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content for 我和我的故事:文学、艺术与天性 is the property of Della Chuang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陈萨:我觉得这的确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可能我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会有一些不同的思考跟答案,或许永远不会有答案。我大概是从20出头的时候开始去想这些问题的,或许更早。应该说是在音乐中,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意识,而我一直希望找到答案,比如说一首同样的曲目,我们都知道在曲目几百年前被写下来,又被无数的大师都演奏过很多次了以后,“我”应该怎么做才是自己的唯一的不可复制的版本,这是我一直很想知道的。也曾经去问过一些大师们,他们都说答案很简单,find yourself and be yourself,那你的演奏自然就是不同的。
这几天我一直在听着她演奏的《德彪西24首钢琴前奏曲》。诶,说到这里,你知道吗?《德彪西24首钢琴前奏曲》 第一集里头的第四首——Les Sons et les Parfums tournent dans l'Air du Soir (The Sounds and Fragrances Swirl Through the Evening Air),中文翻译是《黄昏中的空气与香味》,德彪西作曲的灵感就是来自于法国诗人波德莱尔(Baudelaire)的《黄昏的和谐》(Harmonie du soir)。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或者说注意到,中文的“ 我”如果翻译成英文,有三种说法,它们分别是Me, Myself, and I?自从我10岁开始学英文,就常常被这三个单词搞得昏头转向,无法正确在英文中表达“我”这个单词。比如说,这个时候到底是应该用“you and I”, 还是”you and me” ?又比如说,“I love myself”和“I love me”到底有什么不同?
我花了好多时间去搞懂它们,不过,这个“搞懂”的成果只反映在我英文满分的成绩单上。后来,当我脸上开始冒痘痘,胸部开始发育,开始用心理而不是语言的角度来思考“Me, Myself, and I”的时候,我才发觉,这三个英文单词是甩也甩不掉的“包袱”,也是一辈子需要做的功课。怎么说呢?
六岁的孩子当然还没有所谓的“气味意识”,只要遇上喜欢的味道,觉得好闻就自然靠近,谁会不喜欢香香的味道呢?但是你有没有注意到,这个故事表面上听起来天真可爱,可是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有关自我认知的讯息,那就是:“Look at me(看着我)”。原来“me(我)”,这个自我的人格意识已悄悄地在我小小的躯体里萌芽了。在白色花香的拥抱下,我骄傲地昭告世界:我是一个特别女孩,因为我呼吸着香气;我是一个快乐女生,因为我选择了自己想闻的香气……
存在主义在1940年代开始成为一种广泛的思潮,萨特的学生、恋人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和萨特一起推广存在主义的观点,同时在1949年出版了她的代表作《第二性》(法文:Le deuxieme sexe)。这书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甚至被尊为西方妇女的“圣经”,成为了女性主义的经典。
嘉柏丽尔·香奈儿是时尚传奇人物可可·香奈儿(Coco Chanel)的本名。她比摄影师辛迪·谢尔曼早生了69年,也就是出生于1885年。1885年?是的,因为香奈儿这个名字是那么具有标志性,却没有年龄感,所以你很难想像她出生的年代,刚好也是作家考文垂·帕特莫(Coventry Patmore)他书写《家中的天使》(The Angel in The House)闻名英国文坛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