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Society & Culture
Business
Sports
TV & Film
Technology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00:00 / 00:00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116/v4/bc/b0/df/bcb0df61-a832-5d9b-d74d-47725888283b/mza_17481120935440662234.jpeg/600x600bb.jpg
我城與我們—港情港事
台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心陪有聲
22 episodes
2 months ago
香港作家西西在名著《我城》寫下對香港的愛,《我城》從1975年連載開始,從此成為香港的符碼。如果說《我城》是香港過去的城市傳記,那麼她在80年代之後書寫的《浮城誌異》,如今讀來,更像是對今天香港的寓言。在西西筆下,香港是一座充滿愛,也充滿矛盾的城市,無疑她是對的。 臺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委製,心陪有聲製播,謝佩霓主持,二十場台港文化深入對談,以文學、音樂、電影、藝術、城市學五大單元,深入探討台港文化、走進大城小巷中的民生趣味。帶來二十場意猶未盡的台港故事。 2023年8月31日開篇登場, 9月8日起每周五晚間七點,各大平台陸續推出 現在就點「心陪有聲」官網、粉專,搜尋「港情港事」,最新資訊更新中 官網:https://heartwave.com.tw/hkstory/ 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hsinpeivoice/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Arts
RSS
All content for 我城與我們—港情港事 is the property of 台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心陪有聲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香港作家西西在名著《我城》寫下對香港的愛,《我城》從1975年連載開始,從此成為香港的符碼。如果說《我城》是香港過去的城市傳記,那麼她在80年代之後書寫的《浮城誌異》,如今讀來,更像是對今天香港的寓言。在西西筆下,香港是一座充滿愛,也充滿矛盾的城市,無疑她是對的。 臺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委製,心陪有聲製播,謝佩霓主持,二十場台港文化深入對談,以文學、音樂、電影、藝術、城市學五大單元,深入探討台港文化、走進大城小巷中的民生趣味。帶來二十場意猶未盡的台港故事。 2023年8月31日開篇登場, 9月8日起每周五晚間七點,各大平台陸續推出 現在就點「心陪有聲」官網、粉專,搜尋「港情港事」,最新資訊更新中 官網:https://heartwave.com.tw/hkstory/ 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hsinpeivoice/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Arts
Episodes (20/22)
我城與我們—港情港事
EP 21∣同聲同氣─台港酷兒對談 ft. 游靜 × 賴正哲
親愛的聽友們晚安, 今天的你們都好嗎?大選前夕熱鬧滾滾,《我城與我們—港情港事》伴你們度過選前之夜,天冷也請記得多加衣唷,我們一起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每次寫下「親愛的聽友們晚安」這一行字,心中就有無限的感謝,《我城與我們—港情港事》聚集了台港各領域真誠、充滿熱血與才華的人,一起每週在空中相會,帶來21集無與倫比的對談。感謝台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對議題的關注,有了這一系列的製作機會,也感謝主持人謝佩霓老師和21集來賓豐富、談笑中充滿溫暖的對話! 這一集我們邀請到性別領域的文化人游靜老師與阿哲老師,透過他們的眼睛來談性別、同運與酷兒精神。有志一同的台港酷兒,在對話交流中打開大眾的眼界、開啟心門,看見自己並不孤單或認識另一個美麗的世界。請大家收聽《EP 21∣同聲同氣─台港酷兒對談 ft. 游靜 × 賴正哲》能夠以酷兒作為這一系列的最後一集,也是非常棒的事啊! 第21集播出後,《我城與我們—港情港事》也要暫時畫下句點,請大家期待下一季的到來。下週起心陪有聲也將繼續推出《我城與我們—港情港事》每一集的精華片段、持續推出有聲新單元,敬請大家繼續期待唷。 一小時精彩節目 1.來賓介紹[00:30 - 05:32] 2. 游靜的香港歲月:你怎麼成為現在的你? [5:33 - 09:02] 3. 阿哲的台灣青春:如何走出自己的路? [09:03 - 15:01] 4.什麼樣的契機決定為同志運動努力 [15:02 - 20:47] 5.阿哲為什麼決定從私領域走向公共領域的身分表態?[15:02 - 27:17] 6.游靜的香港觀察:台灣同志文學、流行文化影響和T吧[27:18 - 32:00] 7.香港同志運動的過去與現在[32:01 - 40:32] 8.台灣同婚合法化後的進一步思考 [40:33 - 45:43] 9.如果有一個理想世界 [45:44 - 51:52] 10.兩位給大家的心底話 [51:53 - 54:20] 主持人:謝佩霓 藝評家、策展人、文合會召集人,曾於亞、歐、美、非各洲求學、執教、工作,歷任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台北市文化局局長等。曾擔任逢甲大學建築系/室景系助理教授,著有《貓非貓:伸展在文字與攝影之間、藝術與文學之間》。 與談人 游靜:香港學者、作家、電影製作人、教育工作者,現為中央大學英美文學系教授。研究領域包括文學創作,媒體製作,性/別,電影及媒體研究,文化研究、文化與殖民等。曾出版《不可能的家》、《另起爐灶》、《史前紀》、《性/別光影:香港電影中的性與性別文化研究》等。 賴正哲:又稱阿哲,1999年在台北開設華人圈中第一家以同性戀為主題的書店「晶晶書庫」,長年投入爭取同志權益的社會活動,是台灣同志運動與同志圈的重要代表人物,現為老社區改造空間《河神的丸子》經理。曾出版《去公司上班:新公園男同志的情慾空間》。 各大有聲平台同步上架 Apple Podcasts: https://reurl.cc/edxnWm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7iDYf9Dklm5pSrG5TLhPbS Soundon: https://player.soundon.fm/p/ourcity KKBOX: https://podcast.kkbox.com/tw/channel/OnKXC3cyyTVG0DWOGF 官網 https://heartwave.com.tw/hkstory/ 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hsinpeivoice/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year ago
54 minutes

我城與我們—港情港事
EP20|音樂無界─陳珊妮X李拾壹的跨世代對談
各位聽友晚安, 2024第一週大家都過得如何呢?迎接新年的第一個週五,我們非常非常榮幸邀請到~ 陳珊妮老師來上節目!公主駕到~真不敢相信 (團隊原地尖叫連連!) 謝謝珊妮公主百忙之中願意來上我們節目。 「我城與我們—港情港事」節目自從播出後,受到很多的關注與迴響,後台漸漸成長的收聽群,都說明關注台港文化的朋友正在逐漸累積中,非常感謝各位聽友對節目的支持。 做節目有時候會遇到很珍貴的時刻,和心儀許久的偶像見面、結識很雋永的朋友,而這集邀請到陳珊妮和李拾壹上節目,絕對是我們團隊夢裡都會微笑的人生重要事件!後製剪接就不斷聽到大家的讚嘆,珊妮老師聲音實在太好聽了!李拾壹聲音怎麼這麼有磁性啊~暈倒。會唱歌的人真的是講話都會讓耳朵懷孕啊! 而這集我們聆聽到主持人佩霓老師和音樂人陳珊妮、李拾壹侃侃而談他們的人生與音樂之路。我們隨著珊妮老師的回憶來到黃耀明時代的香港,跟著李拾壹的腳步進入達明一派的世代。香港、香港,東方之珠!就請大家跟著我們一同走進台灣與香港音樂的交會,聽聽不可錯過的這集《EP20|音樂無界─陳珊妮X李拾壹的跨世代對談》吧! 一小時精彩主題 1.來賓介紹[00:24 - 03:53] 2.怎麼走上音樂這條路[00:24 - - 09:26] 4.如何堅持自己的路[09:27 - 13:19] 5.如何汲取創作養分?人間清醒的moment![13:20 – 20:30] 6.拾壹不是音樂人,只是一個很喜歡學東西的人?[20:31 – 24:15] 7.珊妮如何觀察自己的工作?[24:16 - 27:13] 8.過往在香港用盤帶錄音的日子[27:14 - 30:04] 9.怎麼看待台灣和香港音樂近年來的變化[30:05 - 34:59] 10.還能夠為台港音樂做些什麼[35:00 - 42:00] 11.我們對音樂共治的想像是什麼[42:01 - 45:17] 12.AI對世界的影響?[45:18-52:21] 13. 最後要跟聽友分享的事情? [52:22-56:06] 主持人:謝佩霓 藝評家、策展人、文合會召集人,曾於亞、歐、美、非各洲求學、執教、工作,歷任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台北市文化局局長等。曾擔任逢甲大學建築系/室景系助理教授,著有《貓非貓:伸展在文字與攝影之間、藝術與文學之間》等。獲得捷克共和國卓越貢獻獎章、義大利共和國功績勳章騎士勳位、法國藝術暨文化騎士勳章藝術與文學勳章等殊榮。 與談人 陳珊妮:台灣創作歌手、音樂製作人、音樂錄影帶導演,生於菲律賓。1994年出道至今已發行14張個人創作專輯及3張音樂組合專輯,並獲得5座金曲獎。也曾憑藉《艋舺》獲得第54屆亞太影展最佳電影音樂獎。珊妮公主作品請參見官網與粉專。 珊妮公主官網 https://www.sandeechan.com 珊妮公主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SandeeChan.musicface/ 李拾壹:香港作曲人、唱作人、電影配樂師、製作人、演唱會樂手、演員、主持人。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分別於2014及2015年推出兩張專輯《大膽小鬼》和《小人物語》,2016年到台灣舉辦「李拾壹「在尋找甚麼」台灣小巡唱,2020年移居台灣,2021年參加《聲林之王3》,2023年9月加入hitfm擔任DJ,得獎作品有Hito流行音樂獎Hito作曲人(Jerry C共獲)等,合作歌手包括林宥嘉(自然醒、垃圾寶貝)、許光漢(一派輕鬆)、何韻詩(是有種人)等。 各大有聲平台同步上架 Apple Podcasts: https://reurl.cc/edxnWm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7iDYf9Dklm5pSrG5TLhPbS Soundon: https://player.soundon.fm/p/ourcity KKBOX: https://podcast.kkbox.com/tw/channel/OnKXC3cyyTVG0DWOGF 官網 https://heartwave.com.tw/hkstory/ 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hsinpeivoice/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year ago
56 minutes

