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Society & Culture
True Crime
History
Comedy
Education
Music
Health & Fitness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00:00 / 00:00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123/v4/77/aa/9a/77aa9a15-9219-a69b-5d19-5adc32e87b8a/mza_9775987789570360643.jpeg/600x600bb.jpg
涵靜清涼甘露雨
黃敏警
93 episodes
2 weeks ago
天帝教人生守則、基本經典與美滿人生的有機聯結。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Religion & Spirituality
RSS
All content for 涵靜清涼甘露雨 is the property of 黃敏警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天帝教人生守則、基本經典與美滿人生的有機聯結。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Religion & Spirituality
Episodes (20/93)
涵靜清涼甘露雨
省懺:大師反省自己,凡夫檢討別人
2025美國洛杉磯掌院正宗靜坐班上課錄音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3 weeks ago
1 hour 16 minutes

涵靜清涼甘露雨
廿字真經入門篇
美國洛杉磯掌院2025正宗靜坐班課程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3 weeks ago
1 hour 2 minutes

涵靜清涼甘露雨
大同真經與實踐 下
此係2025年複訓班上課錄音 何謂仁? 教綱.教旨:本教以生生不息,體天心之仁,親親仁民,仁民愛物為中心思想。 韓非子.解老: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惡人之有禍也。生心之所不能已也,非求其報也。故曰:「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 孟子.滕文公上: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是故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 鄭板橋:聰明難、糊塗尤難、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 稻盛和夫:敬天愛人 身心關係 教主曰。我心不凡。是心不凡。凡心所動。即曰無志。亦曰無定。以喻云爾。心者神聖。亦即君子。身者愚凡。即為小人。是屑以智心而為志。智思伸。屑惟倍。智思屈。屑者藏。是進則遠。是遠則捲。是即色。 天人教主說:「當人心不甘隨俗浮沈的時候,等於已脫離凡俗的格局;但凡心一動,希聖希賢的定志立時消失無蹤。打個比方來說吧,聖潔的本心一如居上位的高貴君子,蠢動的肉身則如處下位的平庸小人。若是人心向善,凡軀自然亦步亦趨,隨之奮鬥;反之,若本性退藏不顯,則凡軀必然恣意為惡。換言之,電子體一旦得寸進尺,和子必然退隱;電子體的慾望如果消歇,清淨的本性就有望回歸,作主當家。這個電子體實即佛家所謂的『色』。 以形以思。皆有所思。 禮記: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馬斯洛心理需求層次圖 大同者,自夫心氣 教主曰。心氣相志。心志以道。是氣曰道。心志以厲。是氣曰厲。心志以昏。是氣曰昏。氣志心神。是以不清是心。不寧是心。其宰是心。即心是神。 天人教主答道:「心與氣向來息息相關。如果心念合道,那麼其人必然具足一身的道氣;若是起心動念全屬凶惡,那當然就是一身戾氣;至於隨俗浮沈的人,其氣自然是昏沈散亂的。一言以蔽之,人身之氣全由心神主導。因此天不清,地不寧,根源都在人心不正。易言之,最大的關鍵在人心。心才是真正的主宰。」 《聖經》:你要保守你的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 心與氣 而我人生。志心而生氣。以別至勢至利。止心則氣祥。慾潔而氣臻。凝於太空。是分平善劫惡是謂云。 人的生命如果是和子主導,隨著凡心死,道心生,必然可以養出一身浩然正氣,迥異於電子體主導的日趨勢利。凡心止息,心氣自然祥和;慾望潔淨,沛然莫之能禦的正氣必可直沖太空,凝聚成祥瑞的大氣。所謂積善至於昇平,聚惡召來劫難,其機轉如此!」 平善劫惡:個人→群體 〈修心偈〉: 心好命又好,富貴直到老。 命好心不好,福變為禍兆。 心好命不好,禍轉為福報。 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貧夭。 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 命實造於心,吉凶惟人召。 信命不修心,陰陽恐虛矯。 修心一聽命,天地自相保。 印光大師:果能依之行,則命自我作,福自我求,造化之權,不歸於天地鬼神矣。 云何靜心潔意。 曰。心波意潮。波患潮頻。靜波而澄潮汐。潔慾是若寡動。以靜潔心意。可於入道修氣。 《奮鬬真經》:「潔滌」 師尊:涵靜 《道德經講義》:聖人之心,靜以涵萬物之理,而幽深莫測;動以妙萬物之用,而時措無窮。 聖訓:靜是把一切放下,心不妄動。 崇仁教主問:「那麼什麼叫定靜自心,潔淨意念呢?」 天人教主說:「心念恰似潮浪,水域最忌潮浪不時翻湧。一旦心念澄清,自然波瀾不興。潔淨慾望,少思少慮,日久心靜而意潔,便可邁進修道大門,修養正氣了。」 云何克心斂意。 制心強名。若名勉強。以頑石不璞。飾彫是成。斂意剋化。日省日惕。進修定氣。 《奮鬬真經》:「強制」 「那麼什麼又叫克制自心,檢束意念呢?」 「克心斂意,實即『勉強』的另類說法。未經調伏的念想宛如頑石璞玉,必經雕琢整飭始能成器。透過刻意的反省惕厲,約束意念的起伏,化除執念妄念,日久功成,心氣漸穩,便可更上一層樓了。 (滌心正意) 歲積垢明。無鏡無色。以見無見。心意志奠。可與養氣。 莊子.應帝王:至人之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不將不迎:或者提起,或者放下。 自大與自卑 佛洛依德 攻擊的本能 經由持續不斷的反躬內省,宿昔累積的汙垢逐漸滌淨,心性逐漸清明。行走於滾滾紅塵之中,於種種的誘惑漸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工夫,若再輔以發大願、立大志,便能涵養正氣了。 李二曲〈傳心錄〉 最上道理只在最下處修。不必騖高遠,說精微,談道學,論性命;但就日用常行,極淺極近處做起。 須整頓精神,中常惺惺,一言一動,並須體察,必使言無妄發,行無妄動。 暗室屋漏,一如大庭廣眾之中,表裡精粗,無一或苟。明,可以對人對天;幽,可以質鬼質神。如是則潔淨透脫,始可言功。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month ago
1 hour 27 minutes

