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由 癌症關懷基金會 董事長 陳月卿 邀請 永和耕莘醫院 神經內科 方識欽 醫師,探討人生的「第二人生」課題。
面對年齡增長,許多人擔憂記憶力退化或罹患失智症。方醫師指出,短期記憶的海馬迴約在60歲會萎縮,但只要學會「整理」大腦、為腦袋清倉,功能仍夠用。整理的方法包含「輸出」資訊,如將事情講得有頭有尾或進行文字輸出(寫作、口述)。
方醫師觀察到退休後沒事做可能導致「人生空乏症」,找不到第二人生的意義與目標。他解釋,上天賦予人類和虎鯨有退休生活,目的在於「有助於群體」,將小我轉為大我。這意味著人生應從注重自我肯定與成就的「多巴胺人生」(愛取有、貪嗔痴) 轉向與環境融合、更具同理心(共感性)的「血清素人生」。
進入第二人生,應放下強烈的自我意識與危機意識,實行減法與整理。若有「三力」(權力、財力、能力),應分享出去做公益。生命是一場體驗,尤其要過「無我的體驗」,不斷嘗試過去沒做過的新事物,為宇宙大神蒐集體驗資訊。即使是癌友或經歷艱難治療的人,也能藉由放下自我、利他的心境,開啟有意義的第二人生。
方醫師結合了神經科學、心理學與佛學,為我們提供了經營第二人生的具體可行策略。您是否想進一步了解如何透過「極簡主義」 應用在知識和思考上,讓大腦從條列式轉向「圖像式思考」,以應對焦慮和幫助睡眠嗎?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