我城與我們—港情港事
EP19|補網的人─台港社工的無家關懷 ft. Catherine x澄巽
開年特輯,節目將為大家邀請到兩位分別來自台灣與香港長期關心街友的社工:香港露宿者行動委員會的Catherine及台灣芒草心的澄巽,帶我們一起聊聊她們的初衷、工作,以及她們眼中的街友。Catherine來台後也加入了芒草心,謝謝Catherine為我們帶來她的熱情與溫暖! 貧窮是結構式問題,無家是社會安全網破了洞,關懷露宿者的社工是補網的人,開春這集我們要聊聊香港與台灣的無家者境況,社福團體的角色,也邀請大家一起在社工分享的故事裡,為自己許下一個來年和社會一同努力的心願吧!一起來聽《EP19|補網的人─台港社工的無家關懷 ft. Catherine x澄巽》 一小時精彩節目 1.介紹來賓 [00:26 - 00:39] 2. 自己名字的來由?[04:22 - 11:13] 3 Catherine 怎麼走上社工這條路?[11:14 - 14:41] 4澄巽如何從教育現場走上社工? [14:42- 19:21] 5為什麼最後走上的路是獨獨對無家者情有獨鍾?[19:22 - 24:26] 6芒草心是什麼樣的機構?[24:27 - 27:41] 7什麼是露宿者行動委員會?[27:42 - 30:23] 8為什麼露宿者聯盟會設在油麻地?[30:24 - 32:19] 9為什麼會決定來到台灣,香港露宿者工作和台灣芒草心的不同? [32:20 - 35:27] 10芒草心的工作裡,台北市比較密集的遊民區在哪裡? [35:28 - 37:13] 11什麼樣的因素造成了無家者?[37:14 - 40:03] 12香港這十年多了很多無家者?年齡也降低了?[40:04 - 41:53] 13兩位對未來可以做的事有什麼期待?[41:54 - 46:59] 14對未來投入社工領域的人有什麼樣的期待?[46:60 - 46:59] 主持人:謝佩霓 藝評家、策展人、文合會召集人,曾於亞、歐、美、非各洲求學、執教、工作,歷任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台北市文化局局長等。曾擔任逢甲大學建築系/室景系助理教授,著有《貓非貓:伸展在文字與攝影之間、藝術與文學之間》。 與談人 Catherine:本名雷慧蘭,去年移民台灣的香港人,在港擁有逾二十年的社工經驗,早期的服務社群是性工作者,後加入香港露宿者行動委員會擔任總幹事,服務無家者十多年。來台後加入台灣慈善團體「芒草心」擔任義工。 周澄巽:社工所畢業,畢業後在芒草心工作,至今五年多。前三年在芒草心自立支援中心(男性無家者收容據點)服務,兩年多前轉組,目前在友善宿舍(支持性住屋)工作,此專案主要是持續關注自立租屋者,避免因立刻中斷服務,而再次落入流浪循環。 「露宿者行動委員會」介紹:「露宿者行動委員會」是一個非政府資助的慈善團體,成立於1985年,現在油麻地營運一間會員制的社區食堂,亦透過外展活動服務社區。在缺乏政府資助的情況下,委員會三十多年來一直致力保障露宿者的福祉,包括物資、社交支援和監督相關政府政策。 「芒草心」介紹:「芒草心」是2011年成立,一開始以國際交流為主,從2014年開始擴展版圖,以「直接服務」及「社會溝通」雙主軸協助無家者及貧困者。直接服務包括成立自立支援中心、潭馨園、友善宿舍、香香澡堂及心手村培力中心,社會溝通方面,該協會發展多元的群眾參與活動:街遊導覽、流浪生活體驗營、真人圖書館、艋舺走撞街頭遊戲…等。 各大有聲平台同步上架 Apple Podcasts: https://reurl.cc/edxnWm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7iDYf9Dklm5pSrG5TLhPbS Soundon: https://player.soundon.fm/p/ourcity KKBOX: https://podcast.kkbox.com/tw/channel/OnKXC3cyyTVG0DWOGF 官網 https://heartwave.com.tw/hkstory/ 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hsinpeivoice/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year ago
51 minutes

我城與我們—港情港事
EP18|重啟人生─茜利妹在台灣的藝術生活
這週我們邀請到一位非常勇敢、精彩,從香港來到台灣展開新生活的女子—茜利妹,來跟大家談談她怎麼樣決定「重啟人生」,不但重拾學生身分,也和台灣這片土地上有了許多非常可愛的連結。 茜利妹是香港家喻戶曉的主持人和媒體人,2019年前以為會在香港退休終老,沒想到 時局變幻,2021年也移居台灣,重返校園當大齡學生妹,並積極與台灣締造藝術關係,重建新人生。這集我們邀請茜到利妹來談談她移居台灣後成為大齡學生妹的心路歷程,也談談她如何通過藝術在台灣落地,她對台港兩地媒體和藝術生態的觀察,她對性別平權的關注,以及她對未來的期望。 邁向2024年的周末,邀請大家一同進入茜利妹的奇幻世界,聽到她熱情活力的聲音,絕對可以讓我們在冬日暖陽陽、不知不覺就笑開懷!現在就點—《EP18|重啟人生─茜利妹在台灣的藝術生活》吧!也同步預告2024年1月1日我們將加映一集和大家一起迎接新年,敬請期待唷 ! 一小時精彩主題 1. 介紹來賓 [00:00 - 08:22] 2從演藝學院到成為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一分子[08:21 - 11:25] 3展開澳洲大學求學之路[11:26 - 13:46] 4回到香港發展的機緣[13:47 - 16:57] 5廣播的機緣[16:57 - 23:18] 6對性別議題的關注,在香港寫變裝皇后的論文[23:19 - 29:07] 7從香港來到台灣的緣份[29:08 - 33:23] 8 來台重回校園的選擇 [33:24 - 34:46] 9澳洲香港台灣三地讀書的差別[34:47 - 38:44] 10為什麼不去第三地 而是台灣? [38:45 - 38:44] 11和貓貓一起的三口之家生活[42:11 - 47:14] 12怎麼想像自己的下一步?[47:15 - 47:14] 主持人:謝佩霓 藝評家、策展人、文合會召集人,曾於亞、歐、美、非各洲求學、執教、工作,歷任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台北市文化局局長等。曾擔任逢甲大學建築系/室景系助理教授,著有《貓非貓:伸展在文字與攝影之間、藝術與文學之間》。 與談人:茜利妹 茜利妹,本名鄭敏妮,香港跨媒體藝術家/策展人、電台及電視節目主持人、電影及舞台劇演員、作家,香港同志遊行首位連任《彩虹大使》,早年畢業於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修畢廣告學文學學士,2023年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修畢「文創產業國際藝術」碩士學位,現居台北開展新人生。曾於香港、丹麥哥本哈根及澳洲珀斯以粵語及英語演出共9場《斜槓女皇脫口騷》(2018-2020),先後出版過27本著作,在台期間出演多部舞台劇。 各大有聲平台同步上架 Apple Podcasts: https://reurl.cc/edxnWm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7iDYf9Dklm5pSrG5TLhPbS Soundon: https://player.soundon.fm/p/ourcity KKBOX: https://podcast.kkbox.com/tw/channel/OnKXC3cyyTVG0DWOGF 官網 https://heartwave.com.tw/hkstory/ 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hsinpeivoice/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year ago
54 minutes