涵靜清涼甘露雨
大同真經與實踐 上
大同真經與實踐 上 2025複訓班上課錄音 再次感謝天人訓練團,課程設計將經典與生活實踐結合! 錄音檔中上課前與學員的親和,未必與經典內容相關,但有特殊情味,後製時因此保留。 大同的指涉:宗教大同、聖凡大同、天人大同 大道無興替。無原隰。無畛域。旨教咸曰。五教大同。復曰。宗教大同。源係帝衍無宗云。是進聖凡大同。達天人大同。 譯文: 宇宙真道無所謂興衰,無所謂高下,更無所謂地域之分。是以歷來上帝的教化,始終高唱五教大同或宗教大同。因為所有應世興昌的教主都是領上帝御旨下凡救世,最高的源頭仍在上帝,就本質來說,根本沒有宗派之分。由此逐漸推進聖凡大同,以至天人大同。 概述:大同真經的重點 一、天帝教重來人間 《廿字真經》:運轉上會。咸賴至宗。 《大同真經》:靡有力神。斯窮真厄。 二、天帝教的時代使命 今我天人。乃命所膺。以王黃漢以佈興…濟覆邦絕世之厄。 迴向文:同了三期朝聖躬 三、天帝教的終極目標 幸我天人。以宏聖負。克厥教化。以振啟蒙。…大同雄雄。是召芸生。 迴向文:天人大同頌法華。 四、大同的進路 大同之術。導心順氣。以為箴良。…無矜無爭。惟仁無讓。致和至和。澄化清平。萬象正倫。老老慈慈。以睦神穆。以沕事物。大同有兆。 譯文:建立大同世界最好的指導方針,不外乎導正人心歸向,使正氣在人間通行無礙。… 無有驕慢,也無有爭端,只有當仁不讓。心氣和順,因此人間和樂融融,陰霾化盡,萬物各安其位。人不僅能夠親其所親,愛其所愛,更能推己及人,敬老憐幼,進而以敬天愛人之心,窮究宇宙真理,這就隱然有了大同世界的雛型了。 《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五、大同與心氣的關係 大同者。自夫心氣。氣定心寧。無矜無忤。乃云斯進。 譯文:崇仁帝師說道:「呀,大同世界原來是肇因於心氣的轉變。心境安寧,心氣自定;不貢高,不逆天而行,就有可能進入大同的美好境地了。」 凡有一切心。心神定氣神。曾觀盡如是。淨潔以致清。氣清臻祥藹。大同是可登。大道比天下。干動景象春。 譯文:如果所有的人心都能靜定,自然可以引動大氣趨於安定。古往今來,天地寧清都肇因於心氣的調和。因為心清則氣清,一旦人間氣場清淨,天地自能趨向祥和,大同世界自然可以到來。屆時大道流通,大地回春。 六、修持之方:潔慾,非絕慾 心清務慾潔。氣清務心潔。繩準其慾。規方其心。長存其輕清之氣。昇鴻於天。一生一祥。芸生凝祥。維於四極。繼於宇宙。無志之氣不生。劫亂焉萌。是斯者。可云清寧。可進大同。 譯文:所以說若要心思清明,必先淨化貪慾;欲求心氣寧清,必先耕耘心田。時時檢視自己的慾望,刻刻不忘規範起心動念,長養祥和的正氣,自能使這股清輕之氣騰升太空,化戾徵祥。 一個善念可以發射出一股祥和的正氣,凝聚眾生的祥和之氣,不但可以安定四方,更能拓及到大空,接引大空的正氣,調和氣場。只要悖反天心的邪氣不在人間生起,劫氛亦無從作祟,自然天清地寧,逐漸趨近大同世界。 廿字真經:以茲箴規。而藩人心。滌塵見性。日月光明。浩然正氣。沖塞太虛。朗朗無翳。景氣長春。康同邁進。天地永新。 以廿字作為規戒,檢束一言一行,乃至起心動念,滌淨外境的染著,還我燦爛如日月的本來自性。至大至剛的浩然正氣沖塞天地,沛然莫之能禦的正氣遍滿,大地回春,逐漸由小康邁向大同,萬物各得其所。 七、煉心之方:五心五意 靜心潔意。克心斂意。滌心正意。定心凝意。修心養意。 奮鬬真經:正脩身心。潔滌強制。振己奮鬬。 八、天帝之教的起點與內涵 華旦佈真傳 治濟漢裔。漫延西東。 身心關係 教主曰。我心不凡。是心不凡。凡心所動。即曰無志。