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Society & Culture
Business
Sports
TV & Film
Technology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00:00 / 00:00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211/v4/5c/88/34/5c883468-12e1-aab1-1a8e-bb91aa012e49/mza_11244997921348204078.jpeg/600x600bb.jpg
這裡不講古典樂
Ari阿貍
9 episodes
3 days ago
Show more...
Music History
Music
RSS
All content for 這裡不講古典樂 is the property of Ari阿貍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Show more...
Music History
Music
Episodes (9/9)
這裡不講古典樂
episode 10. 把紐約化成副歌
一段在倫敦思鄉而來的「New York」合唱旋律,遇上取樣自〈Love on a Two-Way Street〉的鋼琴迴圈,讓 Jay-Z 與 Alicia Keys 把七〇年代靈魂樂的血脈接到二〇〇九年的嘻哈主流,寫成一首跨世代都能高唱的紐約頌歌。 本集帶你走進它的誕生現場:為何合唱人選從 Mary J. Blige 轉向 Alicia Keys、鍵盤與弦樂如何搭出「管弦式說唱抒情曲」的勝利感,以及副歌「Concrete jungle where dreams are made of」為什麼能成為公共場合的集體情緒開關。 我們也會拆解歌詞裡的紐約地圖與光影交錯——從 560 State Street 到 Times Square,從黃計程車到加勒比嘉年華——如何把個人回憶錄寫成一座城的自傳;並回顧它橫掃榜單、世界大賽經典現場與兩座葛萊美之後,如何定型「取樣靈魂鋼琴+大副歌」的城市聖歌模板。
Show more...
2 weeks ago
59 minutes

這裡不講古典樂
episode 9. 一首慢板,兩個時代的心跳
這一集從 Destiny’s Child〈Brown Eyes〉出發:Beyoncé 與王牌製作人 Walter Afanasieff 合寫、以鋼琴主導與細膩弦樂堆疊出千禧年 R&B 抒情的標準聲景,安靜卻銳利地奠定了專輯《Survivor》的另一面貌。 我們會把它放進「合聲情歌 → Quiet Storm → slow jam」的歷史脈絡,聽見中慢速、私語感與親密主題如何被重新打包,成為 2001 年的當代語言。 接著對照 S.H.E 〈戀人未滿〉:在女團尚不普遍的年代,選擇一首易傳唱的慢板作為差異化主打,並把「已確立關係」改寫成「臨界點的試探與等待」,讓青少年的曖昧成為敘事驅動。 最後,我們從第三波女性主義與「多元主體性」切入:〈Brown Eyes〉將溫柔、依戀納入賦權光譜,與女團的「集體聲部」一起,把女性的情感語言推回主舞台。
Show more...
3 weeks ago
44 minutes

這裡不講古典樂
episode 8. 黑暗王子與他的秘術師
1980 年,從 Black Sabbath 出走、在《Blizzard of Ozz》中重生的 Ozzy Osbourne,用一段如教堂管風琴般的前奏,讓〈Mr. Crowley〉在金屬史上鳴鑼——祕術、宗教與搖滾在此正面相撞。這首以神祕學者 Aleister Crowley 為靈感的歌曲,並非膜拜,而像帶著恐懼與好奇的質問:「你真的與亡者對話了嗎?」音色與文字一起把歌曲鋪成一場儀式:莊嚴、陰鬱、卻戲劇。 節目中,我們將把鏡頭拉回英國 70 末到 80 初:工業沒落、失業高漲、龐克怒吼傳給重金屬,宗教保守與流行文化互相拉扯——從「撒旦恐慌」到 MTV 影像時代,反叛如何擴散。我們也會解析Don Airey 的風琴與 Randy Rhoads 的戲劇性編寫,如何把「質疑權威」升級為對信仰與知識邊界的追問。 按下播放,走進一首歌如何在黑色美學裡,替一整個世代把不安與渴望「具現於世」。
Show more...
1 month ago
53 minutes

這裡不講古典樂
episode 7. 午夜之門再開
一首1979年的出道單曲,從年末才擠進榜單、卻在四十年後被全球再度哼唱。本集帶你走進松原美紀〈真夜中のドア〜Stay With Me〉的誕生、失而復得的走紅史,以及它如何在網路時代重返年輕人播放清單與舞池。 我們會拆解那條Q彈有勁的貝斯、電子與傳統鼓並存的節拍、電鋼琴與薩克斯鋪陳出的都會光澤,為何一聽就像夜裡沿海開車、窗外有風;也會談到她溫暖而精準的嗓音與旋律中的爵士和聲,如何讓「城市戀愛」成為永恆場景。 最後,我們把鏡頭拉遠:從80年代泡沫時期的都會想像,到YouTube與短影音推波助瀾的復興浪潮,〈Stay With Me〉如何跨越世代、語言與文化,成為City Pop最具代表性的入門曲。
Show more...
1 month ago
1 hour 10 minutes