我城與我們—港情港事
EP17|不可思議的力量:社會設計與女力 ft. 丁穎茵 × 邱懷萱
這集邀請到香港獨立策展人丁穎茵博士與跨境新創服務與投資機構Anchor Taiwan創辦人兼行長的邱懷萱兩位很有風采的女性到節目中,和大家一起談談她們如何在跨領域與多元創新努力,將香港及台灣帶往更國際的舞台。穎茵的聲音溫暖裡帶著堅定、懷萱的聲音堅韌中帶著溫柔,耶誕節就邀請大家一起來聽兩位的專訪—《EP17|不可思議的力量:社會設計與女力 ft. 丁穎茵 × 邱懷萱》。 一小時精彩主題 1. 介紹來賓 [00:00 - 16:12] 2. 本土是什麼[16:13 - 18:45] 3. 香港與台灣在文化藝術上的思考[18:46 - 22:12] 4. 穎茵生活在台灣的觀察[22:13 - 28:51] 5. Elsa在帶進外國朋友來進入台灣文化創意產業鏈結時,有什麼發現?[28:52 - 39:35] 6. 女力時代真的到來了嗎?[39:36 - 48:51] 7. 對未來的看法?怎麼看跨產業跟跨境的合作跟交流?[48:52 - 56:51] 主持人:謝佩霓 藝評家、策展人、文合會召集人,曾於亞、歐、美、非各洲求學、執教、工作,歷任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台北市文化局局長等。曾擔任逢甲大學建築系/室景系助理教授,著有《貓非貓:伸展在文字與攝影之間、藝術與文學之間》。 與談人 丁穎茵:香港獨立策展人及研究員。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畢業,於英國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取得博士學位。曾於布里斯托巿立博物館、巴斯東亞藝術博物館、樸茨茅斯巿立博物館…等工作。多年來參與許多大學及藝術機構策展項目。近期展覽「生命如棋」將於12月2日開展。 邱懷萱 (Elisa Chiu):曾於JP Morgan及歐洲最大信貸避險基金負責亞太區投資交易,管理資產逾美金十億元。2017年創立Anchor Taiwan,透過創新創業與科技、文化和資本的跨界力,吸引來自Microsoft、Intel、Uber等十五國的政商領袖來台。旗下企業創投 (CVC) 的生態圈連結了超過100間企業,並透過Women in Venture致力於建立女性投資人社群,是加拿大亞太基金會、台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鴻海MIH電動車聯盟諮詢委員會委員,曾獲選為40 Under 40科技女力、La Vie十大創意平台、Gen.T X Credit Suisse Social Impact Awardee。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year ago
56 minutes

我城與我們—港情港事
EP16|時代在變,歌在唱 ft. 潘源良
說起潘源良,每個人一定都聽過他的情歌,粵語版《容易受傷的女人》- 「人漸醉了夜更深 在這一刻多麼接近 思想彷似在搖撼 矛盾也更深」便是來自潘老師之手。曾經歷香港80年代的輝煌,1983年首次訪台,也看過解嚴前的台灣,潘源良見證台港兩地創作環境的改變還有音樂及影視產業的興衰,在這次對談中,我們將穿越到台灣及香港音樂的過去,也邁向香港的現在及未來。 這麼精彩的一集,邀請大家找個浪漫的角落,準備一杯熱飲,暖暖聆聽潘良老師的專訪—《ep16|時代在變,歌在唱 ft. 潘源良》 一小時精彩主題 1來賓介紹[00:00 - 03:09] 2名字的諧音:源良和「懸樑」?[03:10 - 11:02] 3.潘老師和流行音樂的緣份?[11:03 - 15:22] 4. 港台文化的鐘擺效應,如何看待港台音樂的互相回應? [15:23 - 26:10] 5. 二創,重新詮釋變幻的時代[26:11 - 29:05] 6.紅遍全球的廣東歌[29:06 - 33:45] 7.AI寫的歌可以打動人嗎?[33:46 - 36:38] 8.歌寫好之後,還是自己的嗎?[36:39 - 41:00] 9.在有限裡打開創作的廣闊:創作我不勉強 [41:02 - 45:38] 10.打動心靈的作品能穿越不同時代[45:39 - 48:34] 11.為台灣盡一己力量[48:35 - 48:34] 主持人: 謝佩霓 藝評家、策展人、文合會召集人,曾於亞、歐、美、非各洲求學、執教、工作,歷任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台北市文化局局長等。曾擔任逢甲大學建築系/室景系助理教授,著有《貓非貓:伸展在文字與攝影之間、藝術與文學之間》。 與談人 潘源良 香港作詞人、編劇、導演及足球評述員。1958年出生於香港九龍旺角。1981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新聞系,之後轉往麗的電視(前亞洲電視)擔任助理編導開始追求創作之路。2015年起以筆名「袁兩半」填詞。代表音樂作品《最愛是誰》、《數字人生》、《愛情陷阱》…等;代表電影作品《戀愛季節》及《出軌的女人》…等作品。至今累積620多首作詞作品,音樂作品曾多次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2019年獲CASH金帆音樂成就大獎。2020年與妻子Rita一起移居台灣。 心陪有聲 × 用心陪伴你 各大有聲平台同步上架 Apple Podcasts: https://reurl.cc/edxnWm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7iDYf9Dklm5pSrG5TLhPbS Soundon: https://player.soundon.fm/p/ourcity KKBOX: https://podcast.kkbox.com/tw/channel/OnKXC3cyyTVG0DWOGF 官網 https://heartwave.com.tw/hkstory/ 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hsinpeivoice/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year ago
51 minutes

我城與我們—港情港事
EP15|台港建築師的城市素描 ft. 馮國安X 龔書章
各位聽友晚安, 星期五的夜晚,越接近年底是不是越有一種盤點一年收穫的心情呢?或者有的人正在全神貫注、準備年底前的各種年度總結?無論如何,閃耀的城市總是以無比包容的態度,容納每位城市之子的喜怒哀愁。 城市是一門美麗而多情的學問,今天播出的這集我們特別邀請到建築學者馮國安及龔書章,透過建築學者的眼睛,帶領我們從殖民歷史、人口密度、效率及節奏、文化地景等,重新認識台灣及香港。安排訪談這天也恰巧是龔書章老師生日唷!談話間都可以感覺到歡欣的祝福呢。 兩位老師都有豐富的國外觀察,也有深刻的從業與執教經驗,我們所熟悉的台灣與香港,到底在建築學者眼中是怎樣的存在呢?歡迎收聽這集迷人的城市漫遊《EP15|台港建築師的城市素描 ft. 馮國安X 龔書章》唷! 一小時精彩主題 1. 介紹來賓[00:01 - 05:28] 2. 如何走上建築路的?[05:28 - 09:56] 3. 東海校園、香港中文大學校園對兩位建築思考的影響?[09:56 - 16:04] 4.兩位在國外與各自回到香港、台灣的從業經驗?[16:04 - 25:21] 5. Philip(國安)在成為台灣建築圈一分子有什麼樣的觀察?[25:21 - 28:00] 6 怎麼看建築史論的發展 ? [28:00 - 29:54] 7 如何看待離開走出台灣以及國外策展 ? [29:54 - 39:09] 8 怎麼看城市、電影對空間的想像?[39:10 - 44:25] 9 怎麼看待台灣建築與當代性的關係?[44:26 - 48:42] 10 對台灣建築未來的想像?[48:43 - 56:40] 來賓簡介 主持人:謝佩霓 藝評家、策展人、文合會召集人,曾於亞、歐、美、非各洲求學、執教、工作,歷任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台北市文化局局長等。曾擔任逢甲大學建築系/室景系助理教授,著有《貓非貓:伸展在文字與攝影之間、藝術與文學之間》。 與談人 馮國安:2001年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碩士畢業,曾工作於北京非常建築與瑞士Herzog & de Meuron,2007年成立間外建築工作室。2010-2016年在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兼任助理教授,2020年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建築學院擔任訪問學者。現任東海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 龔書章:1986年畢業於私立台灣東海大學建築系,1992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碩士,1993年獲美國哈佛大學設計碩士。2007年第八屆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2015-2019年任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第二十一及二十二屆理事長以及國際室內建築師/設計師團體聯盟國際會員國台灣代表。2020年第24屆「台北文化獎」得主。現任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 各大有聲平台同步上架 Apple Podcasts: https://reurl.cc/edxnWm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7iDYf9Dklm5pSrG5TLhPbS Soundon: https://player.soundon.fm/p/ourcity KKBOX: https://podcast.kkbox.com/tw/channel/OnKXC3cyyTVG0DWOGF 官網 https://heartwave.com.tw/hkstory/ 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hsinpeivoice/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year ago
56 minutes

我城與我們—港情港事
EP14|一本書的重量 ft. 陳隆昊X 梁啟智
唐山書店以獨立書店之姿在台經營近四十年,可以說是獨立書店的標竿,近年來,書店聘請香港年輕人協助經營,書店特設了香港專區,成為認識香港的管道。飛地書店的前身是意念書店,意念書店的前身是電光影裡書店,都是由在台港人經營。飛地書店去年接手,一年多來積極籌辦各種講座活動,使飛地成為在台香港文化人、知識份子、行動者的發聲平台和聚集地。 這一集不但邀請到兩位分享書店經營與書的出版,分享書店這個文化空間如何促成人與人、人與時代的連結,以及對數位時代衝擊的思考。也深入兩位的成長歷程,理解到愛書人的世界、一間書店的養成最早是從哪個起始點開始發芽,絕對是充滿勵志不容錯過的一集唷!歡迎愛書人都來聆聽《EP14|一本書的重量 ft. 陳隆昊X 梁啟智》非常精彩,錯過可惜唷! 一小時精彩主題 1.介紹來賓[00:00 - 04:35] 2. 為什麼要會想辦書店?堅持的力量是什麼?[04:36 - 13:28] 3.書店名字的由來 [13:29 - 17:42] 4.20:00:我心目中的書店[17:43 - 22:51] 5. 可以想像40年後的光景嗎?怎麼思考書店的功能與價值?[22:52 - 25:43] 6.31:00:禁書的年代[25:44 - 32:10] 7. 37:00:香港的書店樣貌 [32:11 - 33:34] 8. 39:00:認識香港的五十本書[33:35 - 37:00] 9. 43:00:獨立出版的意義[37:01 - 40:14] 10. 49:00:怎麼看電子書和有聲書?[40:15 - 45:35] 11. 52:00:如何看書店及出版業的未來[45:36 - 54:07] 12.書及書店對你們的意義是什麼?[54:08 - 58:13] …………………………………………….. 主持人:謝佩霓 藝評家、策展人、文合會召集人,曾於亞、歐、美、非各洲求學、執教、工作,歷任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台北市文化局局長等。曾擔任逢甲大學建築系/室景系助理教授,著有《貓非貓:伸展在文字與攝影之間、藝術與文學之間》。 與談人: 陳隆昊:唐山書店、出版社老闆,台大考古人類學系(現人類學系)、政大邊政研究所(現民族學系)畢業,1982年成立唐山出版社,1984年開設唐山書店,以人文社科書藉為主要特點,2013年推動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成立並擔任兩屆理事長,2014年獲台北市文化獎,2016年金鼎獎特別貢獻獎得主。 梁啟智:專欄作者,時事評論員,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地理學博士,曾為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客席講師,現任職於臺灣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所香港主題研究小組成員,研究關注包括香港社會與城市研究。飛地書店股東和創辦人之一,今年出版《香港公屋:方格子的吶喊》,另著《香港第一課》。 Apple Podcasts: https://reurl.cc/edxnWm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7iDYf9Dklm5pSrG5TLhPbS Soundon: https://player.soundon.fm/p/ourcity KKBOX: https://podcast.kkbox.com/tw/channel/OnKXC3cyyTVG0DWOGF 官網 https://heartwave.com.tw/hkstory/ 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hsinpeivoice/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year ago
58 minutes