亦曰無定。以喻云爾。心者神聖。亦即君子。身者愚凡。即為小人。是屑以智心而為志。智思伸。屑惟倍。智思屈。屑者藏。是進則遠。是遠則捲。是即色。 天人教主說:「當人心不甘隨俗浮沈的時候,等於已脫離凡俗的格局;但凡心一動,希聖希賢的定志立時消失無蹤。打個比方來說吧,聖潔的本心一如居上位的高貴君子,蠢動的肉身則如處下位的平庸小人。若是人心向善,凡軀自然亦步亦趨,隨之奮鬥;反之,若本性退藏不顯,則凡軀必然恣意為惡。換言之,電子體一旦得寸進尺,和子必然退隱;電子體的慾望如果消歇,清淨的本性就有望回歸,作主當家。這個電子體實即佛家所謂的『色』。 以形以思。皆有所思。 禮記: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大同者,自夫心氣 教主曰。心氣相志。心志以道。是氣曰道。心志以厲。是氣曰厲。心志以昏。是氣曰昏。氣志心神。是以不清是心。不寧是心。其宰是心。即心是神。 天人教主答道:「心與氣向來息息相關。如果心念合道,那麼其人必然具足一身的道氣;若是起心動念全屬凶惡,那當然就是一身戾氣;至於隨俗浮沈的人,其氣自然是昏沈散亂的。一言以蔽之,人身之氣全由心神主導。因此天不清,地不寧,根源都在人心不正。易言之,最大的關鍵在人心。心才是真正的主宰。」 《聖經》:你要保守你的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 心與氣 而我人生。志心而生氣。以別至勢至利。止心則氣祥。慾潔而氣臻。凝於太空。是分平善劫惡是謂云。 人的生命如果是和子主導,隨著凡心死,道心生,必然可以養出一身浩然正氣,迥異於電子體主導的日趨勢利。凡心止息,心氣自然祥和;慾望潔淨,沛然莫之能禦的正氣必可直沖太空,凝聚成祥瑞的大氣。所謂積善至於昇平,聚惡召來劫難,其機轉如此!」 平善劫惡:個人→群體 〈修心偈〉: 心好命又好,富貴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變為禍兆。 心好命不好,禍轉為福報。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貧夭。 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實造於心,吉凶惟人召。 信命不修心,陰陽恐虛矯。修心一聽命,天地自相保。 印光大師:果能依之行,則命自我作,福自我求,造化之權,不歸於天地鬼神矣。 何謂仁? 教綱.教旨:本教以生生不息,體天心之仁,親親仁民,仁民愛物為中心思想。 韓非子.解老: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惡人之有禍也。生心之所不能已也,非求其報也。故曰:「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 孟子.滕文公上: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是故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 鄭板橋:聰明難、糊塗尤難、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 稻盛和夫:敬天愛人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months ago
1 hour 31 minutes

