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跟你分享一本聽起來可能有點嚴肅,但其實非常生活化、甚至好笑到讓我邊看邊笑的書。
書名叫做:
《多重宇宙、平行世界是可能的嗎?》
你可能以為這本書會充滿艱難的公式、看不懂的圖表,
但完全不是。
它反而像作者坐在你旁邊喝咖啡,用講笑話的方式,把量子力學講成你聽得懂、也會一直點頭的生活故事。
真的很妙——
原來我們以為很遙遠的科學,
其實離我們比想像中的近得多。
甚至,你會發現:
量子力學不只在講宇宙,
它也在講我們的人生、選擇、後悔、希望、困惑、還有那些我們藏在心裡的「如果當時……」。
今天我會用「最生活化」的方式,
帶你走一趟這本書的世界。
你會發現量子力學根本不像物理,
更像是一種「人生哲學」。
#多重宇宙平行世界是可能的嗎?
#讀書心得
#人生哲學
#讀光日常Podcast
我想用一句話,帶你慢慢走進今天的主題。
那句話是——
大部分人以為自己「不夠好」,其實只是「受過傷」。
我們常常在面對自己失控的情緒、不懂自己的行為、總是重複某些關係模式時,忍不住問自己:
「我到底怎麼了?」
「為什麼我這樣?」
「是不是我哪裡有問題?」
但這本書——《你發生過什麼事》告訴我們:
每一個「現在的我」,都是曾經的經歷雕刻出的結果。
情緒不是壞掉,行為不是有問題,是大腦正在用它理解世界的方式,努力保護你。
我覺得,這本書像是替很多無法向別人解釋的痛、向自己解釋不清的反應,找到了一個新的入口。
而這個入口,不是自責。
不是要求自己成熟。
不是壓抑。
而是——
理解。
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每一個傷痕背後的故事。
今天,我想用你最熟悉的方式,慢慢帶你走完這本書的精華;同時也把我在生活中、在人際關係裡、在照顧家人、在生命的第 5 個十年裡,對「創傷」這件事的體會,說給你聽。
如果你願意,就陪我慢慢走下去。
#你發生過什麼事
#讀書心得
#亞馬遜排行榜
#自我成長
#讀光日常
有一次,我在網路上看到一段珍古德博士(Jane Goodall)的訪談影片。
那是一個輕鬆的脫口秀現場,主持人問她:「博士,我知道你研究黑猩猩一輩子,但你最喜歡的動物,其實不是黑猩猩,對不對?」
珍古德博士笑了笑,回答:「對。」
全場的觀眾立刻哄堂大笑。
因為在大多數人的想像中,一個花了一輩子研究黑猩猩的科學家,應該最愛黑猩猩才對。
但珍古德博士接下來的回答,讓人忽然靜了下來。
她說:「我不喜歡黑猩猩,是因為牠們太像人了。」
主持人又問:「那你最喜歡什麼動物呢?」
她說:「狗。因為狗的真心,是任何動物都比不上的。」
那一刻,我感覺她的語氣裡有一種很深的寧靜,也帶著一點滄桑。
那不是戲劇化的回答,而是來自一個看透人性、看透自然界善與惡之間界線的人,發自內心的一句真話。
#人性
#珍古德博士
#狗的真心
#讀光日常
有時候,我們在人群中笑著、說話、參與著,但心裡卻覺得自己不屬於那個地方。
別人說你很好相處、樂觀開朗,可你知道,那只是你生存下去的一種方式。
笑容,是一種防衛;幽默,是一種掩飾。
太宰治的《人間失格》,寫的正是這樣一個人——
他叫 大庭葉藏。
葉藏從小聰明、斯文、風趣,他懂得察言觀色,也懂得逗笑別人。
但在那些笑容背後,是他深不見底的孤單。
他說:「我害怕人類,不敢相信人類,卻又無法擺脫人類。」
一句話,刺進無數現代人的心裡。
我們也常常這樣——
想被理解,但又害怕被看見;
想要親近,又怕被傷害;
想當一個正常的人,卻發現自己怎麼努力都不像別人那樣自然。
《人間失格》不只是一部小說,它是一面鏡子,讓我們看見「人」最深的孤獨與偽裝。
#讀書心得
#人間失格
#日本文學
#太宰治
#讀光日常
在生命的最後一哩路,誰都無法替誰走完。
有時候,我們真正要學的,不是如何延長生命,而是怎麼讓生命不留遺憾。
畢柳鶯醫師說:「善終不是遙不可及,只要有準備,就能安然。」
今天,《讀光日常》要和你聊的是——
當我們懂得放手,也就開始懂得,怎麼好好活。
內容更正:母親住進加護病房是大前年的事