我城與我們—港情港事
EP13:作家的養成─鍾玲談台港創作土壤 ft. 鍾玲
鍾玲老師曾就讀東海大學外文系,台大外文研究所,受教於余光中、聶華苓、齊邦緩等人,也曾擔任中山大學外文系研究所主任,她近年筆耕不輟,是台灣文學界的重要作家之一。 另一方面,她曾先後在香港工作和定居約二十年,對香港的文學教育及文學推廣有很深入的參與和貢獻,對於香港文學創作的生態和發展也有切身的觀察。本集邀請鍾玲老師談她的成長歷程、動人心弦的小故事,也從她豐沛的學術涵養背景與作家身分出發,談台港作家的養成、創作發表空間、文學獎的作用,以及自由寫書的重要性等等,從而對比台港創作土壤的異同。 一個小小的幕後花絮是,鍾玲老師帶著書寫整齊、寫得滿滿的筆記來,一筆一畫工工整整地在訪綱上寫得仔仔細細,看得我們工作團隊都好感動。這麼真誠的一位學者與作家,聽聽她溫柔堅定的聲音,這一集《EP12:作家的養成─鍾玲談台港創作土壤 ft. 鍾玲》非常精彩,錯過可惜唷! 一小時精彩主題 1. 來賓介紹[00:38 - 02:08] 2. 高雄女中小趣事[02:08 - 08:16] 3. 東海校園的歲月[08:16 - 13:24] 4. 特殊的遷徙經歷:從小就走遍許多地方[13:25 - 16:39] 5. 學術與創作的歷程[16:40 - 21:16] 6. 從海外留學一路到至任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院長[16:40 - 24:38] 7. 如何看台港兩地的出版環境所影響的兩地文學發展?[24:39 - 33:30] 8. 如何看待香港作家的特質?[33:31 - 39:50] 9. 如何看待近幾年香港與台灣的出版連結?[39:51 - 42:33] 10. 如何看待繁體字與簡體字的使用[42:34 - 48:37] 11. 老師進行中的寫作計畫[48:39 - 52:06] 12. 鐘玲老師接下來想要做的事?[52:07 - 54:15] 主持人:謝佩霓 藝評家、策展人、文合會召集人,曾於亞、歐、美、非各洲求學、執教、工作,歷任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台北市文化局局長等。曾擔任逢甲大學建築系/室景系助理教授,著有《貓非貓:伸展在文字與攝影之間、藝術與文學之間》。 與談人:鍾玲 詩人、小說家、評論家,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生校區比較文學系博士,曾任教紐約州立大學艾伯尼分校比較文學系及任中文部主任,1978至1982年間曾為名導演胡金銓擔任編劇及製片,1982年任香港大學中文系翻譯組講師,1989年任教於中山大學外文系,2003年應聘到香港浸會大學任文學院院長,2013年接任澳門大學鄭裕彤書院院長一職,2018年退休。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year ago
54 minutes

我城與我們—港情港事
EP12|今天流行獨立 ft. 郭達年 X 阿達
各位聽友晚安, 星期五的夜晚,是不是終於擁有了一個自己小小的獨處時間?今天我們邀請到兩位很有個性的音樂人,談談他們的一生反骨與人世關懷—郭達年與阿達。 香港獨立音樂人郭達年有著老左派的靈魂,一生反體制、反資本主義,音樂是他傳達信念的管道。台灣著名水晶唱片老闆阿達,與郭達是老朋友,這次邀請兩位音樂人一同上節目,談談他們的音樂歷程,來台發展的香港獨立音樂現在式、音樂保存與如何看待過往與今日的個人與世界音樂連結史? 台灣與香港在時代轉變中,如何重新定義流行與獨立?當獨立精神流行起來,獨立又意味著什麼?這是一集不容錯過、含金量十足的搖滾靈魂對話錄。歡迎收聽《EP12|今天流行獨立 ft. 郭達年X 阿達》 一小時精彩主題 1. 介紹來賓[00:00 - 03:28] 2 阿達和郭達年(Lenny)是怎麼開始互相認識的?那是一個什麼樣的年代?[03:29 - 08:50] 3. 阿達如何回看水晶唱片當年正在做的事?[08:50 - 12:39] 4. Lenny談談當時走入音樂的決定歷程?[12:39 - 17:27] 5. 阿達又是怎麼下定決心走入音樂[17:27 - 21:50] 6. Lenny怎麼看安那其主義?[21:50 - 25:18] 7. 阿達如何重新定義水晶和回看水晶? [25:18 - 32:17] 8. 如何思考音樂全球化和在地化?[32:18 - 39:18] 9. 創作如何保存?[39:18 - 51:06] 10. 結語: 如何看待作品的創新與傳承? [51:06 - 51:06] …………………………… 來賓簡介 主持人:謝佩霓 藝評家、策展人、文合會召集人,曾於亞、歐、美、非各洲求學、執教、工作,歷任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台北市文化局局長等。曾擔任逢甲大學建築系/室景系助理教授,著有《貓非貓:伸展在文字與攝影之間、藝術與文學之間》。 與談人  郭達年:1979年創立香港傳奇樂隊「黑鳥樂隊」創始人,自1984年出版第一個作品《東方紅/給九七代》後,出品包括《宣言》(1986)、《活此一生》(1987)、《民眾擁有力量》(1990)、《連眾顛覆》(1995)、《暴風雨前》(1997)及《黑夜驪歌》(1999)六張專輯,「黑鳥樂隊」於1999年解散。郭達年堅持無政府主義(安那其anarchism主義),不申請國家補助,不接受資本及「商業化」錄音的限制。 **任將達(阿達): **1986年成立水晶有聲出版社,即「水晶唱片」,並成立專門推廣新音樂的組織。1987年水晶唱片將「Wax Club」會訊擴大改版為《搖滾客》月刊,期間曾一度停刊又復刊,在2001年正式停刊。1998年任將達獲第九屆金曲獎「特別貢獻獎」為該獎項史上最年輕得主。2006年水晶唱片歇業。 各大有聲平台同步上架 Apple Podcasts: https://reurl.cc/edxnWm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7iDYf9Dklm5pSrG5TLhPbS Soundon: https://player.soundon.fm/p/ourcity KKBOX: https://podcast.kkbox.com/tw/channel/OnKXC3cyyTVG0DWOGF 官網 https://heartwave.com.tw/hkstory/ 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hsinpeivoice/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year ago
59 minutes