涵靜清涼甘露雨
平等真經與實踐 下
分:上下平等(人) 啟云。是資上下。云何平等。 教主曰。惟秉天資。資無次倫。天降平等。于天民。若其官肢。微至體膚。藏及內體。未袒生而知。生而富。生與祜。生與資。是性無陂亦無隰。是其大知。 越發越奮。惟進惟濯。圖名曰上。靡自神。勞自精。殆趨自汰。圖名曰下。 此惟人為。察資咸均。是名上下資平等。 崇道主宰提出疑問:「就現象界來看,資質明明就有高下之分,怎麼可能得出平等的結論呢?」 天人教主說:「因為所有的性靈都有天賜的稟賦,本無等級之分。天賦的資質可謂生而平等,從外在的五官四肢到全身肌膚,乃至內在的五臟六腑,一概都是平等的。人間世儘管有生來就悟性奇佳,或是富貴利達,或是福祿加身,或是左右逢源的,但最原初的本質實無高下之分,這是最為根本的準則。 能夠奮發向上,不斷精進,因而滌除和子的染著,即可向上提昇;反之,過度消耗精氣神,這是自甘墮落,自取滅亡。資質高下,取決於人為的造作。追本溯源,本原無二,因此說資質的上下平等。」 分:智愚平等(人) 賦性是等。喻若耘耕。或淺或深。淺者之發。即名曰智。深者之發。即名曰庸。薄其覆者。敏其長。潛其深者。緩其生。浮者根微。智多夭。泉者根壤。庸介壽。啟名遲遲。啟名懋懋。是資平等。原壤有別。智愚有差。云凡智庸資平等。 天賦原是平等無差的,就像作物,有的只需在淺淺的表層耕耘,有的卻得向深深的壤土紮根。入地較淺,生根發芽的時間相對較短,這是聰穎的智者;至於探向深深的大地,茁壯成長的時間相對漫長,這是世俗所謂的愚庸之輩。表土既淺,成長自然快速;覆蓋既厚,相對便顯得生長遲緩。但只要勤勉不懈,一樣可以開花結果——雖然時間要長得多。因此資質平等的說法絕對可以成立,差別只在落地的土壤深淺有別,因此外顯的智愚不一。但是總的來說,智者、庸者的根柢絕對是平等的。」 分:聖凡(天人)平等 《新境界6-1》:神者人也。人為靈之基,聖乃人修成。神聖無足畏懼,仙佛原非尊高,盡憑凡軀自我培養磨煉奮鬥超創而成,故曰:「聖凡平等!」 聖丈凡。凡基聖。比如陣兵壟師營。居高臨下。悉洞進退。是下蒞上。莫測高深。聖以為聖。設身為三。運幄支二。以媒明清。以介昏濁。云之睿通。云之聖明。 上聖原是由凡人修證而成,凡人即是成聖的根基。就像兩軍對峙,一旦掌握制高點,那麼居高臨下,自然對底下的動靜瞭若指掌;反過來說,從低處往上望,必然莫測高深,無從了解對方的底細。上聖高真之所以能夠分身無數,在天人兩界運籌帷幄,引導濁重的眾生昇向清輕的天界,所憑藉的就是超凡的德慧術知。 如何成聖? 實察斯人。比倫昧凡。是其凡者。率法聖章。爾爾我我。何云聖凡。亦即平等。智廣見曠。循由天道。聖之所以為聖。法是凡。法是聖。亦進為聖。是云平等。 只要認真體察,便知『聖』實由凡人修證而成,只是已經洗淨了凡俗的染污。凡人若能盡以天道為依歸,亦能成聖,豈有爾必為聖,我必為凡的道理?此即聖凡平等。智慧既開,能見人所不能見,動靜語默,悉與天道相應,這正是上聖異於凡俗之處。由善盡人道,進而持修天道,自能升格為聖,此即聖凡平等。 聖凡平等 教義篇 《新境界6-1》頁103:蓋神之與人既為同一之電源所形成,則除有程度上之差別外,自無根本上之不同。若無根本上之不同,則自然同等。人類所以不及神者,智慧之不及,修養之不及,非根本之不及也。故佛曰:「眾生皆具佛性」,本書則曰:聖凡同源。凡聖同基。其基其源。在於旋和。把握旋和。向天奮鬥。苦煉艱磨。超凡入聖。 方法論:性命雙修 啟云。平等之示。伏惟示知。昧茅是疏。敢請其詳。 教主曰。無勵吾體。無徂吾心。時魄吾體。時滌吾心。體心不貳。維勳吾跡。 拓智致聰。拓神致清。合配吾神。永光綬爾。凡致脩爾。超倫絕聖。咸平等焉。 崇道主宰繼續請教:「衷心感謝教主對平等真諦的闡示,我等茅塞之心一時頓開。至於今後當如何精進,以臻聖凡平等,還請老前輩詳細闡演。」 天人教主說:「修煉的總原則是性命雙修,色身與心性必須同時並進。既要持續鍛鍊電子體,也要時時洗滌和子體。一旦身心和諧,靈肉合一,日久自然有功。此後智慧漸長,靈覺日昇,得以與靈格更高的神媒親和無間。若能不斷修行,常親常應,必能超凡入聖,此即聖凡平等。」 修持之必需 神秀:諸惡莫作名為戒,眾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惠能:中心無非自性戒,中心無癡自性慧,中心無亂自性定」 永明大師:六祖隻眼獨具。神秀大師雙眼圓明。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平等 參見《天人親和真經》 凡天人之謂。升勝而為聖。墮勝而為業。能志一心者。淨質銳業。以銳其勝。得絕越為聖。以其十大天人。均主為聖。而定宇間。 不論哪一種天人,只要超越電子體的束縛,便能升格成聖;反之,必然是隨業流轉,終至無可如何。若能一門深入,不斷滌心淨意以消清宿業,便能超越種種限制,終而成就聖格。因為十大天人都有成聖的可能,這是宇宙的定則。 「天人親和」之必需 天人親和真經:焉有生而為聖。生而為凡。生而為動凡。生而為靜凡。苟其先知得其質。先覺得其銳。先行得其迅。先淨得其業。以為聖。是孰為聖。是其先親而和應故。 豈有生來就註定為聖為凡,乃至動凡、靜凡的?若能喚醒潔淨的本性,開發敏銳的覺知,心氣既得清輕,一有親力發出,必然迅捷無比。換言之,一旦滌淨種種宿業,便足以上升成聖。因此若問如何成聖?只要培養清輕迅捷的親力,爾後便能得到適當的和力回應,終而逐步上升。」 心靈的淨化程度可藉由親和力之相感而提升。當人在虔誠祈禱,精神貫注,念念集中的同時,其內在電力方能達到一定的熱準而發出精純親力電射至大空之中,同時引來相同頻率的和力相助,達到淨化心靈內在各層面(意識層面)的蛻變效果。(天人文化新探討,頁18) 《天人親和真經》:親其同引,和其有求。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months ago
1 hour 24 minutes

