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玲老師曾就讀東海大學外文系,台大外文研究所,受教於余光中、聶華苓、齊邦緩等人,也曾擔任中山大學外文系研究所主任,她近年筆耕不輟,是台灣文學界的重要作家之一。
另一方面,她曾先後在香港工作和定居約二十年,對香港的文學教育及文學推廣有很深入的參與和貢獻,對於香港文學創作的生態和發展也有切身的觀察。本集邀請鍾玲老師談她的成長歷程、動人心弦的小故事,也從她豐沛的學術涵養背景與作家身分出發,談台港作家的養成、創作發表空間、文學獎的作用,以及自由寫書的重要性等等,從而對比台港創作土壤的異同。
一個小小的幕後花絮是,鍾玲老師帶著書寫整齊、寫得滿滿的筆記來,一筆一畫工工整整地在訪綱上寫得仔仔細細,看得我們工作團隊都好感動。這麼真誠的一位學者與作家,聽聽她溫柔堅定的聲音,這一集《EP12:作家的養成─鍾玲談台港創作土壤 ft. 鍾玲》非常精彩,錯過可惜唷!
一小時精彩主題
1. 來賓介紹[00:38 - 02:08]
2. 高雄女中小趣事[02:08 - 08:16]
3. 東海校園的歲月[08:16 - 13:24]
4. 特殊的遷徙經歷:從小就走遍許多地方[13:25 - 16:39]
5. 學術與創作的歷程[16:40 - 21:16]
6. 從海外留學一路到至任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院長[16:40 - 24:38]
7. 如何看台港兩地的出版環境所影響的兩地文學發展?[24:39 - 33:30]
8. 如何看待香港作家的特質?[33:31 - 39:50]
9. 如何看待近幾年香港與台灣的出版連結?[39:51 - 42:33]
10. 如何看待繁體字與簡體字的使用[42:34 - 48:37]
11. 老師進行中的寫作計畫[48:39 - 52:06]
12. 鐘玲老師接下來想要做的事?[52:07 - 54:15]
主持人:謝佩霓
藝評家、策展人、文合會召集人,曾於亞、歐、美、非各洲求學、執教、工作,歷任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台北市文化局局長等。曾擔任逢甲大學建築系/室景系助理教授,著有《貓非貓:伸展在文字與攝影之間、藝術與文學之間》。
與談人:鍾玲
詩人、小說家、評論家,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生校區比較文學系博士,曾任教紐約州立大學艾伯尼分校比較文學系及任中文部主任,1978至1982年間曾為名導演胡金銓擔任編劇及製片,1982年任香港大學中文系翻譯組講師,1989年任教於中山大學外文系,2003年應聘到香港浸會大學任文學院院長,2013年接任澳門大學鄭裕彤書院院長一職,2018年退休。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