這裡不講古典樂
episode 6. 五做一個循環
一首不按常理出牌的5/4拍,卻成了史上最暢銷的爵士單曲。從戴夫・布魯貝克四重奏的錄音室到主流電視、汽車廣告,再到全球舞台,〈Take Five〉把不規則節拍推進大眾耳朵,也把鼓手與節奏設計推上主角位置;它被無數次跨文化改編(從雷鬼到東方古典樂器)。本集帶你聽懂這首歌為何「簡而不簡」、怎麼影響日後的流行與影視配樂,還有它如何讓四重奏的小編制,既前衛又迷人。
Show more...
1 month ago
1 hour 16 minutes

這裡不講古典樂
episode 4. 把吉他放下,讓鋼琴說話
在這集節目裡,我們跟隨張震嶽的久違回歸,一起走進《梅雨季》這首鋼琴主導、帶有爵士氣息的告白之作。它收起了那些熟悉的大音量吉他,換上毛刷爵士鼓、低音提琴,還有像是喇叭最後一口長嘆的弗魯格號。從最初哼唱的 demo、綜藝節目裡的一小段,到潘瑋柏 2023 年的版本,再回到張震嶽 2025 年重塑的新形態——這首歌在山與海之間的流動錄音中,慢慢長出屬於它的樣子。我們會聊到:為什麼「克制」有時比高音更能打動人心;一句遲來的「我是真的有愛過你」,怎麼變成成熟大人的國歌;以及,這首作品在台灣復古新派流行浪潮中,究竟佔據了什麼樣的位置。按下播放鍵,一起走進雨裡吧。
Show more...
2 months ago
47 minutes

這裡不講古典樂
episode 3. 韓國的文化大統領
在K-pop成為萬人齊聲應援的盛事之前,他來自一個發生在韓國的奇異點——那就是Seo Taiji and Boys的〈I Know(난 알아요)〉。 本集 podcast,帶你回到1992年,拆解這首顛覆性的神曲如何大膽拼接韓國旋律、饒舌、搖滾與電子節奏,讓原本在主流之外的元素強勢登場,一舉改寫整個世代的流行聲響。 從青少年主導的音樂排行榜,到電視歌唱節目的全面改版,再到街頭時尚、舞蹈熱潮與偶像產業的萌芽——這首歌不只是一首歌,它是韓流的第一聲槍響。有人稱徐太志為「文化總統」,我們將揭開他如何掀起這場跨世代風暴。 準備好沉浸在那段音樂、舞蹈與改變一切的瞬間——當K-pop還未成為K-pop時,它就已經開始改變世界。 主持人阿狸與雅竹將帶著大家一起 在音樂中尋寶
Show more...
2 months ago
1 hour 5 minutes

這裡不講古典樂
episode 2. 反叛的節奏
《The Message》是嘻哈音乐的里程碑之作,由Grandmaster Flash and the Furious Five创作,歌词由Duke Bootee和Melle Mel撰写。这首歌首次将严肃的社会议题引入嘻哈音乐,描绘了贫民窟的生活困境,改变了嘻哈音乐的风格,使其不再仅限于派对和社交生活的主题。这首歌的成功,开创了議題歌曲的新境界,使嘻哈音乐成为了一种民族文化认同,反映了非裔社区的生活和历史。
Show more...
1 year ago
27 minutes

這裡不講古典樂
episode 1. 再見,美國派小姐
這集 podcast 主要是在聊一首超經典的歌曲 "American Pie",首先是介紹了這首歌的創作者 Don Mclean 和他的音樂生涯。然後,節目主持人深入挖掘了 "American Pie" 的歌詞,講解了一些隱藏的意象和象徵,以及這首歌怎麼反映出當時的社會和政治氛圍。此外,還講到了這首歌在全球的影響力和銷量,以及它對後面的音樂家和文化有什麼樣的影響。還有就是分享了一些關於 Don Mclean 和他寫這首歌的有趣小故事。
Show more...
1 year ago
55 minutes

這裡不講古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