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Society & Culture
Business
Sports
TV & Film
Technology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00:00 / 00:00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115/v4/93/9a/14/939a14d8-3d2b-78ac-1aac-5554de13f972/mza_129813232767696552.jpeg/600x600bb.jpg
人生不插花
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
226 episodes
4 days ago
各種飲食背後的文化與人的感情連結;還延伸出跟飲食有關的一切;如果你是植物控,我們邀請胖胖樹一起談各種植物,這是深入淺出認識植物的栽種特性最棒的節目;聽從事農林漁牧工作者的抒懷;透過作者精彩的現身說法,體察自然界的美好。還會談跟飲食/生態/農林漁牧相關領域的好書! 本節目由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與上下游副刊共同製作。 歡迎上網搜尋上下游副刊、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可深入了解串連網站: https://www.chengchen.org.tw/ (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 https://www.facebook.com/chengchen.org (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chengchen.org.tw (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 粉絲頁II) https://www.newsmarket.com.tw/mag/ (上下游副刊) https://www.facebook.com/newsmarket.mag (上下游副刊粉絲頁) 想知道食物與農業的新聞,也歡迎收聽 「食農搜查線」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category/podcast/ 由上下游新聞製作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Society & Culture
RSS
All content for 人生不插花 is the property of 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各種飲食背後的文化與人的感情連結;還延伸出跟飲食有關的一切;如果你是植物控,我們邀請胖胖樹一起談各種植物,這是深入淺出認識植物的栽種特性最棒的節目;聽從事農林漁牧工作者的抒懷;透過作者精彩的現身說法,體察自然界的美好。還會談跟飲食/生態/農林漁牧相關領域的好書! 本節目由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與上下游副刊共同製作。 歡迎上網搜尋上下游副刊、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可深入了解串連網站: https://www.chengchen.org.tw/ (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 https://www.facebook.com/chengchen.org (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chengchen.org.tw (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 粉絲頁II) https://www.newsmarket.com.tw/mag/ (上下游副刊) https://www.facebook.com/newsmarket.mag (上下游副刊粉絲頁) 想知道食物與農業的新聞,也歡迎收聽 「食農搜查線」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category/podcast/ 由上下游新聞製作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Society & Culture
Episodes (20/226)
人生不插花
EP226 蜜蜂的最愛 / 深溝的快樂農夫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倆佰甲新農育成平台發起人楊文全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自然界最重要的植物受粉者是蜜蜂,蜜蜂這種生物與人依存關係密切,如果沒有蜜蜂,人類的生活會大受影響。作物就是供應人的糧食,其中靠蜜蜂授粉繁殖的很多,除水稻、玉米、蘿蔔、甘藍、龍眼、荔枝等,還有哪些蜜源植物?昆蟲會不會偏食? B) 宜蘭深溝聚集一群每個人都很有想法的農夫,他們嚮往種田之餘,又保留自己的專長,有其他工作。一開始他們想要有共識行動,卻發現每個人都在想自己的,沒有人有能力去改變誰,與其花力氣要求每個人都一起行動,何不就乾脆支持每個人自由地去實現自己的夢想。一旦有人為自己的夢想採取了行動,而該行動能夠吸引到別人共鳴,有人願意加入一起做,那這個行動就自然會開始累積能量,逐漸成為社群裡最具凝聚力的「共同路徑」。這個沒有組織的農村到底是如何達成讓每個成員都快樂的秘訣?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4 days ago
59 minutes

人生不插花
EP225 龍腦香/ 食光者(下)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 皇冠出版責任編輯蔡維鋼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聽說今年的龍腦香開得不錯,莫非這種植物很難開花嗎?胖胖樹在《看不見的雨林—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把龍腦香這種植物用《易經》做了極有意思的各階段比喻:初九—潛龍勿用-龍腦香在森林等待時機發芽。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初發芽時,就比其他植物高……,據說龍腦香其中幾個種類已成為瀕危植物,龍腦香是東南亞熱帶雨林中的代表性喬木,為什麼叫龍腦香?初發芽就比別人高一等,可以長到多高?人類如何運用龍腦香科植物? B) 一株植物被觸碰,基本上會啟動他的免疫系統?「向觸性型態發育」是一個談植物感知力的術語,達爾文早就發現這個現象,最有名的就是含羞草。有些農夫在種植作物時也會採取這方法虐待植物,書裡有幾個故事,談到農夫如何反覆騷擾植物。還有,到底植物聽得懂聲音嗎?植物會因為吃食者的咬噬聲音獲得警訊嗎?《食光者》書中談到植物會採取一些非常奇妙的作法。本集繼續請皇冠出版責任編輯蔡維鋼來談這本為我們整理閱讀許多科學論文,化作科普的著作……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week ago
54 minutes