我城與我們—港情港事
EP11|哪裡有暗,哪裡就有他們的光—ft.高仲明×潘采辰
這一集港情港事,我們邀請到兩位非常內斂、溫暖的影像工作者。高仲明總是走進社會底層,用他的攝影機為底層聚光,希望通過他的發聲,讓弱勢群體被看見,被關注;他也走上社運現場,為現場留下重要的歷史記載。潘采辰是影像工作者、電影製片,父親潘小俠是紀實攝影家,潘小俠用鏡頭記錄大時代下的社會運動及抗爭,為記錄台灣民主化的歷史作出貢獻。通過他們,我們看到藝術有用,藝術家有關懷,跟著他們獨特的眼光要邀請大家一同走進台港攝影工作者的世界,一起走進社會幽微處—《EP11|哪裡有暗,哪裡就有他們的光—ft.高仲明×潘采辰 》 「2023人權藝術生活節」也即將在2023. 12.2 登場,音樂會、講座外,也設有攝影展《有人‧有影‧有跡──潘小俠 × 高仲明對照展》,心動不如前去走一趟唷。 一小時精彩主題 1.介紹來賓[00:00 - 05:52] 2.有一點陌生又有一點親近:潘采辰介紹父親潘小俠 [05:52 - 08:20] 3.仲明怎麼會想當攝影記者?[08:20 - 10:52] 4.談談潘小俠的經典攝影作品 [10:52 - 15:55] 5.仲明如何靠近傷痛,呈現出攝影的專業? [15:56 - 20:50] 6.拍攝過程曾經遇到的危險? [20:50 - 23:13] 7.仲明拍攝街友的觀察與心路歷程 [23:14 -27:29 ] 8.潘小俠《蘭嶼記事》與《白色烙印》的小故事[27:29 – 35:50] 9.仲明深入非洲的攝影經驗 [35:50 – 38:25] 10.讓影像處理更順遂的方法?會過度投入影響情緒嗎? [38:25 – 41:06] 11.采辰整理父親作品的心情 [41:06 – 42:47] 12.身旁女性的力量 [42:47 – 46:17] 13.透過影像可以更理解自己嗎?接下來的人生計畫? [46:17 – 55:30] 14.2023人權生活藝術節,邀請大家來看展[55:30 – 57:31] 主持人:謝佩霓 藝評家、策展人、文合會召集人,曾於亞、歐、美、非各洲求學、執教、工作,歷任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台北市文化局局長等。曾擔任逢甲大學建築系/室景系助理教授,著有《貓非貓:伸展在文字與攝影之間、藝術與文學之間》。 與談人  **高仲明: **18歲擁有自己第一部徠卡相機,在香港從事21年攝影記者工作,是香港最擅長拍攝「圖片故事」的攝影記者之一,多年來以圖片故事的方式為主,為那些棲身於底層、辛酸不為人知的弱勢族群發聲。在「反送中活動」期間奔波香港街頭,期間拍攝的作品《港傷》在展時搭配舞台煙霧,重現「反送中活動」現場,此手法高仲明也用於其他作品中,希望藉此提升觀看者的臨場感。近期代表作2019-2020拍攝《港傷》、2021拍攝《慢性港傷》與2021-2022來台後作品《後時代革命》,2022年台中舉辦《休止符/REST——高仲明攝影展》,現在與曾任文字記者的妻子蔡慧敏一起在台北經營葡萄酒吧「Cafe Society Taipei」,不定期在店裡舉行攝影展。 潘采辰:影像工作者,台灣知名攝影師潘小俠長子。中國醫藥大學畢,電影製片。曾擔任電影《自由行》、短片《媽媽的口供》、台法獨立短片《蛇SNAKE》、公視新創電影「奇幻三部曲」《求仙記之南Q一夢》、《須菩提的眼淚》、台視《你那邊怎樣/我這邊ok》、公視迷你劇《大債時代》、茁劇場《滴水的推理書屋》等製片。 本集專訪特別致敬的影像工作者潘小俠介紹 潘小俠:本名潘文鉅,曾任《自立早報》攝影記者,1994年起,自立報系的經營權逐漸被財團與政黨介入,因而決定離開報社開始自己的創作。 代表作品包括紀錄蘭嶼25年的《蘭嶼記事》、紀錄艋舺底層社會生活的《艋舺-醉巡》、記錄台灣美術家的《台灣美術家一百年》、紀錄二二八受難者的《白色烙印》及《見證二二八》…等攝影作品。潘小俠也跨足紀錄片,代表作有《不知為誰而戰》、《部落最後印記》、到《回家的夢》…等,其作品紀錄社會運動、偏鄉原住民部落及社會底層弱勢族群,富含他對在地歷史、人文及文化的關懷。潘小俠於2023年過世,享壽69歲。 各大有聲平台同步上架 Apple Podcasts: https://reurl.cc/edxnWm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7iDYf9Dklm5pSrG5TLhPbS Soundon: https://player.soundon.fm/p/ourcity KKBOX: https://podcast.kkbox.com/tw/channel/OnKXC3cyyTVG0DWOGF 官網 https://heartwave.com.tw/hkstory/ 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hsinpeivoice/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years ago
57 minutes

我城與我們—港情港事
EP10 I 當台味遇上港味 ft. Andy x 蔡佩烜
這一集的港情港事,我們邀請到兩位開餐廳的老闆,透過他們有滋有味的生命歷程,感受到台港飲食文化的不同趣味。當廣東人說「飲茶」,說的到底是什麼?從字面意思來看,就是喝茶的意思,但從文化實踐來看,說的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交情。那麼台灣餐廳呢?什麼食物是代表台灣的台味呢?本集邀請到擁有經營民宿/餐廳經驗的蔡佩烜,以及「九月茶餐廳」的老闆Andy,談談台味和港味,談談飲食與人情的連結,兩位建築系跨域的經營者,也用建築之眼來看台港不同的飲食文化。絕對會讓人聽了很想衝一波茶餐廳、台式餐廳,好好大快朵頤一番唷! 一小時精彩主題 1. 介紹來賓[00:00 - 04:08] 2. ANDY建築跨界的小故事[04:09 - 07:15] 3. 佩烜建築跨界的選擇[07:16 - 10:36] 4. 香港茶餐廳和台灣餐廳的溫暖[10:37 - 12:34] 5. 香港茶餐廳和台灣餐廳不同的服務文化[12:35 - 17:15] 6. 聽佩烜如何將老屋新造與生活空間結合?[17:16 - 21:54] 7. Andy為甚麼台中求學而選擇來台北開店?[21:55 - 25:06] 8. 會不會對大排檔、香港餐廳很想念?[25:07- 28:02] 9. 台味與台灣建築的時代痕跡 [28:03 - 33:19] 10 . 如何在台灣營造茶餐廳的香港味 ? [33:20 - 36:55] 11 . 如何思考老屋空間 ? [36:56 - 39:10] 12. 走向自我追尋之路—ANDY的茶餐廳[39:11 - 44:22] 13. 建築人的使命感[44:23 - 46:29] 14. 茶餐廳代表香港人的個性,充滿變化與可能。也成為平台的串連[46:30 - 50:24] 15. 從小女人到大女人的生涯思索[50:25 - 53:58] 16. 歡迎來到充滿台味與港味的餐飲空間與民宿[53:58 - 56:13] 主持人:謝佩霓 藝評家、策展人、文合會召集人,曾於亞、歐、美、非各洲求學、執教、工作,歷任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台北市文化局局長等。曾擔任逢甲大學建築系/室景系助理教授,著有《貓非貓:伸展在文字與攝影之間、藝術與文學之間》。 與談人 蔡佩烜:地家有限公司執行長,逢甲大學建築學院兼任助理教授,曾是佳佳西市場旅店品牌設計總監、執行長及小鳥衣衣服裝品牌創辦人,近年創立「窖地家食堂」料理,共食餐桌藝文共生實驗藝術策展人,從事空間設計、文創、策展等工作,推廣「台味」及台灣在地文化。 Andy:本名成三灝,十六歲在茶餐廳打工學廚,十九歲來台就學,台中朝陽科技大學建築系畢業,九月茶餐廳老闆,通過辦市集、活動聯繫在台港人情誼,以「港味」連結台灣或不同國家新住民。 各大有聲平台同步上架 Apple Podcasts: https://reurl.cc/edxnWm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7iDYf9Dklm5pSrG5TLhPbS Soundon: https://player.soundon.fm/p/ourcity KKBOX: https://podcast.kkbox.com/tw/channel/OnKXC3cyyTVG0DWOGF 官網 https://heartwave.com.tw/hkstory/ 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hsinpeivoice/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years ago
56 minutes