#畢柳鶯醫師
#讀光日常
#有一種愛是放手
#讀書心得
#自我成長
#臨終關懷
有一陣子,我常在心裡問自己:
「如果人生能再活一次,我會不會變成現在這樣的大人?」
那問題有點像是在傍晚的風裡飄著的聲音,柔軟卻無法逃避。
它不是責怪,也不是遺憾,而是一種靜靜的自省。
這樣的提問,在讀完侯文詠的《變成自己想望的大人》後,被重新點亮。
侯文詠說,人成長的過程,不只是「變老」,而是「變得更貼近自己」。
他寫下自己從醫師到作家,從被期待的角色到自由靈魂的歷程。
那是一段勇敢地脫去他人期待、重新擁抱自己的旅程。
我特別喜歡他書裡那句話:「我們不是長成別人希望的大人,而是長成自己想望的模樣。」
那句話讓我在五十幾歲的自己身上,重新找到一種溫柔的勇氣。
#讀光日常
#侯文詠
#變成自己想望的大人
#中年覺醒
#誠實的勇氣
#人生修行
有一種悲傷,不是哭出來的那種,而是靜靜藏在心裡、藏在每一個無法解釋的沈默之中。
它沒有劇烈的情緒,也沒有戲劇化的表現,只是某一天你突然發現,自己對許多事物再也提不起勁,對許多人不再想解釋。那一刻,你才明白,原來所謂的「悲傷」,不只是失去某個人、某件事,而是當生命慢慢教會我們,什麼叫「誠實面對自己」。
郭強生的《何不認真來悲傷》正是在講這件事。
這本書不是在教人如何排解痛苦,而是在提醒我們──悲傷不是要被治癒的,而是要被理解的。
#郭強生
#何不認真來悲傷
#散文
#讀光日常
從薩提爾成長模式出發,看見我們在人際裡的真實與和解
⸻
【開場:關係裡最難的一件事】
我們在人生中花了很多時間學習「怎麼與人相處」,
但卻很少有人教我們「怎麼與自己相處」。
很多關係之所以變得緊張,不是因為對方太難相處,
而是我們沒有看見,自己在關係裡到底扮演了什麼角色。
我最近聽到一集訪談節目,心理學作家李崇建談薩提爾成長模式,
那一刻我突然覺得:
原來真正的關係修復,不是找到誰對誰錯,
而是看見自己,理解自己。
因為只有當我們願意誠實地面對內心的感受,
我們才有可能與他人真誠相遇。
#讀光日常 #理解自己 #情緒覺察 #薩提爾成長模式 #人際關係修復 #內在療癒 #真實的勇氣
你有沒有發現,我們越來越容易覺得自己「不夠好」?
不是因為真的出了什麼事,而是因為我們每天都在看別人的生活——看別人去哪裡玩、吃了什麼、買了什麼、達成了什麼目標。
然後,不知不覺地,我們開始懷疑自己的生活是不是太普通、太無趣,甚至太安靜。
有時候我在夜裡滑手機,看著那些閃閃發亮的動態,心裡也會閃過一種說不清的失落。
我明明知道那只是別人生活的一小部分,但那個「比較的開關」還是會自動打開。
我們不是真的不快樂,而是太常被拿去對照。
今晚,我想跟你聊聊這件事——
聊聊我們如何在被比較的時代,重新找回日常的幸福感。
#讀光日常 #幸福練習 #比較焦慮 #心理自由 #慢生活 #心靈成長 #不被定義的人生
有時候,我們並不是不喜歡人,只是那一刻太需要安靜了。
熟年以後,我發現自己在人群裡的狀態變得敏感起來。聚會、同學會、社區活動,甚至家庭聚餐,都可能在某個時刻讓我想靜靜地離席。不是因為誰說錯話,也不是因為我不合群,而是我心裡的那個小能量池,好像在提醒我:夠了,今天的社交電量已經耗盡。
過去的我,總會責怪自己——怎麼那麼容易累?怎麼別人聊得那麼開心,我卻只想找個角落坐下?
但慢慢地,我學會不再責怪自己,因為那份「想逃」的感覺,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它在告訴我:我的大腦與情緒,需要回到安靜的節奏裡,重新整理。
人到熟年,懂得察覺自己的內在狀態,是一種珍貴的覺醒。那不再是逃避,而是成熟的開始。
#讀光日常
#人生後半場的練習
#自我對話
#溫柔思考的聲音
#日常哲學
#心靈養分
#慢生活反思
#內在成長
有時候,我們以為「活著要有意義」這句話,是人生的核心。
但慢慢地你會發現,越是想去抓那個意義,它就越像一條逃走的魚。
你用盡力氣去追,反而看不清水裡自己的倒影。
我曾經也一樣,覺得人生應該要有個方向、有個答案。
要明白自己為什麼在這裡、做這件事的目的、
甚至連快樂都想問——這快樂,有沒有價值?
