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ello, 《UXI BAR 設計之外》再上菜嘍!在創新之路上每位開創者都經歷著兩難的考量,如何在追求設計突破的同時,兼顧財務成本,以避免過大的轉型風險呢?
探討該問題前,可先反思「創新為何至關重要?」我們可從柯達和富士的例子中看出端倪。
柯達於1975年推出首台數位相機,本來有轉型機會,但他們選擇死守本業,終於2012年申請破產。相反,富士意識到數位變革,展開多元業務拓展,如將底片技術應用於抗衰保養品,帶來成功。比較柯達與富士,可發現「周全的創新策略」是企業存續的關鍵。
📖** 創新體檢:四種不同體質的創新**
我們在專案初期協助組織明確目標,塑造創新進程。我們會將客戶分為創新、轉型、績效和生產力四類,也針對不同類型提供相應的「創新路徑與關注點」。接下來將逐一介紹這四類創新組織。
孵化類:著重於價值驗證
新創公司或內部孵化部門,專注於市場驗證,早期驗證有助於篩選想法。需要注意,應避免受主營業務盈利目標的干擾。
獲客類:著重於增長
獲客類所面對的產品已有明確價值,但尚未完整商業化,他們的目標是迅速獲客與制定進入市場策略。專案最好有高層參與並結合使用者洞察。
績效類:著重於盈利
績效類所面對的是穩定主營業務產品,創新態度是持續且謹慎的,易用性測試比大規模用戶研究更適合。
生產力類:著重於提效
內部部門(如HR、會計等)專注於流程和系統優化,不見得需大幅創新,而會更強調流程和工具的改善。
在創新過程中,我們會藉此框架為基礎,擬定一更結構性目標明確的創新藍圖。
想了解更多嗎?歡迎來收聽本集Podcast,為您的創新之路注入更多思考。
🤔 「四種創新體質」的相關閱讀
《創新的兩難》
《Zone to Win》
《雙軌轉型:既有業務再升級+發掘市場新缺口,翻轉創新的兩難》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