人生不插花
EP224 胖胖樹穿越臺灣四百年植物時光 / 食光者(上)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 皇冠出版編輯蔡維鋼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寫作過五本書,分別是全世界與臺灣有關的熱帶植物,這回,胖胖樹著手寫出給小朋友讀的繪本,《島嶼記憶之森—穿越臺灣四百年植物時光》裡,胖胖樹化身成穿梭繪本的小童,每月講一個小故事,藉由十二種植物:麵包樹、蕃薯、玉米、釋迦、橡膠、海芋等,述說各時期各族群,包含原住民、荷蘭西班牙、華南移民、宣教士、日本人、國民政府、新住民等先來後到者,如何引進植物到臺灣的故事與文化連結。還附上他手繪的針筆圖,可以深入淺出地認識臺灣的歷史文化與植物的關聯。本書還附上味道,採集他的植物園區野生的莪朮,很好奇那是什麼樣的氣味? B) 曾經是負責報導氣候變遷、住在紐約市布魯克林的記者柔伊.施蘭格,在日復一日的報導中沮喪襲來。她的公寓是一座植物避難所,充滿了令人滿意的植物生長變化,比她電腦裡那些令人沮喪的世事變化好得多。她一頭栽進植物的世界裡,在其中發現了什麼有趣的變化?她不再是無法辨識植物的麻瓜,本集邀請《食光者》一書的皇冠出版責任編輯蔡維鋼來談作者如何書寫植物的感知。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weeks ago
49 minutes

人生不插花
EP223 種植物也要懂土壤 / 甜味四神湯——唯有客家菜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作家蕭秀琴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蘭花王國的我們,日常常見蘭花用在送禮上,但凋謝後不想棄置蘭花,該用那些介質繼續延長蘭花的壽命?水苔、稻殼、椰纖,該如何選擇?還有珍珠石、發泡煉石、赤玉土等,在什麼狀況之下,可以用來取代土壤作栽培介質使用?台灣因為位處歐亞大陸和菲律賓板塊交界,有各種地形、各種多樣的氣候變化,因此,造就多種土質,但土壤也會因人為因素,導致哪些棘手的問題? B) 客家菜有些飲食吃法比較特別,例如常民食物的四神湯,客家人慣吃甜味的,到底是為什麼?客家沒有菜尾湯卻有「菜頭菜尾」的概念,在家庭菜園仍然存在的台三線上,起鍋前才去菜園採一把香料一札青菜加到隔夜菜裡,對客家人來說就是一道新菜。《風物季語》作者蕭秀琴以味蕾穿透客家人的人生價值,繼續述說客家人的飲食生活。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3 weeks ago
50 minutes

人生不插花
EP222 學學土壤事 / 風物季語—客家菜的海味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 作家蕭秀琴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沒有寸地又喜歡植物的都會人只能在花盆裡養植物聊以慰己。不過用花盆種植物時,土壤也是個大學問。這集來談盆花種植時的一些土壤選擇。我們通常稱土壤為介質,土壤中所蘊藏的生物多樣性,溫度與濕度的變化各式如何。植栽買回來最常的是培養土,但培養土本身的主要成分是如何組成的?一盆盆栽可以靠培養土撐到老嗎?泥炭土、田土性質各不同,究竟該怎樣分辨與選擇? B) 定義客家人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沒有客語就沒有客家人」,客語的獨特性創造了某種情調,《風物季語》作者蕭秀琴在回鄉生活後重新使用客語並抒寫它,在各個篇章中描述客語音韻,引述客籍作家、諺語和歌詞、詩歌,展開客庄牧歌式的田園風光所創造的飲食文化。不過,人們總說客家菜裡沒有海味,客家人其實吃溪蝦,也做鳳梨蝦球,也不乏晒成乾貨的魷魚乾、小魚乾,蕭秀琴眼中的客家海味究竟是什麼味?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month ago
57 minutes