但有一天,我忽然意識到,也許生命本來就不欠我們任何解釋。
而我們能做的,就是活在那個還沒有被定義的當下。
#讀光日常
#Podcast朗誦
#生命對話
#哲學散步
#日常的意義
#存在練習
#停止尋找開始生活
以前我總覺得「做Podcast」就是「說」。
但後來我發現,
其實更重要的是「聽」。
我學會傾聽別人的故事、別人的沉默、別人的情緒。
也學會傾聽自己。
當我在剪音檔時,聽到自己說話的聲音,
有時候會感覺像是第三者在旁邊聽。
那是一種很奇妙的體驗,
彷彿你在對自己訴說,又在安撫自己。
這讓我更能理解別人的情緒,也更能理解自己的。
也許這就是做Podcast最深的收穫——
讓我學會以聲音為橋樑,
去感受人與人之間微妙的距離與共鳴。
#讀光日常
#Podcast心得
#Podcast創作
#做Podcast的理由
#聲音的力量
#真誠的創作
#用聲音生活
#不為流量只為真心
#生活靈感
有時候,我們愛得太用力。
總想讓對方快樂、替別人圓滿、成為那個永遠懂事的人。
可是有一天你會發現——
原來愛得太無私,也是一種失衡。
「聖母情結」不是錯,
它只是讓我們在愛裡太快遺忘了自己。
真正成熟的愛,不是犧牲,而是流動。
它能呼吸、能停頓、能誠實地說:
「我也會累,我也想被愛。」
這一集,我想和你聊聊——
如何走出被誤解的善良,
不再用拯救的方式去愛,
讓愛,回到真實的人性。
#讀光日常 #聖母情結 #情感界線 #自我成長 #溫柔練習 #愛的哲學 #心理學日常 #關係療癒 #走出取悅 #讓愛回流
這幾天,我讀了一本書,叫《通往世界的植物》。
那是一本關於臺灣高山植物的時空旅史。
作者游旨价,用詩意又科學的語言,寫下植物如何跨越地理界線,從冰河期走到今天,從大陸漂到島嶼,從雪線之上走進我們的生活。
那是一部關於地球記憶的故事,也是一本讓人重新認識「生命」的書。
我在閱讀的時候,心裡一直有一種奇異的共鳴。
那些關於植物的描述,好像也在說我們人。
我們每個人,也都在旅行。
從一個階段走到下一個階段,從熟悉的土地被迫遷移,到找到新的立足點。
植物的旅行,其實就像人生的縮影。
⸻
作者說,植物是最會旅行的生物。
它們看似靜止,卻透過花粉、果實、風、鳥、洋流,在地球上默默地遷徙。
你以為它們扎根於一方,其實它們的祖先可能遠在千里之外。
有的來自西伯利亞,有的從日本列島飄來,有的在冰河期時沿著山脈南遷。
而當氣候回暖,它們又被推上高山。
這樣的遷徙,是經年累月的。
一代又一代植物,用時間交換生命。
它們不急、不躁,只是跟著風、順著氣候,讓生命繼續。
#游旨价
#通往世界的植物
#讀書心得
#讀光日常Podcast
有時候,我們以為力量是外放的——是堅定的聲音、是被看見的姿態、是說服別人的語言。
但後來才懂得,那些最深的力量,往往是無聲的。
就像一株藏在陰影裡的植物,不急著開花,不需要證明什麼,
卻因為根深蒂固,而能靜靜地活出自己的樣子。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書名叫《低調安靜做自己》。
作者是日本的枡野俊明,一位禪僧,也是一位庭園設計師。
他寫的文字不多,卻每一段都像一個緩慢的呼吸,
讓人讀著讀著,心就靜了下來。
他說:「最強大的人,不是聲音最大的人,而是內心最平靜的人。」
這句話,在我心裡待了很久。
因為我想起了自己的生活,也想起那些我曾經努力想「被看見」的時光。
#低調安靜做自己
#枡野俊明
#讀書
#自我成長
從「女演員」開始:用詩語對世界輕輕呼吸
連俞涵的第一本書,《女演員》,出版於 2017 年。
那一年,她已經在戲劇圈嶄露頭角,卻選擇以詩的形式,開啟她的文字世界。
這本書不只是詩集,更像是一面鏡子。
她用詩在看自己,看那個在鏡頭裡變換角色的女人,也看那個鏡頭外、卸下妝容後的靈魂。
詩裡有一種孤單的優雅。
像這樣的句子——
「我站在角色的邊界,呼吸著別人的空氣,卻在夜裡找不回自己的臉。」
那是一種所有演員都懂的孤獨。
表演讓她體驗百種人生,卻也模糊了「我」的界線。
而詩,成了她重新辨認自己的方式。
我想起我們每個人,也都曾有過這樣的時刻:
努力扮演著某種角色——好女兒、好妻子、好母親、好員工——