涵靜清涼甘露雨
平等真經與實踐 上
天人親和平等真經與實踐 黃敏警/20250805 何謂平等:教義與教歌 《新境界.緒論》:聖智庸愚各等人類,品質雖有區別,不過僅為電子構成肉體質量之不同,而其異引和子之來源則一,可謂先天本來平等。人生一切環境並非天生與天賦而來,必須自植自奮自愛而得。所謂「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亦即所謂帝王公侯伯子男民乃是人為的,反之,人人皆可獲得平等之地位… 平等歌:我來有自,我去有蹤…上智下愚根源同。 平等真經的平等 天人之義。在於平等。平等之義。是意云何。 何謂平等?先天/前提 無陂無隈者。平之謂。 無偏無黨者。等之云。 何謂平等?後天 教主曰。發天之子。幬於祖下。載於形上。受日之化。得露之甘。以光王道之化。平義之謂。以衡都均。等義之謂。善兼膚施。窮潛敏藏。真悉大開。達經安綏。厥盛厥囂。煦和平等。大同可進。 天人教主答道:「一旦意識到自己的生命遠源於天,在天地之間受到陽光雨露的滋養,自當致力於上帝真道的發揚。所謂『平』,廣開慈航;所謂『等』,兼善天下。務使眾生潛藏的靈根與善性都得以開發。透過真道指引,回歸自性,人間世復歸常道,正氣浩然,莫之能禦。萬性萬靈俱得其所,正是平等的示現。一旦臻於此境,大同的理想也就指日可待了。 合:總論天人平等 教主曰。天生萬物。匋養芸生。是含莫生。 芸生天性。無超倫。無絕倫。無比倫。一切芸生咸等倫。 惟其天覆。無差別。無次成。咸視以為儿中仁。胥有天資天賦。天生天植。 枉錯天名。智愚循次。迅延發其心。是以平等有名。上下智愚。聖凡天人。盡憶平等。備若是云。 天人教主說道:「天地生養萬物,孕育出芸芸眾生,其中也包含了無情眾生。究其本質,並沒有哪一類天人是天生就高人一等,或是超絕到無與倫比。性靈本無高下之分,因為最源頭的根本都來自於天,因此眾生的天賦原就是無差無別的,絕對沒有哪個性靈是天生就略遜一等。在上帝眼中,所有生命體都有成聖的種子,都有先天賜予的稟賦。錯以為本質就存在著各色差異,那是扭曲了上帝的本意。所謂『智愚』,差別只在悟性的遲速。因此平等的完整說法,應當落實在上下平等、智愚平等、聖凡平等或說天人平等,亦即不論資質高下、聰穎或愚庸、聖凡與天人,都可以達到平等。」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months ago
1 hour 25 minutes