人生不插花
EP221 如果沒有森林/ 動物與文化的奇想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 作家包子逸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歐洲的森林地常在平地,可以搭公車到站後,轉身就是森林,不同於我們的森林大部分都在高山上,兩者之間的森林組合除了基本要素以外會有哪些差別?森林的結構會形成哪些功能?森林究竟能滿人類什麼樣的需求?如果沒有森林的話,我們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 B) 對照文明與野性,繼而思索人性與社會,這是自古以來常見的老題目。《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一書的取樣度顯現了作家包子逸的閱讀視聽偏好,她的選材如生物多樣性般,透過動物著墨於文學、電影、音樂,她既引經據典,同時致力讓讀者讀來不覺知識量的龐大,而能在望似調性「輕鬆」之間,飽嘗了「文明野味」。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month ago
54 minutes

人生不插花
EP220 什麼是森林?/《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 作家包子逸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我們常說「森林、森林」,可我們真的知道森林的定義嗎?森林由哪些要素組成?今天就拿台北市的大安森林公園來當例子:它算森林嗎?森林又怎麼分類?哪些元素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少了這些元素,就不能叫森林嗎? B) 「我經常認為藝文創作其中一項閒散的功能,在於讓人順著生活的紋路「看見」一些平常不以為意的東西,於理所當然的安適表象上撢灰。人類的想像力往往比自己以為的更貧瘠;窗明几淨的時候少,蒙灰的時候多。有的時候我們看不見,也許不是因為自我中心、心懷偏見或什麼歪瓜裂棗的根本性悲劇,實在是因為沒有那個契機⋯⋯」散文寫作是包子逸觀看世界後,咀嚼反芻後的產物,她是找樂子的能手,幽默是她實踐共存哲學的方式。《一隻特立獨行的豬》全書洋溢包式可愛的奇想。如包子逸說的:「生活得越平板,看見未知處的機會就會被壓縮得越厲害,而適時的一根雞毛撢、一根手指、一本書或一位有趣的朋友,就是讓生活立體化的支架。」本集邀請包子逸談其觀看世界的眼睛與心思。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month ago
1 hour 3 minutes

人生不插花
EP219 台灣闊葉五木是哪五木? / 慾望植物園
來賓:植系作家王瑞閔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有針葉五木,也有闊葉五木。相對於針葉樹種,闊葉木材質地較為堅硬,俗稱「硬木」,臺灣「闊葉五木」指的是哪五種樹種?這些樹種均屬於臺灣森林中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闊葉樹一級木,本集各自說說五木的特性和價值。 B) 當我們在超市買蘋果或馬鈴薯,或是去花市買鬱金香時?可曾想過,或許真正「作主」的其實不是我們?《欲望植物園》就是思考人類在菜園、花園和超市裡的角色,和蜜蜂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人擇固然影響了植物,但植物也巧妙地利用我們的欲望,讓人類幫自己傳播基因、繁衍擴張,並於最終重塑了人類的文化與環境。人類和植物之間的共生關係既深刻又複雜……。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month ago
1 hour

人生不插花
EP218 台灣針葉五木/ 澳洲花鳥手帖
來賓:植系作家王瑞閔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臺灣有針五木、闊五木,應該是比照日治時期所訂出的「臺灣五木」,結果居然全部都是針葉樹,「針五木」是哪五木?當時訂定這五木的標準是怎麼訂的?在什麼樣的時空背景下訂出來的?除了經濟價值,這五木的生態價值呢? B) 位於南半球的澳洲是世界上最乾燥的大陸,沙漠和半乾旱地區覆蓋了70%的國土,但卻擁有豐富多樣的生態系統,從石楠荒原到熱帶雨林,是全球十七個生態多樣化超級大國之一;又因為長期與世隔絕,氣候複雜多變,演變出大量當地獨有的植物。南半球的自然區隔,讓我們看到豐富而奇異的花鳥植物,也給我們知識上的驚異。來聽《澳洲花鳥手帖》的導讀。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months ago
1 hour 1 minute

人生不插花
EP217台灣百合(下) / 雞母狗仔、乞龜等台灣甜食怎麼來的?
來賓:植系作家王瑞閔 / 飲食作家和菓子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百合的鱗莖沒有鱗皮包覆保護。一般有球形、扁球形及圓錐形等,百合的顏色也非常多,是因為種類不同嗎?百合的植株高度也差很多,世界上的百合原生種源據說約有96種,多半分布在那些地質或地帶? B) 因應特別節慶和祭儀產生的台灣傳統甜食,常見以動物為形,生動可愛,像雞母狗仔、乞龜等,很討人歡喜。不僅只於此,更有甜點鋪開發出聖誕糕,與佛道釋的傳統生活祭儀大不相同,這些都是從何而來?《台灣甜》作者和菓子娓娓說出這些甜食背後的故事與人事物。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months ago
58 minutes