但有一天,我們也會問自己:
「卸下這些名字以後,我是誰?」
連俞涵的《女演員》就是從這樣的問題開始。
她沒有急著回答,只是把那些片段、那個時期的她,靜靜放進文字裡。
那是誠實的,也是勇敢的。
#連俞涵
#山羌閱覽室
#山羌圖書館
#刺蝟抱月亮
#讀光日常Podcast
#讀書
有時候,我會覺得自己像一面太乾淨的鏡子。
別人的情緒、表情、語氣,只要一靠近,就會在我心裡留下痕跡。
即使什麼都沒說,我也能感覺到一點不對勁,一絲不開心,一種氣氛的轉變。
這種感覺很微妙,
好像我天生就有一種「感受過度」的能力,
既是天賦,也是一種負擔。
我後來才知道,原來心理學上有個詞,叫「高敏感者」(Highly Sensitive Person, HSP)。
他們對外界的情緒、聲音、氣氛、甚至別人的語氣變化,都會特別敏銳。
這樣的人,看似懂人、貼心、有同理心,
但在長時間與世界互動之後,
往往會覺得很累。
這一集,我想和你聊聊這種「太敏感」的狀態。
也想聊一聊,「情緒潔癖」這個詞。
因為很多人以為我們只是心太細,
但其實,敏感的人只是更容易被情緒污染,
所以更渴望乾淨。
#自我成長
#自我對話
#高敏感特質
#讀光日常Podcast
有時候我會問自己一個問題:
「在結婚多年之後,我還是那個我嗎?」
當我們走過熱戀、柴米油鹽、爭吵與和好、歲月與白髮,婚姻已經不再是激情的故事,而是一種生活的共修。
在長期關係裡,最難的,不是忍耐,不是妥協,而是——如何既能維繫這段關係,又不失去自己的獨立性與生活重心。
一、從「我們」到「我與你」的平衡
很多人在婚姻初期,總是習慣用「我們」開頭。
我們去哪裡吃飯,我們喜歡什麼,我們的孩子怎麼樣。
但到了中年之後,你會發現,有時候「我們」太大,「我」就會慢慢變小。
婚姻不是要兩個人變成一個人,而是兩個人能在一起時相互照亮,不在一起時也能自我運轉。
真正成熟的關係,不是你來我往的依附,而是我有我自己的人生節奏,你也有你的節奏,我們仍能並肩而行。
#自我成長
#婚姻生活
#讀光日常Podcast
有時候,我們以為「富有」是關於金錢的數量。
直到有一天,你發現自己有錢,卻沒時間;
有朋友,卻沒心情;
有健康的身體,卻失去了方向。
那一刻,你開始明白,人生的「財富」,其實不止一種。
⸻
一、真正的富有,是一種平衡
我讀《人生的五種財富》這本書的時候,有一種特別深的共鳴。
作者薩希‧布魯姆說,我們的人生有五種財富:
時間、社會、心理、身體,還有金錢。
這五種財富,就像五根支撐人生的柱子,
缺哪一根,房子都會歪。
可是我們從小被教的,只有「金錢」。
努力工作、升職加薪、買房投資。
但如果這些都讓我們失去了自由、健康與平靜,
那樣的成功,真的值得嗎?
我想到自己這幾年的生活,
從忙碌的公職生涯,到現在在山上種田、畫畫、錄Podcast,
外人可能會覺得,我放棄了穩定的收入,
但我其實只是換了一種「富有」——
從外在的擁有,轉向內在的豐盈。
蔡璧名教授的一生,就像她常引用的《莊子‧養生主》那樣:「庖丁解牛,依乎天理。」
她從文字與經典出發,最後卻走向了對身體的深刻理解。
她的學問不只是知識,而是一種修行。
她從醫家思想、道家經典,到太極、穴道導引,試著在古典與現代之間搭起橋樑——讓那些看似遙遠的「氣」、「無為」、「逍遙」,在我們的生活裡重新流動。
她曾說:「我研究古典,是為了理解現代人的身體焦慮。」
這句話特別打動我。
我們都生活在一個過度緊繃的時代——肩頸僵硬、呼吸急促、心思煩亂。
她說:「當身體緊了,心就會亂;當心鬆了,身體才有空間。」
這不只是哲學,而是她親身走過的路。
她在四十多歲時被診斷出子宮頸癌第三期。
那個時候,她沒有選擇沉默,而是重新去理解《道德經》與《莊子》裡那些談「身心」的字句——她開始練太極、導引、調息,用她的身體去印證思想的真實。
她說:「疾病不是敵人,而是老師。」
這句話就像《莊子‧齊物論》中說的——「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她沒有和疾病對抗,而是學會與之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