我城與我們—港情港事
EP9|藝地生根─海浪聲下的台港藝話 ft. 李韻儀 X 謝斐
星期五的夜晚,我們要先恭喜「我城與我們—港情港事」的好朋友陳慧老師以《弟弟》一書獲得2023臺灣文學獎「金典獎」! 想聽聽陳慧老師如何談她的中山條通生活與城市觀察,以及她寫弟弟的心情嗎?歡迎到港情港事平台收聽《EP07 | 落腳台北,散步在台港城市與咖啡文化─她在中山區條通寫作 ft. 陳慧》。 10、11月也是非常精彩的一個月,我們經歷了第30屆ART Taipei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10/20-10/23), 這是亞洲唯一一個 連疫情都沒有停辦的這個博覽會;台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陸委會主辦的「香港映像 - 2023 香港特別放映」影展(10/20-10/22);2023第30屆「台灣國際女性影展」(10/12-10/22);也將在11月迎接2023年北美館主辦的第13屆《台北雙年展》! 在這個藝術之島、藝術迸發的2023年尾,我們邀請到來自東海岸的藝術策展人李韻儀與香港的藝術家謝斐來接受專訪。李韻儀長期在東海岸通過藝術策展、紀錄與論述,推動原住民當代藝術發展,也通過藝術結合多元議題發聲。謝斐是香港藝術工作者,擅長新媒體創作和水墨畫。 本集通過兩位台港藝術工作者的對話,感受到東海岸的多樣性生命力,也感受到香港的蓬勃創生力。透過對談,我們不但感受到藝術的海浪,也能聽到藝術如何結合議題的有趣思考唷。就讓我們一起來聆聽《EP9|藝地生根─海浪聲下的台港藝話 ft. 李韻儀X謝斐》吧! 一小時精彩主題 1. 來賓介紹 [00:00 - 03:03] 2. 移居到東海岸—韻儀的選擇 [03:03 - 06:03] 3. 工作的遊牧民族—謝斐的工人生活體驗 [06:03 - 09:55] 4. 忠於自我選擇—韻儀的求學堅持 [09:55 - 12:24] 5. 東海岸的多樣性力量 [12:04 - 18:01] 6 謝斐求學與教書生涯中看見的香港社會運動與觀察 [18:01 - 24:40] 7如何思考這20年大型藝術活動的改變? [24:40 - 34:07] 8. 東海岸藝術家朋友的特質? [34:07 - 37:44] 9. 香港藝術家朋友的特質和來台後的轉變? [37:44 - 40:27] 10.東海岸藝文工作者近20年的改變 [40:27 - 45:07] 11. 如何思考藝術村和藝術家的工作室 [45:07 - 46:42] 12. 遷徙自由的下一步 [46:42 - 46:42] 13. 第五道浪:我們在藝術上追求什麼樣的核心價值?[50:30 - 46:42] ……………………………………………………………………………………………… 主持人:謝佩霓 藝評家、策展人、文合會召集人,曾於亞、歐、美、非各洲求學、執教、工作,歷任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台北市文化局局長等。曾擔任逢甲大學建築系/室景系助理教授,著有《貓非貓:伸展在文字與攝影之間、藝術與文學之間》。 與談人 李韻儀:獨立策展人,女妖在說畫藝廊營運者,主要研究領域為臺灣原住民當代藝術發展,2001年為蒐集論文資料而移居臺東,十餘年來致力於臺灣東海岸視覺藝術創作發展的紀錄、觀察與論述,著有《紮根於流動中的邊界敘事:臺東都蘭藝術聚落故事》(2022)等書,近年重要策展包括《東海岸大地藝術節》,臺東美術館策展《邊界都蘭~想像與實踐》。 謝斐:畢業於中文大學建築學士、香港中文大學藝術文學碩士,現正修讀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文化資產與藝術創新博士班。曾獲「2022集保結算所當代藝術賞」優勝獎,2018年大華銀行年度最佳水墨藝術獎,並前往紐約Flux Factory進行駐村藝術交流。謝斐曾從事過很多不同類型的工作,包括校工、代課老師、設計師、保安、紥鐵工人等等,創作上喜歡運用鮮見、奇怪的媒介。認為藝術和做人一樣,有著無限的可能性。 各大有聲平台同步上架 Apple Podcasts: https://reurl.cc/edxnWm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7iDYf9Dklm5pSrG5TLhPbS Soundon: https://player.soundon.fm/p/ourcity KKBOX: https://podcast.kkbox.com/tw/channel/OnKXC3cyyTVG0DWOGF 官網 https://heartwave.com.tw/hkstory/ 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hsinpeivoice/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years ago
58 minutes

我城與我們—港情港事
EP08 I一餅解鄉愁─談漢餅文化推廣 ft.李雄慶
本週最新一集Podcast邀請到百年知名傳統漢餅店舊振南的第四代傳人李雄慶董事長。董事長致力於漢餅文化的推廣,在這一集中他將分享漢餅文化的特色及美學,舊振南如何思考漢餅的傳承,以及台港漢餅的不同,同時也談談傳統糕餅產業如何在快速變遷的時代裡及時轉型與推廣。想了解漢餅文化的趕快聽起來唷,現在就點「我城與我們—港情港事」《EP08 I一餅解鄉愁─談漢餅文化推廣 ft.李雄慶》吧! 一小時精彩主題 1 .來賓介紹[00:00 – 01:59] 2. 接下舊振南的機緣[02:00 – 08:40] 3. 如何讓漢餅與時俱進? [08:40 – 17:07] 4. 漢餅到了香港之後[17:08 – 19:30] 5. 台港漢餅的不同?[19:31 – 26:20] 6. 漢餅保存方式[26:21 – 29:10] 7. 到香港會買什麼漢餅?[29:11 – 30:58] 8. 節能減碳與精緻包裝的思考[30:59 – 36:53] 9. 漢餅與藝術的結合:《漢餅》全球首本中英文漢餅文化書[36:54 – 41:40] 10. 傳承台灣餅業,驚艷香港飲食文化[41:40 – 50:04] ……………………………………………. 嘉賓簡介 主持人:謝佩霓 藝評家、策展人、文合會召集人,曾於亞、歐、美、非各洲求學、執教、工作,歷任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台北市文化局局長等。曾擔任逢甲大學建築系/室景系助理教授,著有《貓非貓:伸展在文字與攝影之間、藝術與文學之間》。 與談人:李雄慶 台灣知名傳統餅店舊振南第四代傳人,於1996年接掌董座。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經營碩士班畢業、2006年榮獲國立中山大學傑出校友、2020年獲頒國立中山大學名譽管理學博士。 各大有聲平台同步上架 Apple Podcasts: https://reurl.cc/edxnWm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7iDYf9Dklm5pSrG5TLhPbS Soundon: https://player.soundon.fm/p/ourcity KKBOX: https://podcast.kkbox.com/tw/channel/OnKXC3cyyTVG0DWOGF 官網 https://heartwave.com.tw/hkstory/ 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hsinpeivoice/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years ago
50 minutes

我城與我們—港情港事
EP07 I在當代劇場唱大戲─台港習藝人跨域對談 ft. 袁學慧 X 鄭尹真
各位聽友晚安, 又到了星期五之約,今天也是香港影展初登場,祝福大家有個愉快的影展假期。有了好看的電影,是不是也很想來個戲曲之夜,感受傳統戲曲與當代劇場交會的魅力呢? 本週最新一集Podcast邀請到戲曲表演工作者袁學慧和鄭尹真。袁學慧和鄭尹真戲劇學養非常特別,兩人都是一邊受傳統戲曲訓練,一邊在當代實驗劇場創作表演的劇場工作者,本集節目從兩人的傳統戲曲學養談起,再進一步談傳統戲曲與實驗劇場的結合、台港戲劇發展的差異,以及不同劇種的身段和語言奧妙,通過兩位的分享,我們也彷彿來到了戲台前,感受學藝人對戲曲的珍愛,還有全力以赴的努力!尤其兩位表演者好聽的聲音,透過錄音更感受到說戲的美妙,你還在猶豫嗎?趕快找個美好時光,點開連結聽起來「我城與我們—港情港事」《EP07 I在當代劇場唱大戲─台港習藝人跨域對談 ft. 袁學慧X鄭尹真》吧! 一小時精彩主題 1.開場:介紹來賓,妳從哪裡來?[00:00 -00:47] 2. 學戲經歷:從現代到傳統,從傳統到現代 (南管、梨園、粵劇、歌仔戲!) [00:47 -09:41] 3. 南管—更悠緩的時間感! [09:41 -12:14] 4. 粵劇 —介於歌仔戲跟京劇中間的一個東西 ! [12:14 -16:02] 5. 怎麼走上學戲這條路?[16:02 -21:44] 6. 聽尹真和學慧談談戲曲如何與當代人同呼同吸[23:09 -29:34] 7. 南管時間感的當代性[29:34 -32:41] 8. 粵劇!用我們當代的語言去跟古人交朋友[32:41 -35:15] 9. 什麼?從拳書找戲曲身段! [35:15 -37:10] 10. 粵劇身段如何帶著整個景色在流動?[35:15 -38:30] 11.在當代劇場裡,學習不同戲種會有違和感嗎? [38:30 -41:16] 12. 妳得哭還是妳不得哭啊?[41:16 -45:46] 13. 從2030到2050年的想像 [45:46 -50:18] 14.台灣和香港的戲曲表演場所有哪些不同? [50:18 -55:50] ……………………………………………………………………………………… 主持人:謝佩霓 藝評家、策展人、文合會召集人,曾於亞、歐、美、非各洲求學、執教、工作,歷任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台北市文化局局長等。曾擔任逢甲大學建築系/室景系助理教授,著有《貓非貓:伸展在文字與攝影之間、藝術與文學之間》。 與談人— 鄭尹真:窮劇場藝術總監,劇場工作者,高雄人。2003年參與莎妹劇團演出,2007年加入江之翠劇場,習南管樂與梨園科步,並受學於團長周逸昌先生,曾赴泉州習梨園科步、南管唱曲、二絃與鑼仔拍,創作有《懶繡停針》、《忘身志》等。 袁學慧:香港人,十六七歲開始學粵劇,畢業於香港八和粵劇學院、香港中文大學,曾到南京和蘇州學崑曲,現為台灣大學戲劇研究系研究生。在台曾跟隨台灣重要的京劇梅派女伶魏海敏學習與工作,現問藝朱安麗、陳美蘭等老師。活躍於戲曲表演和推廣,自編自演、揉合粵劇與京劇的實驗劇《琵琶語》去年在台公演,入選台灣戲曲中心2022年戲曲夢工場演出系列。 Apple Podcasts: https://reurl.cc/edxnWm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7iDYf9Dklm5pSrG5TLhPbS Soundon: https://player.soundon.fm/p/ourcity KKBOX: https://podcast.kkbox.com/tw/channel/OnKXC3cyyTVG0DWOGF 官網 https://heartwave.com.tw/hkstory/ 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hsinpeivoice/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years ago
58 minutes