人生不插花
EP216 台灣百合 / 台灣甜食之摩訶必桃等以及它們的產地
來賓:植系作家王瑞閔 / 飲食作家和菓子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台灣百合長期被拿來做純潔的象徵,這種百合科百合屬的植物,為鱗莖類球根花卉,也稱作高砂百合或野百合,也有人稱它為福爾摩沙百合,花開完之後,葉子也沒了,其實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台灣百合會受不同海拔垂直分佈及溫度的影響,開花期差很多,從年初到年尾都有各自開花的百合?而台灣有四種原生百合,為哪四種? B) 甜食曾經是有餘人家才消費得起的,吃甜食被和幸福畫上等號。時事移轉,人們開始擔心甜食和澱粉會導致身材變形,工業化工廠大量生產,讓許多帶有文化和祭儀意涵的傳統甜食消逝,也導致文化傳承的斷裂。此刻,長期投入零食和文史書寫的和菓子寫了一本《台灣甜》,將我們知道或不知道的台灣甜品娓娓道來,像是中元普度專用的摩訶必桃,究竟是什麼?又是如何蘊釀出來的?且聽和菓子現身說法。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months ago
57 minutes

人生不插花
EP215 瀕危植物復育之道 / 我的恆春我的半島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 作家林剪雲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根據《2017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指出,原生在臺灣的植物有將近四分之一遭遇不同程度的滅絕危機。林試所、林業署都投入瀕危植物的復育工作,還把復育成功的小苗,送給民眾。像這樣復育成功的植物,臺灣中北部淺山區水邊到處可見的鳥仔花—葦草蘭、紫苞舌蘭、大安水簑衣等,可能受到環境藥劑濫用、土地開發及採集壓力影響,野外族群數量銳減,在紅皮書中曾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近幾年,顯然復育有成,本集談這些復育成功的植物。 B) 專擅寫小說和劇本的作家林剪雲首度以散文形式,書寫她與恆春半島的深厚羈絆。從北大武山色澤斑斕的陸蟹,到湛藍海洋中的飛魚;從飄盪於風中的古調歌謠,到家書間溫柔的親情叮嚀。山海的氣息、庶民的風景、世代的記憶,本書充滿海的鹹味、山的土味,交織了個人記憶與地方風土的流轉,透過導讀,帶領聽眾踏上這片半島。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months ago
57 minutes

人生不插花
EP214 台灣第一支野球隊:能高野球隊的故事——蕉葉與樹的約定
來賓:旅居荷蘭的小說家Nakao Eki Pacidal(那瓜)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被殖民的族群是沒有選擇自由的。在日本治台時期,花蓮港廳的開發被視為建設台灣的極重要指標,本身是太巴塱部落的作家Nakao所寫的《蕉葉與樹的約定》小說裡創造了蕉葉與樹這兩位阿美族青年,他們從家鄉馬太鞍部落前往港邊當苦力。當時,日本人想藉棒球隊宣傳花蓮港建設,蕉葉與樹因此被相中,成為夜校學生,加入球隊赴殖民母國比賽。他們獲得日本球探青睞,因此決定留在日本發展。但他們對故鄉深深眷戀,不時掙扎於其中。Nakao筆下的樹和蕉葉心想衣錦榮歸返鄉,卻終究化成一縷鬼魂,沒有未來的鬼魂還能返鄉嗎?原住民青年就算到了殖民國的日本勵精圖治,希望透過教育改變社會地位,處境能改變嗎? 透過現代赴日打棒球的原住民青年帶領百年前與他同名同姓的鬼魂返鄉的歷程,往昔和現代原住民的際遇,於經過百年的「現代化」歷程,是否有所改變?本集越洋訪問定居荷蘭的小說家Nakao。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months ago
1 hour