涵靜清涼甘露雨
釋恕 通靈少婦:師母渡陰的起點
宗主當初賜道名的場景,維生先生在不同場合提過多次。宗主一臉凝重地對這個秉賦優異的女弟子說:「第一,你要忠於天命。第二,你要忠於極初。」 師母渡陰,從年輕一直做到老,天帝教復興後,有具眼通的資深同奮看著心疼,主動請纓,願意頂替師母上陣,師母答應讓他一試。 這「一」試差點就掛了,把那位乾道的夫人嚇壞了。那位乾道是中醫師,夫人也是中醫師。 所以就只有「一試」,沒有以後了。 渡陰這差事(說「天命」聽起來比較偉大)很快就回到了師母身上。師母扛到歸天,然後就後繼無人,沒人扛得起。所以改成全教同奮初一、十五連著三天大家一起來──這就是我們現在的月行超薦法會。
Show more...
2 years ago
10 minutes

涵靜清涼甘露雨
釋恕-將心比心,衷心祝福你的好
先賢怎麼看待「恕」呢? 子貢問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親愛的老師呀,您老人家傳授的美德這麼多,有沒有哪個字是可以終身奉行的?也就是可以隨時帶著,一輩子都受用的? 孔子回他:「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想了一下,就說,那應該就是「恕」了吧。沒等子貢繼續往下發問,老夫子自顧自作了解釋:自己不想承受的,就別這樣對待別人。 這則對話被師尊寫進《詠廿字》的「恕」:「先聖垂留一字銘,己所不欲勿施人。」 孔子的超級鐵粉孟子的體認大致相同:「彊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真想成為有德的仁人,努力做到「恕」應該會是最有效的途徑。 師尊歌詠「恕」的《詠廿字》,後半段就是「求仁之道此為近,體諒物情天下傾。」 「物」在這裡指的是「人」,不是「東西」。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恕」的底線。基督教的《聖經》有另一種講法: 「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麽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說白了,「恕」就是比心比心。
Show more...
2 years ago
8 minutes

涵靜清涼甘露雨
你的天命
天命有大有小,有共相有殊相,也就是有同有異。進了天帝教有個共同的大天命:救劫。想要達成救劫使命,日行的五門功課必不可少,做好五門功課,其實就是同奮共同的天命。 那麼個人的呢?專屬於您個人的呢? 如果是「你」的天命,那麼天知、地知、你知,我是不知的。 所謂「你知」,未必是在當下就一清二楚。可能得經過長長久久,百磨千折之後,方才恍然大悟:原來天命在此。 別傷心喔,不是只有我們這些小咖才這樣,師尊也是啊!
Show more...
2 years ago
14 minutes