我城與我們—港情港事
EP06|落腳台北,散步在台港城市與咖啡文化—她在中山區條通寫作 ft. 陳慧
本週最新一集Podcast邀請到創作人陳慧,談談她對台港咖啡文化的觀察。陳慧2018年移居台灣,任教於北藝大電影創作學系,一開始住在關渡,之後搬到中山區,再搬到淡水,今年又再搬回中山區。她接受媒體訪問時提到,每個作客人都要找到一種進入新地方的方式,她喜歡在咖啡店寫作,「是這裡的咖啡店給了我一種『容納』的感覺——台灣好像容納了我。」她遊走在台北的不同地區,穿街走巷,找到了她的異鄉歸屬。這一集邀請陳慧來談談她眼中的大台北,談談她的香港與台灣的同異,以及城市帶給她的養分。 就讓我們一起來聆聽《EP6|落腳台北─她在中山區條通寫作 ft. 陳慧》吧! 一小時精彩主題 1. 來賓介紹【[00:00 - 02:50】 2. 陳慧談中山區的源起與區域景觀【[02:50 - 07:05】 3.陳慧眼中的中山區條通文化與香港的城市同異【[07:06 -12:15 】 4. 走進條通的天氣與生活【12:15 - 15:40】 5. 疫情後台港城市風貌的改變與台港咖啡館文化同異【15:40 - 26:30】 6.台北是一個很好散步的地方【26:30 - 28:33】 7.台港空間對年輕人的影響【28:33 - 31:26】 8. 台港群體生活和獨立性的觀察【31:26 - 35:53】 9.不是不枉此生,是不枉此行【35:53 - 38:30】 10.書寫小說《弟弟》的心路歷程【38:30 - 47:00】 11.像「貓」還是像「狗」?出走與不尋常【47:00 - 53:56】 12.「搞定它」,把它做好!【53:56 - 56:15】 ……………………………………………………………………………………………… 主持人:謝佩霓 藝評家、策展人、文合會召集人,曾於亞、歐、美、非各洲求學、執教、工作,歷任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台北市文化局局長等。曾擔任逢甲大學建築系/室景系助理教授,著有《貓非貓:伸展在文字與攝影之間、藝術與文學之間》。 與談人:陳慧 於香港出生、長大,受教育。從事電影、電視劇、舞台劇及小說創作多年,出版小說、散文二十餘本,去年在台灣出版小說《弟弟》,小說《拾香紀》獲第五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並有多篇中、短篇小說被改編為影視作品。近年移居台灣,創作短篇小說收錄於《孤絕之島:後疫情的我們》及《我台北,我街道2》。 各大有聲平台同步上架 Apple Podcasts: https://reurl.cc/edxnWm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7iDYf9Dklm5pSrG5TLhPbS Soundon: https://player.soundon.fm/p/ourcity KKBOX: https://podcast.kkbox.com/tw/channel/OnKXC3cyyTVG0DWOGF 官網 https://heartwave.com.tw/hkstory/ 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hsinpeivoice/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years ago
56 minutes

我城與我們—港情港事
EP05|黑幫電影與無厘頭—香港電影的怒與樂 ft. 蒲鋒
各位聽友晚安, 星期五來到,小犬颱風剛過境,這周末即將迎來台北詩歌節的閉幕式,雙十連假,大家都安排好節目了嗎?休息之餘,不妨來聽聽這周五的「我城與我們—港情港事」吧! 這周我們邀請大腕級的香港電影研究者蒲鋒老師,蒲峰老師從香港來到台灣帶著敏銳的台港觀察,要在一小時中暢談香港電影的變化與發展。 香港經典類型電影很多,香港的黑幫片和無厘頭電影為華語世界的觀眾所熟知和喜愛,這兩種類型電影更充份反映香港的時代精神。本集請蒲鋒老師從兩種類型電影出現,從歷史與社會的角度解析電影與時代的關連。 另一方面,台灣電影產業的發展路徑與香港不一樣,台灣電影經歷80-90年代的萎縮,近年出現復興的趨勢,不乏叫好叫座的喜劇片和黑幫電影,本集也請蒲鋒老師談談對台灣電影的觀察,分析台港類型電影與電影明星養成的差異,分析台港電影的未來。 就讓我們一起來聆聽《EP5|黑幫電影與無厘頭—香港電影的怒與樂 ft. 蒲鋒》 一小時精彩主題 1.來賓介紹:蒲峰老師與「電光影裡的書店」【00:00- 03:30】 2.什麼契機決定放下一切離開香港,為什麼選擇台灣?【03:30-05:45】 3.香港的黃金歲月的類型電影大概有幾類?從功夫電影與黑幫電影談起【03:30-05:45】 4.談武打電影的發展史:超越人類的體能【08:59-08:38】 5.成龍與香港武打電影:結合京劇的武術【08:59-08:38】 6. 電影裡結合各方武術的的香港功夫:從整技談起【12:28-13:26】 7.武打明星結合文藝片與香港槍戰片【12:28-13:26】 8.功夫電影與武俠電影的分別,以及功夫片明星與武俠片明星的不同【12:28-13:26】 9.香港槍戰片的源起和發展【12:28-13:26】 10.好萊塢西部片和香港槍戰片的不同【17:53-19:10】 11.日本電影對香港功夫電影的影響:從黑澤明柔道電影《姿三四郎》談起【17:53-19:10】 12.日本黑幫與武士電影【20:51-21:55】 13.香港電影可以反映社會現實嗎?從《英雄本色》如何觸動人心談起【13.21:55-24:26】 14.時代流動:香港電影的自由與台灣電影反過來提供的自由【24:26- 26:47】 15.香港還有機會塑造小人物的英雄嗎?香港電影市場在哪裡?【26:48-29:38】 16.台港電影與大都會、農村空間的關係【29:38- 33:18】 17.台港黑幫電影裡的大哥、二哥電影【29:38- 33:18】 18.香港的法庭電影與警匪電影【36:55-40:29】 19.香港演員與台灣演員的不同:從梁朝偉無線演員訓練班、黃秋生演藝學院、張國榮天才缽演員談起【40:30- 44:22】 20.香港無厘頭電影:周星馳開創無厘頭文化【44:23-48:55】 21.香港電影裡的俗語【48:56-51: 02】 22.台灣電影成為電影產業中心的可能?【51: 02- 53:42】 23.談談2023即將展開的香港電影節【53: 43- 53:42】 ……………………………………………………………………………………………… 嘉賓簡介 主持人:謝佩霓 藝評家、策展人、文合會召集人,曾於亞、歐、美、非各洲求學、執教、工作,歷任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台北市文化局局長等。曾擔任逢甲大學建築系/室景系助理教授,著有《貓非貓:伸展在文字與攝影之間、藝術與文學之間》。 與談嘉賓:蒲鋒 影評人、電影歷史研究者,曾任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及香港電影資料館研究主任。2018年移居台灣,曾開設電影主題書店「電光影裡書店」。著有《無惡不作――香港黑幫電影的肌理脈絡》(2022),《閒尋舊蹤跡:華語文藝電影源流考》(2022)、《電光影裡斬春風――剖析武俠片的肌理脈絡》(2010)等,編有《禁不了的香港電影》(2021)《香港電影導演大全1914-1978》、《群芳譜――當代香港電影女星》、《江湖路冷――香港黑幫電影研究》等。 收聽平台 Apple Podcasts: https://reurl.cc/edxnWm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7iDYf9Dklm5pSrG5TLhPbS Soundon: https://player.soundon.fm/p/ourcity KKBOX: https://podcast.kkbox.com/tw/channel/OnKXC3cyyTVG0DWOGF 官網 https://heartwave.com.tw/hkstory/ 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hsinpeivoice/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years ago
57 minutes

我城與我們—港情港事
EP04 I 隱藏版的香港─台港山林與自然書寫 ft 劉克襄
各位聽友晚安, 又到了星期五之約,適逢中秋,先祝大家中秋節快樂,月圓人團圓! 這一集我們邀請了台灣重要的自然書寫作家劉克襄,劉克襄老師多年在台灣山徑古道記錄地貌與生態,2006年,他第一次在香港行山,此後陸陸續續走遍香港的山徑古道,並於2014年出版重要著作《四分之三的香港》,此書不只讓讀者看到他對香港郊山的喜愛,也讓讀者看到另一種樣貌的香港。這一集節目希望能讓觀眾從歷史與自然的角度認識香港,同時也談談台港登山文化的不同,自然書寫與本土性的關係。 在節目中我們感受到老師對自然的喜愛,如何帶著台灣經驗回到香港,繼續書寫下香港的山林步道,也在訪談中聽見香港的修路工人如何成為城市藝術家與台港正努力的手作步道經驗。想聽聽老師在台港爬山人中看到的山林視角嗎?今年70歲的登山生活家、認為自己是永遠17歲少年的劉克襄老師,將給我們一個不一樣的台港山林。 這些精采的訪談都在今晚的《EP04 I 隱藏版的香港─劉克襄談香港與自然書寫》唷,歡迎大家收聽 不可思議的一小時重點— 1.來賓介紹—歡迎劉克襄老師[00:00 - 03:20] 2.為什麼喜歡騎鐵馬?[03:20 - 05:07] 3. 2006到香港爬山的緣起:台北超前部署的經驗,運用到香港[08:16 - 09:45] 4.香港山勢漫談[08:16 - 09:45] 5.一次驚險的經驗:香港馬鞍山[09:45 - 15:29] 6. 從修路談起香港步道的管理[15:29 - 17:35] 7.英國踏查香港造就的行島路徑[17:35 - 19:58] 8.從香港帶回台灣的大眾郊野路徑體驗[19:58 - 21:40] 9.香港圖書館裡的地理匯報[21:40 - 23:15] 10. John Thompson、愛丁堡人馬雅各醫生與《四分之三的香港》的壯遊[23:15 - 24:50] 11. 千里步道與香港郊野公園的工班:修路工人是藝術師![24:50 - 29:27] 12. 香港每一個郊野公園管理處都是一個修路博物館![29:27 - 31:09] 13.粵語「行山」裡的價值觀?[31:09 - 34:59] 14.香港離島的風情[35:00 - 36:17] 15.年輕人對壯遊越來越無感?[36:17 - 38:17] 16.永續田園可能?從香港荔枝窩400年文化遺產老村談起[38:17 - 40:17] 17.從荔枝窩看壯遊的風景[40:17 - 42:26] 18.港台對植物使用方式的不同對照,以及記憶消失後遺忘的使(食)用方式[42:26 - 44:20] 19.還會重訪香港嗎?從最後一次荔枝窩分別談起[44:20 - 49:47] 20.心心念念香港的稻米、永續農業與自然書寫[49:48 - 53:30] 21.我喜歡當一個不斷探索的人:永遠17歲的心境[53:30 - 56:00] ………………………………………………………………………………… 主持人:謝佩霓 藝評家、策展人、文合會召集人,曾於亞、歐、美、非各洲求學、執教、工作,歷任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台北市文化局局長等。曾擔任逢甲大學建築系/室景系助理教授,著有《貓非貓:伸展在文字與攝影之間、藝術與文學之間》 與談來賓:劉克襄 台灣詩人、作家、自然觀察解說員,曾任中央通訊社董事長。臉書自序寫道:喜歡走路,在多年的創作過程裡,不斷摸索各種自然寫作文類和地方風物題材。出版有散文:《十五顆小行星》、《四分之三的香港》、《裡台灣》、《虎地貓》、《早安,自然選修課》,新作《小站也有遠方》等。 收聽平台 Apple Podcasts: https://reurl.cc/edxnWm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7iDYf9Dklm5pSrG5TLhPbS Soundon: https://player.soundon.fm/p/ourcity KKBOX: https://podcast.kkbox.com/tw/channel/OnKXC3cyyTVG0DWOGF 官網 https://heartwave.com.tw/hkstory/ 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hsinpeivoice/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years ago
56 minutes