人生不插花
EP213 怎麼種好紛飛的蝴蝶蘭 / 臺灣蘭花百姿(下)
來賓:植系作家王瑞閔 / 國立歷史博物館策展人陳奕安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蝴蝶蘭早已成為送禮逸品,但受禮人常常在花謝後,就整盆棄之不顧。只要掌握一些要訣,蝴蝶蘭是很可以年年開花的。到底該如何照顧蝴蝶蘭?除了水分之外,還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抓到要訣,將可年年喜見蘭花。 B) 人們對蘭花向來頗有偏愛,要理解今日我們對蘭花的想像,得回溯到日治時期的植物學發展,許多植物學家採集並整理了大量植物標本,為臺灣近代植物研究奠下基礎。乾燥標本的植物常因脫水烘製而細節失真,透過重現植物細節的科學畫,因而與標本相輔相成,形塑了早期植物科學中的蘭花形象。還有我們的書畫作品中的文化,裡面蘊藏著東方與西方的美學轉向。蘭花繪畫的風姿萬千,呈現出背後豐富的文化內涵。聽策展人陳奕安細說〈臺灣蘭花百姿展〉。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3 months ago
56 minutes

人生不插花
EP212 目眩神迷台灣蝴蝶蘭(上)/ 臺灣蘭花百姿(上)
來賓:植系作家王瑞閔 / 國立歷史博物館策展人陳奕安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蝴蝶蘭因為花姿好像蝴蝶飛舞而得名,蝴蝶蘭總共有多少種?而臺灣蝴蝶蘭遲至1875年才被英國工程師畢齊禮發現,誤以為桑德氏蝴蝶蘭就是原生的臺灣蝴蝶蘭。其後.聽說台灣原生蝴蝶蘭首度發表有點波折,是怎樣的故事?我們對蝴蝶蘭頗有偏愛,台灣原生種的白花蝴蝶蘭,就是俗稱臺灣阿媽,聞名世界。臺灣阿媽的名字來由怎麼來的?聽說以前都是野生的?現在還有嗎? B) 最近國立歷史博物館有一檔〈臺灣蘭花百姿〉展,集結東京與臺灣的各博物館、美術館典藏的蘭花繪與更特別空前地商借林業試驗所腊葉標本館等館場的珍貴館藏,尤其是從未借展過的日治時期留存的植物標本、乾版玻璃底片等展品。以跨越藝術文化與科學的百科全書式策展,呈現「蘭」這種被子植物最大科的多元風貌。我們特邀了此一展覽的策展人陳奕安談展覽中的亮光。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3 months ago
1 hour

人生不插花
EP211 零碳時代來臨,認識碳吸存 / 韓國森林療癒(下)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 森療師林家民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暴雨或乾旱,極端氣候已經降臨。當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導致溫室效應,該怎樣降低二氧化碳濃度以減緩氣候變遷的衝擊,已經是全球共同關注的議題和必須努力的目標。在這當下,用減少二氧化碳量的方法,因此有了個「碳吸存」的專有名詞,也出現促進可持續的森林管理策略,今天我們來談談這正夯的名詞「碳吸存」到底是什麼? B) 縱使是非常短時間的森林療癒體驗,也可以有效降低心跳、血壓與身體壓力指標,並顯著減輕負面情緒,增進精神活力。這是已經經過科學實驗證明,自殺率極高的韓國,其政府積極推動森林療癒,以被「科學證明有效」建立許多森林療育基地,收購廢棄的農田,進行設施建設,能在其中進行五感體驗的引導與自然教育的整合實作,親身走進這些場域,從各種設計的步道開始邁步,把療癒深化到身心靈之間,履踐衛生福利政策。我們繼續來探究韓國森林療癒的精髓。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3 months ago
1 hour 2 minutes

人生不插花
EP210 王老先生有塊地該怎麼種樹?韓國森林療癒(上)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 森林療癒師林家民 主持:上下游副刊主編古碧玲 A) 善意想要種樹的人不少,胖胖樹常碰到有人來問你:有地,要種什麼樹最適合?樹不可以亂種,到底種樹前,該怎麼思考和規劃?種樹講求「適地適種」。所以我們也得先瞭解樹種的特性,也是要查資料。怎麼查?又要如何種出一片完整的森林? B) 因為社會壓力非常大,韓國政府眼見民眾的紓壓需求之孔急,以公部門的力量在韓國各地開闢各種不同等級的森林療癒基地,並以森林療癒將人生分成七個階段,從出生到辭世都可以透過森林療癒找到不同階段的依歸;同時也透過國家考試正式設立森林療癒師的公職。本集訪問在韓國座森林療癒研究的森療師林家民,一窺韓國這高壓社會的森林療癒是如何進行的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3 months ago
1 hour 2 minutes

