布施的结果。这种无相的布施,可以帮助修行者培养无私的慈悲心,减少对结果的期待和执着。

无所得:

《金刚经》强调“无所得”的观念,即在修行过程中不应追求任何具体的成果或目标。真正的修行是无为而为,不执着于任何形式的成就,这样才能达到究竟的解脱。

Show more...
1 year ago
45 hours 11 minutes 52 seconds

体佛传禅
圓覺經

《圆觉经》,全称《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主要阐述了“圆觉”这一核心概念,强调了圆满觉悟的智慧和修行方法。以下是《圆觉经》的简要概述:


背景与来源

《圆觉经》据传是佛陀在王舍城灵鹫山说法时,应文殊、普贤等十二位大菩萨的请求,为他们详细讲解了如何达到圆满觉悟的法门。这部经典在唐代由罽宾沙门佛陀多罗翻译成汉语,收录于《大藏经》中。《圆觉经》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禅宗和华严宗中,被视为重要的修行指南。


核心思想

圆觉:

“圆觉”是指圆满的觉悟,是一种超越分别和执着的智慧状态。《圆觉经》强调,一切众生本具佛性,只是由于无明和烦恼的遮蔽,未能认识到这一点。通过修行,可以去除这些障碍,恢复本有的圆满智慧。

无明与烦恼:

《圆觉经》指出,无明是导致众生烦恼的根本原因。无明使众生迷失了本有的清净佛性,陷入生死轮回。通过修行,尤其是观心和禅定,可以逐渐消除无明,恢复清净的本心。

修行方法:

《圆觉经》详细介绍了多种修行方法,包括观心、念佛、持戒、布施等。这些方法旨在帮助修行者逐步去除烦恼,达到圆满觉悟的境界。经文强调,修行者应该通过实际的修行来验证和体验佛法的真谛。

Show more...
1 year ago
84 hours 44 minutes 2 seconds

体佛传禅
達磨血脈論

達磨血脈論

Show more...
1 year ago
43 hours 19 minutes 1 second

体佛传禅
妄尽还源观(共36集)

妄尽还源观

Show more...
1 year ago
77 hours 44 minutes 8 seconds

体佛传禅
达摩二入四行观02

达摩二入四行观

Show more...
1 year ago
2 hours 13 minutes 39 seconds

体佛传禅
达摩二入四行观01

达摩二入四行观

Show more...
1 year ago
2 hours 20 minutes 33 seconds

体佛传禅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06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Show more...
1 year ago
2 hours 59 minutes 1 second

体佛传禅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05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Show more...
1 year ago
1 hour 46 minutes 58 seconds

体佛传禅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04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Show more...
1 year ago
2 hours 22 minutes 57 seconds

体佛传禅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03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Show more...
1 year ago
2 hours 31 minutes 36 seconds

体佛传禅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02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Show more...
1 year ago
2 hours 14 minutes 46 seconds

体佛传禅
传播体佛法师讲经说法的音频,希望有缘人受益,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