涵靜清涼甘露雨
怎樣可以成神呢?死忠可以升天成神?
修持有成可以成神,不但是古人的信仰,同樣也被《新境界》所認可。天界錯綜複雜,神的譜系也不遑多讓,一般人最為熟悉的神,就是其中最低階的「自由神」。 自由神是怎麼成就的呢?燒好香勤拜拜?不是。《新境界》第五章第一節「靈的境界」是這麼說的: 一、生前有功德於世者(如宗教家、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之純正者)。 二、生前有貢獻於人類社會者(如科學家、慈善家等)。 三、忠孝節義者。 四、具有智慧之善良者。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years ago
9 minutes

涵靜清涼甘露雨
天命大還是師命大?兩者衝突的時候怎麼辦?
如果我們拜的是「明」師(不是「名」師),明師所授必然合乎天道,「師命」通常就等於「天命」。可如果二者衝突呢? 宗主當時的「師命」是出於「人道」的考量:華山在北方,麵食為主,擔心出生南方習慣米食的師尊吃不慣。 師命與天命一旦衝突,「天命」優先。 這是師尊的上帝信仰,無勞上帝一再現身,耳提面命。 爾後復興天帝教,為拯救天下蒼生而疲於奔命的故事,應該是同奮耳熟能詳了。此前此後的種種,一言以蔽之,就是師尊「盡忠於上帝」的體現。 上帝很遠,遠在金闕。上帝很近,近在我心。
Show more...
2 years ago
12 minutes

涵靜清涼甘露雨
師尊只是上帝的棋子?
天帝教復興是上帝的旨意?你把師尊當成上帝棋局的一枚棋子?這樣也太貶低師尊了吧? 那是一般「人」的想法吧?師尊自己不會這樣想。再說,上帝的棋子只是一種比喻,換個名詞你立馬就覺得很偉大啦!師尊領的是上帝親自頒布的「天命」,上帝的天命加身,這樣有沒有很偉大? 要當上帝的棋子可不容易,是很大的榮幸喔!真正天命加身,有挑不完的擔子,吃不完的苦頭,只會戒慎恐懼,哪來的樂翻天? 即使只是一枚棋子,這枚棋子在漫長的考驗之後沒有離開上帝的布局,其實奇難。 師尊《清虛集》的〈詠廿字〉,其中的忠就有這麼兩句: 此心耿耿常無疚,世事浮雲孤月明。 師尊用他的行動體現了大忠── 面對種種困厄責難而依然無懼無畏,逆風前行。 附記 有意領略師尊的大師風範與真實的人生行腳者,可以參考下列書籍: 教史委員會:《天帝教復興簡史》 劉文星教授(普珍同奮):《李玉階先生年譜長編》 柳光赦講師:《本師涵靜老人天命奮鬥之路》
Show more...
2 years ago
9 minutes

涵靜清涼甘露雨
師尊是不是對宗主不忠?背叛了天德教?
師尊不要求我們對他盡忠,因為師尊對宗主也不忠?所以師尊才脫離天德教,另創天帝教?聽說早期有些天德教教徒對師尊很不諒解,批評師尊背叛天德教…… 這個問號我相信不只教內的同奮有,教外人士更是不少吧,只是應對的方式不同而已,有的直接批判,有的礙於情面,放在心裡默默咀嚼而已。 先回應一下背叛。什麼叫「背叛」?嫌自己的位子太小,憤而脫離師門,從此不但橋歸橋,路歸路,甚至把師門當靶子,言詞詆毀(就是潑糞啦)從來不斷。這是叛教。 師尊怎麼處理他與宗主的關係?天帝教成立後,只要有天帝教教院,必然有宗主的法像。師尊對宗主始終敬愛有加,不但不曾批評過宗主,對自己與宗主的師承,也交代得一清二楚。這樣算背叛嗎? 天帝教不但不曾批評天德教,也沒有跟天德教一刀兩斷,在有形有往來,在無形則有分工:天帝教負責渡「人」,天德教負責渡「陰」。
Show more...
2 years ago
10 minutes

涵靜清涼甘露雨
嫌棄奮鬥服會不會對不起師尊呀?
帝教同奮共同的服飾就兩種,一是上光殿必穿的道袍,一是日常集會的奮鬥服。兩種服飾的差別,除了前者堂而皇之載在《教綱》,後者不見之外,兩者最大的差別就是美感了。 奮鬥服真是醜死了!真是醜得「有夠工夫」!
Show more...
2 years ago
9 minutes