人生不插花
EP209 妝花—世界植物插畫演進史的藝術之美與科學思辨
來賓:臺大地理系洪廣冀副教授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植物插畫作為一種準確觀察和記錄而來的資料,可以是永存不朽的科學紀錄。然而,植物插畫演進歷程與科學觀念之間的互動豐富、複雜且微妙。藝術家和科學家的工作都會受到當下時空環境所影響。本集邀請熟知科學史的臺大地理系洪廣冀老師,談科學和藝術之間的交流,揭示植物插畫如何用於傳遞與植物相關的資訊,以及印刷技術在呈現科學資料與理論時運用的手法。 B) 不一樣的繪師與野外實察方式,對於發掘生物亦有多樣性貢獻。 最終,將之用於教育,提升植物插畫在植物科學理論傳播中的角色。書中收錄的圖像凸顯植物插畫的科學用途,挑戰將植物插畫視為一門美學的既定觀念。不同時期的植物插畫繪師都積極運用當下的技術優勢。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4 months ago
58 minutes

人生不插花
EP208 你可知道里山里海?(下) / 校園公園的綠生活
來賓:植系作家王瑞閔 / 園藝治療師&林園療癒師黃盛璘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里山倡議的構想是採用所謂的「三摺法」來維持或重建社會生態的生產地景;三摺法聯想到日本的摺紙文化,暗示著同一張紙的三個面向,是哪三個面向?里山倡議的願景是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和諧共處。台灣依據里山倡議的內涵實施林業轉型,開放在地部落合理利用環境資源,並作為資源治理機關的合作夥伴。民間也有「綠色保育標章」等認同里山倡議理念的單位,一起為促進里山在台灣的推動與發展而努力。我們的農業或林業現場可有機會因為里山概念而改變嗎? B) 末日預言、戰爭頻仍,整個世界惶惶不安,人們也終日難寧,想逃不知逃到哪裡?試著連結於自然,在你邁入森林、踏進綠野之前,即使是學校校園或住家附近的公園,只要安放下心,也可以獲得片刻的寧靜,讓環境、綠意來照護我們,使人們重獲底氣。讓園藝治療師黃盛璘帶著大家更進一步認識林園療癒。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4 months ago
55 minutes

人生不插花
EP207 你可知道里山里海?/ 從山林到家之間的林園療癒
來賓:植系作家王瑞閔 / 園藝治療師黃盛璘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我們在說生物多樣性,就會講到一個名詞——里山,來自日本的概念。儘管里山已經在各國推動15年,但強調「生態-生產-生活」的概念逐漸散布在世界許多地區,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稱呼,不過日本是第一個正式探討此類地景的國家,因此《生物多樣性公約》採用日本的「里山」來代表,其實這可以說是顛覆過去的生態保育概念。因為,人類與自然長期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生物棲地和人類土地利用的動態鑲嵌斑塊景觀,維持了生物多樣性,還提供人類的生活所需。我們來談談里山倡議的概念與實踐。 B) 我們聽過園藝治療和森林療癒,近年又有林園療癒,可說是利用從山林到城市居家之間的公園、校園、綠帶等場域,結合了自然環境、園藝活動與心理健康促進的實踐方式,透過與自然場域的互動,幫助參與者放鬆身心、恢復專注力、穩定情緒等。在其間,也帶動自然環境的永續利用,履踐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集請來林園療癒講師也是園藝治療師的黃盛璘談談林園療癒究竟是什麼?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4 months ago
1 hour 4 minutes

人生不插花
各種飲食背後的文化與人的感情連結;還延伸出跟飲食有關的一切;如果你是植物控,我們邀請胖胖樹一起談各種植物,這是深入淺出認識植物的栽種特性最棒的節目;聽從事農林漁牧工作者的抒懷;透過作者精彩的現身說法,體察自然界的美好。還會談跟飲食/生態/農林漁牧相關領域的好書! 本節目由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與上下游副刊共同製作。 歡迎上網搜尋上下游副刊、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可深入了解串連網站: https://www.chengchen.org.tw/ (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 https://www.facebook.com/chengchen.org (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chengchen.org.tw (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 粉絲頁II) https://www.newsmarket.com.tw/mag/ (上下游副刊) https://www.facebook.com/newsmarket.mag (上下游副刊粉絲頁) 想知道食物與農業的新聞,也歡迎收聽 「食農搜查線」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category/podcast/ 由上下游新聞製作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