我城與我們—港情港事
EP03 I 迷宮世界—走進台港推理與科幻小說的階梯 ft. 譚劍X冬陽
各位聽友晚安, 星期五之約總是令人期待,這一集我們邀請了前不久正好來台灣文學基地駐村的作家譚劍,和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理事長冬陽,與主持人謝佩霓展開了一場長長的推理之路遠征探索。 這將是一場不容錯過的科幻與推理迷聆聽盛宴,也是不得其門而入的聽友們對台港類型文學一個很好入手的機會。 從怪盜亞森羅蘋、福爾摩斯之後,推理和科幻又走了很長的一段路。節目中我們聽到科幻如何隨著時代慢慢成為寫實小說,而推理與科幻結合之後又如何成為影視寵兒。 身為一位資深推理作家,譚劍非常直接地說著「我的作品沒有考慮文學性!」他希望的是作者能一頁一頁的讀下去。恰恰是這樣一句話透露出譚劍的香港精神,非常務實、直接地在生活場中展現才華!也巧妙呼應老師在節目中談到的一句香港話「執生」,為了生活很靈活地應變。然而譚劍老師願意為了女性的生存、父權下的不平而醞釀出《姓司武的都得死》,這又是另一種作家情深。 而冬陽則提到推理與科幻等類型小說的薪傳可能,那種當金庸、倪匡年輕人都已慢慢不再看,但傳承者卻隱隱約約以文學之筆繼續寫下科幻之魂的一世代燃燒,頗有成者不必在王,而接續者永在的豪情史觀。 佩霓老師也指出西方作家柯南道爾、克里斯蒂的作品,看到英國文化的背景,那麼港台的推理與科幻小說與在地性又如何連結呢?透由譚劍老師講他如何以台南為背景寫《貓語人》故事,我們也看到地景文化如何再次影響作家寫出不同的故事層次;而香港人重視程序與邏輯的做事方式,也影響了他的推理寫作。 這些精采的訪談都在今晚的《EP03 I 迷宮世界—走進台港推理與科幻小說的階梯 ft. 譚劍X冬陽》,歡迎大家收聽 1.來賓介紹[00:00 - 03:12] 2.筆名的由來與如何認識[03:12 - 05:08] 3. 為什麼寫《姓司武的都得死》? [03:12 - 10:00] 4. 寫作時的狀態 [10:00 - 11:23] 5. 科幻小說和推理小說差別在哪裡 ? [11:24 - 15:17] 6. 科幻與推理應用到影視上[15:17 - 16:20] 7. 受張系國老師的影響: 故事的核心[16:21 - 19:17] 8. 如何看待推理小說的在地性? [19:18 - 27:32] 9. 如何拿捏推理與文學性? [27:32 - 30:10] 10. 推理必須符合邏輯[30:10 - 33:32] 11. 香港講執生[33:32 - 37:07] 12. 台港推理小說的差異[37:07 - 39:54] 13. 經典的意義[39:54 - 43:38] 14. 執生與魯蛇[43:39 - 49:41] …………………………………………………………………………………………… 冬陽:現任社團法人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理事長,復興電台「偵探推理俱樂部」節目主持人,Readmoo閱讀最前線「冬陽一直推」專欄作家,長期撰寫推理小說導讀、解說、評論與推薦。曾任城邦出版集團馬可孛羅出版副總編輯、讀書共和國集團讀癮出版副總編輯,熟悉推理類型、文學小說以及科普領域出版。 譚劍:香港小說作家,創作橫跨科幻、奇幻、推理和純文學,最新力作《姓司武的都得死》於八月底由蓋亞文化出版,九月在台灣文學基地駐村,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國際會員。得獎記錄包括:結合人工智能和香港文化的長篇科幻小說《人形軟體》獲得首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長篇小說獎金獎,探討未來科技與七宗罪的《黑夜旋律》入圍「九歌30長篇小說獎」,科幻武俠短篇小說〈斷章〉獲選入《華文文學百年選.香港卷2:小說》,以台南文化為背景的奇幻小說《貓語人》系列入選台灣文化部一零七年「年度推薦改編劇本書」。 Apple Podcasts: https://reurl.cc/edxnWm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7iDYf9Dklm5pSrG5TLhPbS Soundon: https://player.soundon.fm/p/ourcity KKBOX: https://podcast.kkbox.com/tw/channel/OnKXC3cyyTVG0DWOGF 官網 https://heartwave.com.tw/hkstory/ 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hsinpeivoice/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years ago
49 minutes

我城與我們—港情港事
EP02 I 越境漂流─詩的城市遷移 ft. 廖偉棠X曹疏影
各位聽眾朋友晚安, 又到了可愛的星期五相約,這周我們要來聽兩位來自異鄉的詩人,在他們不斷遷徙的生活中,特殊的台港視角與飄浪詩意。他們是一對夫妻檔,廖偉棠與曹疏影。 詩人曹疏影在哈爾濱出生,在北京求學,曾在香港及義大利生活,廖偉棠廣東出生,移民香港,視香港為鄉,2018年與太太曹疏影移居台灣。兩夫妻在不同城市寫詩,用詩的眼光觀察不同城市的浮光掠影。我們在這一集將會談不斷遷移的詩人,詩之於安身,之於家庭,之於生活,到底是什麼? 在這集台港文化裡我們聽到詩人對於語言的深愛,身為詩人如何相互影響、如何在婚姻中教養子女,而孩子如何說赤子之心說著:「我們一家都是詩人好不好?」聽到他們如何看待詩人的身分和對語言的珍重,看到這樣一段時間後就會想要啟程的兩位詩人,背後是怎麼蕩氣迴腸的世界靈魂! 更多精彩的內容都在今晚7 點「我城與我們—港情港事」podcast,敬請收聽。 …………………………………………………………………………………………………………….. 廖偉棠:香港詩人、作家、攝影家,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學跨域創作所客座副教授。1975年生於廣東省,1997年移居香港,後曾旅居北京5年,2018年移居台灣。作品包括詩集、散文集、攝影集及小說集。曾獲香港文學雙年獎,台灣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等,香港藝術發展獎2012年度最佳藝術家(文學)。 曹疏影:哈爾濱出生,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專業學士、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碩士,曾於義大利佩魯賈(Perugia)進修義大利語,2005年移居香港,現居台灣,任職《端傳媒》。作品包括詩集、散文集、遊記、童話集等。曾獲香港文學雙年獎、香港中文文學獎、中國時報文學獎、劉麗安詩歌獎。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years ago
1 hour 1 minute

我城與我們—港情港事
香港作家西西在名著《我城》寫下對香港的愛,《我城》從1975年連載開始,從此成為香港的符碼。如果說《我城》是香港過去的城市傳記,那麼她在80年代之後書寫的《浮城誌異》,如今讀來,更像是對今天香港的寓言。在西西筆下,香港是一座充滿愛,也充滿矛盾的城市,無疑她是對的。 臺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委製,心陪有聲製播,謝佩霓主持,二十場台港文化深入對談,以文學、音樂、電影、藝術、城市學五大單元,深入探討台港文化、走進大城小巷中的民生趣味。帶來二十場意猶未盡的台港故事。 2023年8月31日開篇登場, 9月8日起每周五晚間七點,各大平台陸續推出 現在就點「心陪有聲」官網、粉專,搜尋「港情港事」,最新資訊更新中 官網:https://heartwave.com.tw/hkstory/ 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hsinpeivoice/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