涵靜清涼甘露雨
忠: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孔子拋棄高官厚祿,從祖國出走,與他對君臣關係的認知是一致的。理想的君臣關係應該如何呢?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為人臣的,理當以忠事君,對君王盡忠,但前提是君必須以禮相待。什麼是「禮」呢?一句話:「尊重」。高官厚祿固然是尊重的表現,好的意見願意採納,逆耳的忠言也願意傾聽,這才是真正的尊重。 得先做到「君使臣以禮」,才有「臣事君以忠」。就某個角度來說,君臣固然有尊卑之分,但彼此的對應是平等的。 換成文學語言,那就是標題的衣帶漸寬終不悔!
Show more...
2 years ago
11 minutes

涵靜清涼甘露雨
忠就是愚忠?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嗎?
忠恕可不是什麼討人喜歡的字眼,想到忠恕就想到儒家,想到儒家就想到吃人的禮教,八股的教條,印象挺糟的… 什麼是「忠」呢?就是教人「愚忠」:「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對嗎? 不是哩! 這句話是誰說的? 不知道。反正不是真儒者說的,至少孔子、孟子、荀子這些最具代表性的大儒都沒講過。 不但沒講過,而且有完全超乎想像的表述喔!
Show more...
2 years ago
8 minutes

涵靜清涼甘露雨
天帝教答客問:廿字真言──人生守則
廿字究竟是「廿字真言」還是「人生守則」呢?明明是一樣的內容,為什麼會有兩個不同的名稱呢? 廿字是「宇宙總咒」,因此又叫「廿字真言」,偏向無形的運化。依宗主的說法,我們之所以在超薦法會誦念廿字真言,是因為廿字可以轉化成修靈補靈的蓮花,有超薦陰靈的果效。 把廿字定名為「人生守則」,則更偏于人道有形的修持。我們進到天帝教之後的第一個功課,不就是從廿字當中選擇兩個字,作為處世的指導方針? 作為「咒」或「真言」的廿字,排列有一定的次序,不能隨意改動。作為修持指南的廿字,次序就變得無關緊要,師尊甚至還反覆強調:一字通,字字通。 所以簡單來說,「廿字真言」屬天道面;「人生守則」則是人道面。同奮在「人生守則」的人道修持面做得越好,「廿字真言」在天道運化的力道就越高。兩個不同的名稱正好反映了天帝教一貫的「天人合力」。
Show more...
2 years ago
9 minutes

涵靜清涼甘露雨
天帝教答客問 廿字真言:宇宙總咒
廿字真言號稱宇宙總咒,可看著就是一點都不神! 這個咒怎麼來的呢?當年宗主與雲龍至聖潛居深山,苦思救世的妙方。人間的宗教這麼多,眼下能擔綱救劫的,似乎只能從簡易卻有神效的處方入手。師徒倆最後在天將亮未亮之際輯出廿字──我猜這是《廿字真經》的經文有「曙色曉露聞道歌」的原因──其後寫表上呈金闕,經上帝恩准,通行三界十方,成為「宇宙總咒」。 我們的宇宙總咒看起來的確很不神奇,可實際神不神?您只要曾經誠心誦念,對它的神奇應該心裡有數。
Show more...
2 years ago
6 minutes

涵靜清涼甘露雨
天帝教答客問:八卦 八卦會長腳喔!
喝咖啡,聊是非。世俗的聚會很難避免。一群人聚在一起,講八卦多安全啊,被講的當事人鐵定不在場,不用擔心講錯話會得罪誰。結果那個被口水淹死的「主角」含冤莫白,即使被說死了也百口莫辯。 當然,人性本來如此。莫說民初的明星阮玲玉自殺之前深深感嘆:「人言可畏,人言可畏!」連曾參那種謹小慎微的個性,都還有謠言說他殺人呢!說得繪聲繪影的,嚇到曾參的媽媽以為真,趕緊躲進深山不敢見人。 當然,有人,就會有八卦。道場也是人的組成,所以有八卦也是理所當然? 可是天帝教的靈格這麼高,弄到道場八卦四處飛,感覺就是很不對勁喔!
Show more...
2 years ago
6 minutes

涵靜清涼甘露雨
廿字真經經文譯文對照
此係天帝教基本經典之《廿字真經》經文譯文對照的朗誦版。語速已經調慢。
Show more...
2 years ago
28 minutes

涵靜清涼甘露雨
天帝教人生守則、基本經典與美滿人生的有機聯結。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